報導:潘有文
攝影:林慧婷、趙威德
28/07/2011
前景看好排隊上映(第1篇)
2010年初,本地中文賀歲電影《大日子woohoo!》票房狂收420萬令吉,驚呼聲四起!
同年4月,阿牛陳慶祥執導的銀幕處女作《初戀紅豆冰》也傳捷報,刷下400萬令吉票房。
2011年春節期間,《天天好天》在有線電視台和電台瘋狂宣傳下,拿下650萬令吉票房,不禁令人聯想:大馬中文電影終于抬頭了!
一年內三部本地中文電影共拿下1420萬令吉的票房,可謂史無前例。隨后而來的驚喜就是近一年內十多部在本地拍攝的中文電影排隊準備上映!
本地中文電影看似一片好景,這股熱潮是發高燒產生的幻象,抑或是本地電影真的起步了呢?本系列將為讀者探個究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縱觀上述三部在本地拍攝的中文電影,共同點皆具娛樂效果,屬于溫馨小品且帶有趣味的內容。
“10個觀眾可能有8個是看電影的娛樂性,例如《大日子woohoo!》即是在新年放映,劇情惹笑。《初戀紅豆冰》一片強調本地歌手聚集演出,有東西可以看,這也是電影的Selling point(賣點)。”
影評人楊劍一針見血指出這些中文電影賣座的原因,同時認為反映一個事實:大馬中文電影也可以像香港電影,能在本地獲得數百萬令吉的票房。
“《初戀紅豆冰》賣點是在海外發展的本地藝人參與其中,形成許多焦點。《大日子》最初沒有話題,之后才慢慢出現,當這部電影賣座后,就為隨后的《天天好天》制造更多話題。”
十多部電影即將上映
電影行內人皆知,本地中文電影要在戲院內上映,像要經過一關又一關的跨欄賽跑,隨時半途撞倒高欄鎩羽而歸。
雖然,相關法律規定影院業者須給予本地電影一定的上映期限,但若不符合政府規定的本地電影條件,例如電影使用語言和本地投資比例不達標,又無明星助陣,確保票房收入,上映機會極為渺茫。
如今,本地中文電影上畫機會增加,還托海外中文電影產量減少之福,楊劍單刀直入說:“現在大馬中文電影的優勢,就是因海外中文電影少了,拍得好電影獲得院線青睞,就能排期播放。”
然而,所謂“拍得好”的電影不是內容為先,而是以娛樂性為主,因為吸引觀眾進場觀看最重要,下一步才是關注能否從電影內容得到啟發。
換言之,如果觀眾沒有入場看戲的欲望,電影內容有再多的哲理或啟發也是枉然。
兩部賀歲溫情片和一部愛情趣味電影,激起投資商對大馬中文電影的熱情,掀開名單就是一連串的馬、中、港、台、新等地台前幕后合作的電影名單。
《大英雄、小男人》、《結婚那件事》、《紙月亮》、《行X踏錯》、《笑詠春》、《獵首》、《家辦喜事》、《倒數》、《2359》、《老友鬼鬼》、《大耳窿》、《撞鬼》、《美好冤家》等十多部電影,大部分已在拍攝或完成拍攝,預計在今年年中至明年新春前后上映,本地中文電影圈可謂熱鬧非凡。
市場紅火屬良性競爭
2008年3月上映的馬新合作電影《老師嫁老大》,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績,制片人是袁再顯。他曾在香港無線和亞視任職,亦在新加坡電視台制作不少受歡迎的電視劇,如今在本地開設嘉逸娛樂電影公司,擔任行政總裁一職。
對于目前本地突然冒現十多部中文電影的現象,他指出雖然可能會影響各電影之間的票房和市場,整體而言尚屬良性競爭。
“這些現象無法避免,投入制作電影可以有一千個理由,有者趁市場紅火時進場,有些則另有目的,這些皆是機會增多之故。”
然而,他並不擔心會有負面影響,因為市場會自動調整,就像一個人吃太多熱氣的東西,就會設法解熱。
“電影市場派成績單時有人歡喜有人愁,汰弱留強是自然之事,沒有一間公司或有人能抗拒或避免這個規則。”
他相信準備不足或水平不夠者,想要繼續就需另想他法。
他不認為現在一年十多部本地中文電影就反映市場興旺,如果一年內有三五十部本地中文影,那才是真正的興旺。
“大集團或更大的電影計劃出現,才標誌本地中文電影圈蓬勃發展,現在僅是起步而已!”
三部大賣電影上映日期:
2010年1月14日上映──《大日子woohoo!》
2010年4月15日上映──《初戀紅豆冰》
2011年1月13日上映──《天天好天》
與海外合作利惠多
本地電影和海外投資、台前幕后合作好處多?
本地中文電影存在許多限制,包括環境、票房、硬體技術等,令它們較其他亞洲電影吃虧。
而且,相較本地馬來電影,中文電影市場明顯較小。
影評人阿佐指出,任何來自海外的電影投資,能夠協助中文電影業者減輕經濟負擔。同時,來自中國、台灣、香港或新加坡的台前幕后人員合作,也能提高本地電影技術層面的交流。
因此,在未有如港台般健全的電影業,即資金和票房穩定,以及擁有明星陣容之前,不太適宜讓本地中文電影本土化。
台灣電影《海角七號》其工作人員並非全是當地人,此部電影在台灣拿下超過五億新台幣(約5000萬令吉)的票房后,導演魏德勝才考慮其下一部電影充分本土化。
“我國中文電影條件並不健全,因此非全部本地資金制作的電影,還是能夠接受。”
他指出,與海外投資商合作,成品能夠外銷海外市場,而且不愁資金問題,除了兩地人員可以技術交流,同時可把更多錢使用在后期制作,提升影片素質。
讓電影工業持續發展,少不了商業元素,至少不會因虧損而失去繼續前進的機會。
本地中文電影定義
隨著海外電影投資商積極投資本地電影,令人不禁要問:還能稱之為本地中文電影嗎?
雖然這些電影在大馬拍攝,但演員和工作人員皆是來自不同地區,大馬中文電影要如何定義呢?
“本地電影基本上是指本地投資,聯合外國投資商就難以定義,其目的是希望有關電影可以在當地上映時具有吸引力。例如有韓國資本進來,即是希望在韓國上映有人看。”楊劍分析其中差異和原因。
袁再顯身為經驗豐富的制片人,他以另一種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為何要規定是大馬中文電影?中文電影就是中文電影,不要規範在某一處。”
對他而言,每部電影都會考量票房回收能力,如果投入資金不能回收,就要考慮地緣性因素,把眼光放到其他地區的市場,如此才能擴大中文電影的空間。
“我看好大馬市場,只要大家擁有積極態度和良性競爭,好好培養導演、演員、編劇這三方面,做好自己就能使市場更好。”
一部電影不能定義為本地中文電影又如何,只要讓本地演員和工作人員有機會參與和學習,有利中文電影發展,少了“本地”的光環反而能發揮最大的價值。
文化滲透助流行化
我國中文電影起步有個好的開局,三部賣座電影票房極佳,吸引更多人投入電影工業。但,觀眾真正支持的因素,還需要從文化著手。
楊劍表示,電影要深入民間,尤其是自己國家以外,就是要靠文化滲透!
香港電影能影響其他東南亞國家,其流行音樂的成功佔據重要因素。此外,香港電視劇影響力極大,前后兩者結合起來使香港電影也在東南亞人民,尤其是大馬人心中佔有重要席位。
韓國是繼香港片之后,許多人熟悉的另一語言電影,因此談電影發展不能遺漏韓國,它是一個能在短時間內崛起成為亞洲主流電影的國家。
“大馬的電影文化、國家的架構,以及市場皆較複雜,不似英美市場英語即是電影語言。中國台灣也是如此,中文電影拍得好就有人欣賞。”
要搶攻大馬的中文電影市場難度較高,該市場不只受到人口局限,語言也是一個難題。
透過文化上的影響,拍出每個人懂得的文化語言,或許才是大馬中文電影發展的方向。
中文電影柳暗花明?
一直以來,本地觀眾對于本地中文電影的支持度不高,甚至可用冷漠形容,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心態一覽無遺。
隨著《天天好天》、《大日子woohoo!》和《初戀紅豆冰》三部電影破天荒取得滿堂紅票房,本地觀眾口味是不是已變了呢?
在大馬生活了六年的香港制片人袁再顯說:“每天吃魚趐都會膩啦!”
他認為電影觀眾每天看海外的月亮(指海外中文電影)太多,也會問自己:難道本國沒有大明星和自己的電影嗎?
因此,他相信本地觀眾已逐漸改變心態,選擇支持本地人參與的中文電影,“希望大馬制片人很認真和嚴格去挑選題材,拍好電影,讓期待本土電影的觀眾能不斷支持下去。”
三大因素潛力無窮(第2篇)
29/07/2011
“市場已經來了!”
一名投入本地中文電影的香港制片人認為,現有本地中文電影已遇上契機。
然而,在這個時機的背后,還有正面的意義,即不論是海外或本地投資商,皆希望把這個機會做為發掘和栽培本地電影工作者的平台,希望為大馬中文電影圈創造盛世
■ ■ ■ ■ ■ ■ ■ ■ ■ ■ ■ ■ ■ ■ ■ ■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馬的中文電影發展機會也非一朝醒來就有,那是由各種因素互相演化而來。
“時機到了,就需要在這好時機去做一些東西!”袁再顯斬釘截鐵的說。
袁再顯曾在香港影視界浸淫15年,也在新加坡電視界貢獻了10年,在大馬已有6年時光,憑著這些經驗和觀察大馬中文電影市場各種客觀因素,認定大馬中文電影市場已經來了!
投資電影絕非兒戲,何況在大馬這個鳥不生蛋的中文電影市場,跨出任何一步之前不巨細靡遣的瞭解市場走向,冒然而行等于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對大馬市場充滿信心
然而,袁再顯對大馬中文電影市場信心滿滿,認定它絕非池中物,將為電影工作者提供另一個發展空間。
大馬擁有三個重要條件,使他相信發展大馬中文電影時機已到。
首先,本地戲院越來越多,而且與購物中心接軌,使許多消費者願意進入戲院,這是最有利的硬體條件。
其次,大馬天氣炎熱,購物中心無疑是許多人的“避暑勝地”,在購物中心東逛西逛,然后再花十數令吉看電影,以最少的消費去享受娛樂。
再者,袁再顯踏遍亞洲各地,發現我國的電影戲票價格便宜,冠絕本區域,使觀眾具有買票進戲院看電影的條件。
因此,袁再顯關注的重點不是觀眾看電影的意願,而是制片人或投資商需要花心思去拍出一部吸引觀眾的電影,“硬體有了、氣候有了、消費群有了,現在是你給他什么!”
歷史文化保存良好
除了以上三大因素,他認為大馬發展電影還有其他有利因素,包括資源豐富、制作條件不俗、偏低的貨幣兌換匯等皆是優勢。
同時,大馬華人良好的保存華人歷史和文化,為拍攝中文電影創造了有利條件。
相較新加坡10年前就已發展中文電影,大馬中文電影無疑是遲了一步。但是,不怕慢,只怕站,憑著大馬具備的優勢,想要后來居上並非不可能。
“新加坡面對瓶頸,人口方面的限制會局限娛樂發展。大馬觀眾已渴望有本土電影,最近幾年更願意去捧本地電影的場。”
大馬中文電影已具有天時、地利和人和三大因素,現在就看投資者和電影人能給觀眾什么,也許下一個十年大馬就能在亞洲中文電影佔有一重要席位。
良性競爭百花齊放
電影是八大藝術之一,亦稱第八藝術。在這個領域內,許多人堅持理想,不求暴利,這讓原本身在唱片業和廣告業的蒙立志非常敬佩,決定成立“立志傳播娛樂”電影公司,拍攝更多電影,讓第八藝術工作者有更多發揮平台。
在我國中文電影領域,蒙立志是一個新投資者,他原本在廣告業和唱片業,對于電影也有滿腔熱誠。
多年以來,他經營廣告事業小有成就,于是萌起成立電影和唱片公司的念頭,協助有志于此者。
“電影和音樂工作者想拍一些戲或唱歌,從未想過賺更多錢,只是想要如何回本而已。廣告業者強調賺錢,不止回本,但這些電影人只想可在哪里回本,我敬佩這些人,因此要成立公司來協助這些人。”
蒙立志在大馬廣告業佔有一席之位,也是某家國際唱片在廣告方面的合作伙伴,對于唱片和電影有一定的瞭解,因此決定投入一筆資金,成立“立志娛樂傳播”,運用其手上的人脈,經營電影、唱片和經紀三部分。
需更多投資商“一起玩”
他成立電影公司恰逢本地中文電影熱潮,許多投資商開始拍攝本地中文電影,競爭情況相當激烈。該公司投入多達5部電影拍攝,分別為《行X踏錯》、《2359》、《紙月亮》、《撞鬼》和《美好冤家》。
對于市場上的競爭,他表示相當樂觀和豁達,“競爭好不好?非常好!這是百花齊放,需要更多人投入才能更好。香港當初就是找成龍、關德興拍電影,越拍越多才出現越來越多電影工作者。”
他相信,若是競爭對手寥寥可數,就無法把本地中文電影市場變成下一個香港或台灣,因此,需要更多投資商投入“一起玩”,才能看到前途和“錢途”。
本地戲院入座率不俗,許多電影放映期間皆爆滿,這使蒙立志相信大馬觀眾願意付費到戲院看大馬電影。
“我希望大馬觀眾給本地中文電影工作者機會,進場看我們的戲,拍得不好就把我們罵到狗血淋頭,善意的批評都可以接受。”
未來5年是關鍵期?
來自香港的電影制片人兼投資者袁再顯,有一個5年計劃,希望在這期間完成10部中文電影。
易言之,平均每年兩部電影,如果其他海內外投資商也有這個想法,大馬一年內出現二三十部本地中文電影毫不稀奇。
本地電影新晉投資商蒙立志亦有5年大藍圖,希望大馬中文電影業在5年內形成一個大市場。
從這兩位國內外投資者不謀而合的觀點來看,未來5年或是大馬中文電影的關鍵期,只要規劃得當,5年后一片好景,反之或打回原形。
5年的時間不長不短,如何運用手上資源和調動資金,在市場打一場漂亮的仗,市場調查和資料搜集非常重要。
訂下5年10部戲宏願
袁再顯的嘉逸娛樂早在這方面下功夫,不會因本地中文電影市場突然一片紅火冒然跟風,而是策略性拍攝電影,以期避免在熱潮之后倒下。
“每個市場有起有落,跟風就很危險,拍了一部不成功,下一部就跑掉了,有第一和第二部電影,也可能會沒有第三部。”袁再顯相信電影需要連續和長期投入,不論資金或人手,甚至培養演員和導演都需長遠計劃。
中文電影市道突然好景,一窩蜂投入電影拍攝,剎時間從哪去找許多的演員和技術人員呢?因此,袁再顯訂下5年10部戲的宏願。
電影風險很大,不可能每部戲皆賺錢,但10部電影中若有三五部可以保持盈收平衡,另外三五部處于有風險或無法預估的狀態,這是他對未來10部電影的預測。
至少50%是大馬景色
“不可能只靠一部電影生存,那將無法培養台前幕后的人員。”
在一年內同時拍5部電影的蒙立志,角度略有不同,他著重把大馬的特色注入電影內。不管電影會在何處取景,他要求電影中至少要有50%是大馬景色,從中反映我國情況。
“取景之處不強調名勝地點,因為許多人己知道,可以拍攝國內大街小巷。”
蒙立志是一個喜歡從電影中發掘當地人文色彩的電影觀眾,他相信不少觀眾像他一樣,喜歡隨著電影內的某些地點去挖寶或搜尋美食。
成本與票房須正比
中港台中文電影成本動輒千萬令吉,甚至上億令吉,這對大馬中文電影而言是天文數字。
在大馬上映的本地中文電影,成本普遍介于100至150萬令吉,票房需是成本的三倍。即是說,如果投資200萬令吉,票房就要有600萬,才能確保投資商回本和賺取利潤。
“看遠一點,大馬和新加坡合作,若兩地都有市場,制作預算就可以去到200至250萬令吉,這皆是按比率和回收計算。”
袁再顯指出,每部票房達到100萬令吉的本地中文電影,投資商只能回收三分之一,這已是一個事實。
若題材或水平可以去到亞洲市場,電影預算就可接近香港或中國。
嘉逸娛樂的電影《大英雄,小男人》就是考量新加坡,甚至亞洲市場,因此制作成本達300萬令吉。
“目前此部電影制作費比預期超過5%左右,因為這是動作喜劇,會有想像面對不到的困難。”袁再顯說。
借助外援打響名堂
一年內拍攝5部電影的立志娛樂傳播,5部中就有4部混合了中國導演、香港演員和台灣歌手,蒙立志坦言,這是一種“借力”方式!
“《美好冤家》在大馬取景,演員就有香港的夏雨和米雪,《行X踏錯》演員有台灣的溫嵐,《紙月亮》則有林家棟和周秀娜,這樣叫做借力,因為有這些演員輔助,才能跨出更大步。”
他希望本地電影演員透過與海外電影演員合作,爭取交流和學習機會,以期未來有晉身一線演員的一天。
拍好的電影不能上映,一切皆是徒然。因此,藉助海外著名的導演、編劇或演員的力量,將增加在本地和海外上映幾率,這個如意算盤看來或敲得響。
即將在新加坡上映的《撞鬼》,蒙立志認為,電影中有當地演員參與,是能較快上映的原因。反之,這部電影在本地上映的時間則有待安排。
多元化題材衝出本土(第3篇)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互聯網、受訪者提供
把優勢化為動力,改善弱點增加機會,讓大馬中文電影飛!
大馬制作的中文電影票房亮眼,獲得海內外投資商青睞注資拍攝。戲院林立和比中港台廉宜的電影制作成本,成為吸引投資商的關鍵。
然而,我國中文電影業也存有需要正視的弱點和問題,例如拍攝技術、電影內容呈現手法有待提升和多元化,只要逐一克服,中文電影業將可綻放耀眼的光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最近,在我國發展的香港電影制片人袁再顯出席上海一項影視活動,他向中國制片人分享一些本地影片片花(經剪輯濃縮后的影視片段或預告片),引起他們的關注。
“他們對我們能以較低的預算,拍出高水平中文電影,感到非常驚訝。因此,我認為大馬電影和電視一定要朝著亞洲水平邁進和擴展,不能封閉自己,只將自己定位為大馬電影。”
他相信唯有開放、追求卓越和高水平的本地中文電影,才能和海外制片和大投資接軌。
在中國,拍一部電影成本高達數千萬令吉,是等閒之事;明星演員薪酬約佔去電影40%的成本,其余才是制作成本。然而,若在中國投資一部電影需要5000萬令吉,在大馬只需3000萬令吉,將會吸引更多投資商投入大馬中文電影。
“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我們一定要不斷進步,不能因在大馬封王,拿到最高票房或最高獎項而滿足,要看到市場無限。”
如果把電影制作成本形容為硬體實力,那電影內容呈現手法即是軟實力,而且其地位舉足輕重,可以使整部電影極具看頭,更多觀眾願意買票入場。
“大馬還沒有成熟的電影工業,因為健全成熟時,任何電影題材都可以生存,不論是劇情片如《心魔》或溫馨片如《天天好天》,觀眾皆能接受。”本地影評人阿佐這么表示。
題材本土但不土
屢屢在海外得獎電影《心魔》,在國內票房無法與《天天好天》相比,除了宣傳因素,另一個原因或與電影類型有關。
他認為,即使觀眾已能接受本地劇情片和溫馨小品的電影,但他們尚未能消化其他電影類別,本地電影工業依然屬于不健全,觀眾選擇性少而吃虧。
從《大日子woohoo!》、《初戀紅豆冰》至《天天好天》,皆屬于溫馨小品類型,而且標榜本土情意結,在本地上映票房可觀,但在海外上映的反應則未如預期。
本土劇情只在本地產生共鳴,到海外就不能發揮本土力量,這是一種局限,上述在本地開出紅盤的電影,進軍海外票房並不特出,這點須注意。
土生土長的本地觀眾,對于本土化的畫面和情節有認同感,但導演或制片不能讓題材因本土而變得“土”,因為它多數無法在海外市場有好表現。
“台灣電影《海角七號》很台灣本土但不土,明星和特效也有一定效果,故事也感人。”阿佐舉出這個實際例子,他強調電影本身的故事是重點,若劇情過于薄弱將難以創造優勢。
勇敢嘗試面對挑戰
袁再顯對電影內容的觀點與阿佐相似,他認為大馬中文電影缺乏的元素是多元化。
“這是我的個人意見,如大馬電影要發展得更好,導演和制片人的電影題材需要多元化,觀眾才會持續支持。而且,必須維持電影質量,甚至做到更好,這是非常重要的大前提。”
他相信良性競爭和多元化題材,以及台前幕后不斷湧現新臉孔,才能創造市場的深度和廣度,觀眾也能從中去體驗這些變化。
對他而言,大馬的電影人必須勇敢嘗試和面對挑戰,不要拍太多同類型題材,香港和其他地區曾因此遭觀眾唾棄,大馬切勿重蹈覆轍。
題材重復自尋死路
商業競爭像一場戰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同行更如敵國,同情或協助對方,等同自掘憤墓。
但是,大馬中文電影投資人之一蒙立志指出,大馬中文電影業同行坐下來喝茶交流,偶爾還分享劇本,甚至互相借人拍戲的友善情況,或許是一種優勢。
本地中文電影市道低落時,未投入此領域的蒙立志曾見到不少電影人到他的另一間公司覓職。“去年,這個狀況有所改變,已經有發生赶戲搶人的情形,而且這些電影人說他們從來沒有拍到這樣開心。”
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電影市場有起有落,在一片好景時,必須愛惜羽毛,以免搞砸整個市場。
他表示,現在唯一擔心的是中文電影市場拍出太多重複的題材,大馬應以香港殭屍片大紅時期濫拍為鑑,避免遭觀眾遺棄。
“現在看電影的選擇和管道很多,包括購買翻版影碟或網上下載,因此,目前要做的就是給觀眾100個為何他們要進戲院去看大馬中文電影的理由!”
他不擔心同業之間的競爭壓力,反而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看到同業拍出好電影。“不期望我的公司可以拍出一部像《葉問》叫好叫座的電影,但希望大馬有人可以拍出一部《葉問》。”
他笑說:“當然,若能在我們手上出現更好。”
冀獲政府全力支持
阿牛陳慶祥執導的電影《初戀紅豆冰》因不符大馬電影要求,無法獲得政府退回娛樂稅問題擾攘一段時間,最終成功取回稅款,這個事件在本地中文電影圈激起陣陣漣漪。
袁再顯坦言,整個本地中文電影行業期待獲得政府資助和免稅,才能增加中文電影的發展空間。
“例如韓國政府100%支持電影,其發展空間很大。”他說。
他樂觀的認為大馬政府會支持中文電影,因為這對國家和文化皆是好事。而且,政府實質支持將是一劑強心針,讓業者更有心機培養電影工作者。
今年6月,新聞部前副部長王賽芝在阿牛取回娛樂稅后聲稱,我國出產的非馬來文電影,不再受限于須有60%馬來對白才能視為大馬電影,只要電影半數內容在大馬出產,而且至少有51%版權屬于大馬人,即可享有兩周的戲院放映機會。
然而,在新的影片獎掖政策下,非馬來語本地電影不再獲得退還娛樂稅,而是以票房收入作為獎掖表準。
例如,200萬令吉票房獲得20萬令吉獎掖、200萬至400萬令票房可得10%票房獎掖,600萬吉以上不獲獎掖。
製作嚴謹助防翻版
提及電影與音樂,就離不開翻版問題,仿佛后者即是前兩者的天敵,總是如影隨行。
“它是全球制片人頭痛的問題,不止在馬來西亞。電影商自己要小心,制作過程看緊電影拷貝(Copy),過程不要有漏洞,而且與后期制作公司要保持高度戒備。”
袁再顯認為最重要是電影公司要謹慎行事,至于有人在戲院偷拍電影,這已不在電影商的能力範圍。
電影工作不可能因為擔心翻版而放棄制作電影,斬腳趾避沙蟲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失去更多機會。
翻版存在屬于供需問題,只有觀眾或消費者尊重正版和原創,才能克服這個難題。
有計劃培養生力軍
大馬不乏中文電視演員,有線和無線電視台皆有知名度與演技兼具的藝人,具備成為電影演員的條件。
電視藝人不等于電影明星,過程中如何包裝和推廣,以及配合電影量身訂做形象和造型,全都馬虎不得。
“因此,發掘電影明星,非從天上掉下來撿到就有。”袁再顯表示。
嘉逸娛樂電影公司成立一週年時,同時簽下四位電視藝人,分別為楊雁雁、吳天瑜、王淑君和童冰玉,希望培養他們成為該公司五年十部電影計劃中的大馬電影明星。
“這個計劃,不單是在大馬,也可以把這些明星推廣去其他地區。沒有計劃就無法有演員誕生,明星、編劇和導演也是環環相扣,沒有一個就沒有另外一個。”他說。
拍戲不只是有沒有經費的問題,懂得如何計劃和培養生力軍極重要。
宣傳口碑主宰票房(第4篇)
01/08/2011
電影是一種商品,想在票房上取得佳績,除了電影本身的素質贏得口碑,善用行銷和宣傳也非常重要。
電影明星在電影市場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它可能是一部電影票房成敗的關鍵。
因此,宣傳、行銷、明星制度,將是本地中文電影業需要掌握開啟票房大門的鑰匙!
■ ■ ■ ■ ■ ■ ■ ■ ■ ■ ■ ■ ■ ■ ■ ■
電影《大日子woohoo!》(以下簡稱《大》)憑借觀眾口碑和媒體宣傳,創造420萬令吉票房。
《初戀紅豆冰》在各媒體和網友激情宣傳和支持下,拿下約400萬令吉票房,
《天天好天》(以下簡稱《天》)借著《大》片的余威,以及有線電視和電台無孔不入和無處不在的宣傳,以650萬令吉票房寫下大馬中文電影賣座歷史。
以上三部電影票房報捷,共同點是宣傳和口碑為電影帶來極大的市場價值。分別在于《大》和《天》兩部電影擁有自己的電子媒體,《初》則依靠其他媒體,尤其是平面媒體從電影開始拍攝至放映期間的密集報導,獲得強大的宣傳。
硬銷也是好事
影評人楊劍指出,有線電子媒體集團大力硬銷兩部自家電影,可以減輕許多宣傳費用,否則宣傳費將是電影不小的負擔。
“大馬市場有人在做,即使是硬銷也是好事。《天天好天》即是一例,幾乎天天有宣傳,其電影素質也不弱。”
電影制片人袁再顯指出,電影想取得成功,不能省卻宣傳費,因為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效果,爭取更多贊助商。
對于有線媒體集團制作《大》和《天》兩部電影,他猜測其企業內部或有一些協調,至少不必像一般電影,需預先準備一筆錢作為電視或電台的宣傳費用。
“普通電影公司要先看口袋有沒有錢,須有經費才可以投在任何想要的平台。”
本地新晉電影公司嘉逸娛樂董事長蒙立志坦言,相較《大》和《天》兩部電影的市場運作,一般電影公司在宣傳上較為吃虧,但並不認為有線電視公司的做法有何不妥。
至于本身沒有這個優勢,他唯有鞭策自己做得更好。“想讓人看到自己,自己要先做好本分,一些電影不需打廣告,別人也會主動宣傳。”
宣傳方式到位
《大》和《天》橫掃中文電影票房,本地有線電視台astro正是負責制作和拍攝這兩部電影的推手,對于外界指其擁有媒體宣傳的優勢,間接吸引觀眾入場的看法,該公司中文部總鑑朱志恆有話要說。
“我們是很好地利用自己媒體宣傳,但重點是要如何宣傳?如果電影不好看,也不會有人去看,因此口碑才最重要。”
他指出,宣傳策略可以吸引第一批和第二批觀眾入場,但卻非一直有效的方式,想要吸引第三批觀眾入場,口碑才是關鍵,宣傳不是一切,最終還是成品素質比較重要。
即使外界認為該公司兩部電影能夠拿下本地中文電影票房“頭啖湯”,宣傳方式到位是重要原因,但最令朱志恆覺得驕傲的理由,還是在推動本地中文電影業上盡了一分力,因兩部電影的票房取得成功,讓更多業者對本地中文電影充滿信心。
明星制度舉足輕重
電影明星不止在電影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也是左右票房的因素,因此電影明星的片酬往往占去不少電影成本。
每個明星擁有自己的特性和魅力,吸引一批屬于自己的影迷,電影工業發達的地區,也會建立起明星制度(Star System)。
美國好萊塢即是擁有明星制度的最佳例子,明星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女明星,她們美麗的面孔可能是某個時代、某電影類型或電影時期的分水嶺,一言一語令影迷難忘。
我國中文電影開始有機會在票房上分一杯羹,若要把電影推銷至海外,影評人楊劍認為需建立明星制度。
他表示,大馬的中文電影想要展趐高飛,首先是不能過于本地化,再者就是建立明星制度。
大馬的電影人才不在少數,只是缺少適當的舞台表現才華,如今看到一片曙光,若能同時建立明星制度,打造更多具影響力的電影藝人,將會增加與海外中文電影市場一爭長短的籌碼。
面對上映與否問題
先踏出第一步的人或拓荒者,披荊斬棘開路,外人未必能瞭解箇中辛苦。
電影《大日子woohoo!》殺青后,向各戲院爭取放映機會時,並沒有獲得太好反應,在正式上映前,只有18家影院願意排期上映。
“當時我在做這部電影的后期制作,發行人員打電話來說:只有把握談到16家戲院,而且只可上映一星期。當時,突然覺得沒有心情再做下去。”《大》、《天》兩部電影的導演周青元說。
雖然有astro作后台,他們也面對上映問題,並不如外人猜測可以輕易解決許多事。
當時,大馬中文電影的票房沒有成功的例子,因此許多本地影片帶子放在戲院商面前,幾乎是看都不看就拒絕了。《大》片也面對同樣問題,直至上映至第二周,觀眾反應極佳,才能在更多戲院放映。
“現在有人送交本地電影片子給戲院,他們會先看看,判斷好壞才決定上映與否。”周青示欣慰地說。
對于戲院方面的立場,朱志恆表示諒解,因為戲院方面也要考量各種因素,才決定是否安排一部電影上映。
“這也怪不得電影院業者,因為以前本地電影票房沒有這種(賣座)情況。至少,現在他們認為本地電影也可以。”
置入性行銷減成本
從好萊塢電影到中、港、台、新的中文電影,置入性行銷已大行其道,因為它減少電影成本負擔,也增加企業的廣告效益。
電影《變形金剛》系列是置入性行銷的經典例子,每一集都有商家產品或標誌在電影中出現,從汽車品牌、拍賣網站到各種商品,幾乎無所不在。
然而,這無損它的票房,反而帶動商品的知名度,商家雖付出大量金錢,卻得到意想不到的利益。
廣告業出身的本地電影公司董事長蒙立志深信置入性行銷的效果,可以使電影商和企業互惠互利。
他替某企業評估將產品置入電影內的品牌效果,竟能超過2000%,“電影是長壽產品,說得不好聽是網上可以看到,還有DVD(數碼影像光碟)等,商家的產品一直留在電影內。”
然而,大馬企業對于在電影內置入品牌或商品的興趣不大,即使他如何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嘗試說服商家,皆難以獲得商家積極回應。
在商言商,電影和商品結合,或可視為本地中文電影向前發展的助力,至少電影投資者不需要虧蝕,卻可拍出更多適合本地人且能揚威海外的電影。
善用新媒體當宣傳
看了一部電影,在部落格或微博寫下觀后感,看似抒發感想,也可以是電影宣傳的一部分。
影評人阿佐認為,本地中文電影還未好好利用互聯網這個新媒體,不似中港台電影業者,看重互聯網的宣傳力量。
“台灣電影善用這一塊,許多部落客都有寫觀后感。我也發現有電影公司自己去貼文和宣傳。”
換句話說,即是電影公司可主動在網絡營造話題和聲勢,通過部落格、微博、論壇(BBS)或娛樂網站主動出擊。
他指出,一些本地部落客看了《天天好天》和《初戀紅豆冰》后會寫觀后感或推荐,電影公司本身卻沒有主動這樣做。
在中國,網絡幕后推手為某些活動或產品預先造勢,使網民參與討論或分享,這個方式或可用于宣傳本地中文電影之上。
“若現在本地中文電影業者也成立這樣的部門,試一試它的效應有多大。電影或商品的期限很短,要考慮如何讓他發酵,不能只交給網民自動自發,而是業者需要主動去做。”
某些品牌宣傳活動在面子書宣傳已看到效果,因此阿佐相信把活躍的面子書用戶轉成消費力,在電影開始上映就能壯大聲勢。
媒體參與扮演推手(第5篇)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票房開出紅盤的中文電影──《大日子woohoo!》、《初戀
紅豆冰》和《天天好天》,不止票房走勢相似,也看到傳統媒體參與和助力。
媒體對于民眾有極大影響力,在本地中文電影起步時,它可以扮演怎樣的角色,值得關注。它可以是一個推手,也可以只是靜觀其變者?
■ ■ ■ ■ ■ ■ ■ ■ ■ ■ ■ ■ ■ ■ ■ ■
本地有線電視astro制作電影《大日子woohoo!》和《天天好天》,從電視跨越至電影領域,精準地掌握本地觀眾口味,寫下電影票房奇跡。
《初戀紅豆冰》投資者是歌手阿牛陳慶祥,電影網羅眾多本地歌手和演員,吸引本地媒體,尤其是平面媒體的眼球。打著本地中文電影創作的旗號,平面媒體極力推介,凝聚本地觀眾力量,票房成績不俗。
電子媒體直接參與電影工作,平面媒體推動本地某些中文電影不遺余力,有利本地中文電影前進,在支持和讚美之余,是否可以用更多不同方法,監督和鞭策本地中文電影的發展呢?
媒體扮演宏觀角色
影評人阿佐認為,在本地中文電影起步時,媒體可以扮演宏觀角色,特別是平面媒體,因為還有許多本地人習慣閱報,媒體對讀者有不小的影響力。
“本地中文媒體比較保護本地作品,有人批評本地作品就會發聲支持。媒體除了鼓勵,也可以發掘,提升自身的影響力,例如去協助一些更需要支持者。”他說。
主流媒體報導多元化,但還是以主流為主。阿佐相信媒體有能力做更多事,更多報導那些具有潛質或等待他人認同的人或事物,包括大眾還未關注的電影類型。
“例如,《初戀紅豆冰》受歡迎,是否可以同時推介其他本地電影呢?當然這也關乎負責報導者的品味和喜好,但有時也會因某些情況而忽略掉這些責任。”
媒體影響力不容小覷,香港媒體在21世紀90年代成功塑造四大天王的歌壇格局,即是一例。
80年代叱吒香港歌壇的譚詠麟和張國榮,雙雙在90年代初淡出后,當地媒體把張學友和劉德華兩位歌壇紅人,以及迅速崛起的黎明和郭富城,冠以歌壇四大天王稱號,使他們在整個90年代,憑借這個封號和自身努力,在娛樂圈呼風喚雨。
適時提出見解和意見
影評人楊劍曾是四大天王之一張學友的唱片公司大馬區負責人,對于四大天王的現象,他認為不會發生在大馬中文電影界。
馬港兩地媒體作業方式有別,四大天王案例或僅可作為參考,但卻顯示媒體能力極大,只要運用得當,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楊劍認為媒體可以落力支持某些本地電影作品,但也需要有平衡的分析報導,而且影評人也可以在媒體肩負監督的角度。
例如,對于有本地電影演員為宣傳電影許下承諾,如果票房達標就裸跑露胸,他即在報章專欄撰文指出,演員應慎言和嚴肅看到待本身職業,就以影評人身分藉由報章平台提出善意的批評。
本地媒體對本地藝人大力支持,不忍點出本地藝人某些問題,讓人誤以為從事這行業者都有能力夜夜笙歌。其實,不少藝人只是表面風光,鮮聞背后辛酸。
愛之深,責之切,盲目地讚許和支持本地電影作品或藝人,假象揭穿時或將造成更大的傷害。媒體對待本地中文電影應據實提出見解和意見,該支持時支持,該鞭策時就給予提醒。
百花齊放活絡市場
本地電子媒體涉足中文電影市場,以其特有的宣傳優勢和熟悉本地觀眾口味,贏得口碑和票房,這對于原本的電影工業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影評人阿佐表示,也許有人會說電子媒體介入電影制作會做壞市場,但他認為並非如此。相反的,他相信電影市場首要具備百花齊放的條件,市場才會熱起來。
“六七年前,就有一群人拍本地獨立電影,制造出熱潮的現象。因此,若有更多財團和企業進軍電影市場,個人樂見其成。”
他指出,市場安靜代表有關行業不健康,若本地中文電影不用申請政府的資金,藉助本地或海外商家投資拍電影,並能吸引一定的觀眾買票入場,才是成功的第一步。
至于未來需要設立哪些制度協助中文電影發展,就等待所有發展條件成熟后才來細談。
拍電影重質不重量
有線電視台astro制作兩部中文賀歲電影大賣,間接為中文電影同業打開市場大門,已有人揣測:電影會否成為該集團另一條主線?
Astro中文部總監朱志恆再三強調該媒體集團會以電視為主,電影只是電視的延伸!
“電視節目的本地圈(該媒體制作本地節目名稱)很重要,電影只是擴大本地圈。本地圈制作的精神是以本地人有關的娛樂、文化、生活為主,我們只是用電影來擴展本地圈想要傳達的訊息。”他說。
憑兩部電影拿下彩頭后,該集團未“接二連三”推出第三部電影,朱志恆說:“當然要越做越好,電影同行的說法,第一部電影容易做,第二部電影難做,第三部電影是不可能任務。”
換句話說,就是不拍第三部了?他笑言並非如此,而是更加看重電影素質,不會因拍而拍,只等找到適合題材和時機。
外來技術學以致用
不急于打鐵趁熱,樂于循序漸進,不擔心不拍電影而影響盈收,專注尋求更佳的電影制作方式,或許正是電子媒體可以在中文電影扮演的另一個角色。
導演周青元坦言,astro從電視跨越到電影工作,為電影方面的人才提供多一個平台,並讓他們有機會接觸更多海外電影技術,將對本地電影工業有幫助。
“我們第一部本地電影《大日子woohoo!》是100%本地制作,第二部《天天好天》嘗試吸收外來技術,從台灣找來收音師和后制配音師。”
因此,他表示,每開拍一部電影就會學習更多技術,從電影畫面到劇本等,都想與海外電影工作者合作。
“繞了一圈后,可能第10部又是100%本地制作,那時的效果和第一部肯定會有很大的差異,這是一個夢想,也是本地圈精神。”
媒體有責教育觀眾
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力,但有時卻是因為不知道有另一種選擇,所以放棄了機會。
電影有不同類型,有些人獨沽一味,只愛看某類型電影。也有人通過別人的推荐或評論,找到多一種選擇。
誰可以告訴你選擇另一種電影?媒體的報導和影評人的論述即是重要管道。
早前,本地中文電影難以立足,原因之一是觀眾不屑本地中文電影,本地媒體可以讓觀眾知道本地制作有一定的水平,關鍵在于觀眾願不願意嘗試。
影評人阿佐指出,觀眾需要寬容一些,不論把電視看作娛樂或藝術品,多方面嘗試各種類作品。雖然,看電影與個人喜好有關,但也可以試著觀看其他電影作比較。
“其實,電影是一個很值得消費的娛樂,只是區區10令吉,就能看到許多人共同完成的藝術作品。觀眾可給不同的片子一個機會,說不定可以看到驚喜。”
因此,媒體可以扮演推介電影的角色,觀眾則需要具有不妨一看的心態,本地中文電影發展才能出現更多機會。
汰弱留強展現潛力(第6篇 完結篇)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互聯網
“衝啊!”本地中文電影正以100公尺賽跑的速度,向
前跨出一大步!
但是,中文電影這條路不是100公尺賽跑,而是漫長的馬拉松;不是考驗速度,而是比較體力和耐力。若把馬拉松比擬為中文電影,后者需要眼光和計劃,以及培養電影人和願意觀看本地中文電影的觀眾。
因為本地中文電影市場突然一片蓬勃景象,與原本一片荒涼實景有著天淵之別,難免令行內人和行外人驚疑不定:這是假象或泡沫?
■ ■ ■ ■ ■ ■ ■ ■ ■ ■ ■ ■ ■ ■ ■ ■
以前可能五年都有沒有一部中文電影,現在一年出現十多部中文電影,讓人有些措手不及。
“這種情況可能不是泡沬,每個行業蓬勃時期過后,都會有洗牌過程,電影也是這樣。它是一場長跑比賽,目前大家都以100公尺賽跑的速度向前衝,然后逐漸調整自己的步伐。”
周青元導演相信經過這個過程后,優質的電影工作者和投資商會繼續留在市場,無法跟上步伐或素質不佳者將被淘汰,這是正面現象。
自由市場不會只是少數人競爭,當越來越多人看見機會,就會嘗試互相較勁。
本地中文電影正處于這種情況,接著下來就需要各施各法,展現能力以在中文電影市場搶下自己的蛋糕。
存在極大可能
“這個市場需要很多人進來,才會顯得它的好,以前可能是兩個人,現在是10個人,然后再慢慢淘汰,就像馬拉松一樣。”周青元覺得電影市場不可能一直用100公尺速度來跑,否則半路就沒力了。
市場出現了,就會吸引投資者,這可解決中文電影長期以來面對的資金短缺問題。這一來,電影工作者就看到希望,可以心無旁鶩拍出高素質和不同類型中文電影。
凡事都有可能,只要從不同角度去解讀或者調整心態,就會發現原來機會在等待,只是你看見與否。
影評人阿佐指本地中文電影還是一個很嫩和很新的工業,雖然它尚處于弱勢和有所局限,但同時存在極大可能。
外國大片需要巨資拍攝,但本地中文電影卻沒有這層顧慮,因為可能一部成本不高卻素質不俗的電影,反而可獲得觀眾支持。
“例如,台灣廣告界到達一個瓶頸,把眼光投向大馬,認定我們這裡有無限可能。反而我們自己卻覺得市場太小,怎么會有可能?”他以另一個行業看待大馬的情況,說明角度不同會影響業者心態。
等待新的嘗試
情同此理,中文電影業亦處在這種時局,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將會發現大馬有拍攝不同中文電影的空間,甚至冷門電影也可以吸引觀眾。
他相信,不管是電影工作者或觀眾,都在等待新的嘗試。
因此,他不憂慮中文電影好景是假象或泡沫,因為當市場上啟動汰劣留強機制后,就會自動過濾不能留在市場的一群。
“現在我擔心的反而是某部電影成功后,大伙兒就跟風去拍。”他指香港賭神系列電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一部成功之后就越來越多人拍,結局就是濫拍搞垮市場。因此,見好就收很重要。
本地中文電影已經有一個好的開始,至于未來發展,就看電影業者自己的努力和眼光判斷,以及由市場去說話了。
當鼓勵非沾沾自喜
目前大馬中文電影市場,一年內三部電影大賣,這對于影評人楊劍來說,並不值得再三強調。
他曾在本地唱片業輝煌時期,擔任大馬寶麗金唱片公司總裁,對市場趨勢有深度瞭解,因此,看待中文電影現況,有自己的一套。
“兩三年內才有三部賣座電影,並沒有什么了不起,因為還有其他中文電影票房不佳。這與歌曲一樣,流行時有人在談論,不流行就沒人理。如果電影業者繼續努力,找更好的電影題材和拍出更有素質的電影,這種熱潮就會繼續下去。”他說。
拍電影從來都不是小投資,必須有人肯不斷投資才能持續。他認為拍電影是一條遙遠和寂寞之路,有興趣者應繼續努力,有才華者終會獲得投資商和觀眾關注。
“我給本地中文電影業的忠告是繼續努力,本地人才濟濟,成績應當是推動力,而非沾沾自喜。”楊劍語重心長地說。
透過計算減少風險
蒙立志身為本地中文電影新晉投資者,對于中文電影現有景象抱有些許憂慮,但他相信還是可以透過精準計算免于虧蝕。
“泡沫?我是有這樣的憂慮,但可能只佔20%。因為每樣東西都可以計算,我估計我的公司三年內可收回成本,甚至小賺。”
他一口氣投入五部本地中文電影,確實是一項壓力,但他相信不會出現大問題。
對他來說,電影不只可在本地戲院上映,還可以通過其他管道獲得收益,例如在不同國家上映,或者賣給電視台播放,另外,也可以發行數碼影像光碟(DVD)。
“我不奢望透過拍電影身家暴漲,只希望可以收回成本或小賺10%。也不奢望每個人進戲院去看,但至少有觀眾願意去看並提出意見。”他樂觀看待自己投資中文電影的決定。
他坦言,電影內容一定會有不足之處,他也願意面對觀眾提出善意的批評,並希望在下一部電影做得更好。
“國際大制作的電影中都會發現問題,何況是我們。”也許正因他相信電影有無限可能,所以樂于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
結合海外走得更遠
一人不能成事,與人合作取長補短,才能走得更長遠!
從現有本地中文電影觀眾和票房來看,這個市場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中文電影業者如何增加自己的籌碼相當關鍵。
現有本地的中文電影業者,從演員到技術人員,傾向以本地結合海外人員。
阿佐指出,大馬中文電影市場不大,現在還是起步階段,電影公司混合海外演員的做法適合與否,還是未知數。
但,如果從本地票房有所局限的角度來看,這可以是一個選擇,至少可以保證電影票房不會虧錢。
“與海外合作的方式,現階段是可行的,海外電影技術人員進來,可提升本地不太純熟者的水準,例如港馬演員合作,就可以藉此提升自己的演戲水平,同時后期制作也需要國外團隊的配合。”
因為中文電影才萌芽,需要設法讓它不枯萎,維持生機才能創造更多可能性,這是本地中文電影需要認清的事實。
勇往直前力求突圍
投入本地中文電影業是一個機會,繼續走下去就需要勇氣。走在這條路上,發現未來也許將面對泡沬化的風險,但后無退路,唯有前行。
“像經濟一樣,專家會說看到泡沫出現,但市場還是要走下去,無法避免。泡沫最后要破的還是會破,無人可以阻擋,只是看幾時來而已。”嘉逸娛樂電影公司董事長兼電影制作人袁再顯果斷地說。
他認為與其憂慮泡沫何時出現,同業或媒體不如一起推動這個行業,創造一個盛市出現,才是最好的方式。
不停揣測何時是末日,這種杞人憂天的想法沒有好處。也許泡沫化或假相確實有可能出現,如果因此就停下來,整個電影行業將受到更大的衝擊。
他說:“看到又怎樣,只講不做對行業沒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