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回歸簡約

  2 Jan 2013

嚴居傑住在樹林間 山下工作 山上生活(第2篇)

報導:楊潔思
攝影:覃福榮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星期一,紅曲館中醫師嚴居傑休息的日子。  經過一夜好眠,清晨,他走出家門,在一大片松樹林中散步,吸進滿滿的氧氣與負離子。
 充電回來,很自然的,他抱起古琴,走向門廊,長長的門廊,離地二三十尺,居高臨下。
 以清綠一片的松林與熱帶林木為背景,遙對著他喜愛的青青竹叢,嚴居傑沉澱下來,放任雙手指尖在琴弦上遊走。
 古琴的樂聲響起,和著蟲鳴鳥叫,他忘我地沉澱在琴聲與自然交響樂中。
 涼風偶爾吹來,帶來絲絲涼意,此情此景,教人陶醉……
嚴居傑是吉隆坡人,長住城市裡。
 三個月前,由于其父病重,需要一個好環境養病,他和家人決定搬到山上的松風樓,這也是促成他們上山的動力。 
 松風樓位于彭亨州云頂山背,貞德拜(Janda Baik)著名的松林度假山區Tanarimba內。
 這間房子隱藏在松林竹叢翠綠間,與周遭環境融合的似乎是就從泥土裡長出來的樣子,充分體現建築師的設計精髓: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嚴父于一個月前過世。提到父親的離世,嚴醫師難免還有少許傷感,卻也有少許安慰。 
 老人家最后的歲月,在樹林中的氛多精及松樹林天然抗菌素包圍下,病痛情況有所減輕,而嚴居傑本身,白天要工作,夜裡要看顧父親,但是精神仍很好。 
 他把這歸功于氧氣充分的樹林,人在如此高氧環境中,不需要太多睡眠也能很快恢復體力。 
孩子健康改善
 父親離世后,嚴居傑與家人決定在山上住了下來,每天來回甲洞一帶上班及工作。 
 山上空氣清新,氣候清爽宜人,溫度介于攝氏22度至25度之間。
 松林有天然消炎效果,松樹能在50米內釋放天然抗菌素,負離子多,最特別的是,苹果切了,在露台桌上放了一整天都不會變黃。
 他指著臉上毛孔說,其中最見效的是皮膚變好、臉部變滑、臉色好看了、精神好了。
 還有,孩子有更多空間活動、更健康、當然,山上也不必面對堵車問題。
 不說不知,原來在5年前,嚴居傑一家已在山裡住過一年,當時還是整個山區唯一一戶外來人家。“我和太太都是很瘋狂的,當想到要改變,可以一夜間360度改變,當時想體驗這種生活,就住上來了。” 
 后來,由于太太懷著老三,他又搞活動不時夜歸,不放心太太孩子在山上,才搬回城裡。
 那年的山居生活,最明顯可見,就是孩子健康改善。那時山上有個山水泳池,池水奇冷,孩子都敢跳下去遊泳,身體也受得了。
 他們頂多夜裡踢被,受寒而流鼻水,不曾有發燒之類疾病。倒是回到城裡后,又重新生病,一年病上兩三回。
開門窗睡覺享天然冷氣
 要在山林裡安身,必須要對山林有基本的認識與愛護。若是想享受山林的清幽,又怕樹倒壓屋、又厭惡蛇蟲鼠蟻、又怕野生動物,而把房子周遭的樹木都砍掉,把野草都用農藥毒死,那倒不如住在城市裡來得干淨俐落。 
 “想在山林居住,首先要理解及認識這裡的大自然,接受大自然。”嚴居傑醫師舉例說,半夜大雨時樹會倒,大樹倒會發出巨響。“還有,要有心理準備,晚上會聽到有蟲叫鳥叫以及一些奇怪的聲音。”
 很多人不了解大自然,在這裡買了房子,怕樹倒而把周遭的大樹砍完,以策安全。
 他分享,其實,房子蓋起來后,樹會往外擴展,而不會往內展,所以樹倒,很少會壓到房子。  
 夜裡,他家都愛開著門窗睡覺,讓自然的冷空氣吹進屋裡。要享受天然冷氣,就要接受,可能會有一些知名不知名的昆蟲飛進屋子裡,又或者有動物不請自來。 
 有一段日子,一個黑毛的人猿類家庭,每天都會來到落地玻璃窗前觀看他們,人類到動物園去看動物,來到山林,人類反而變成被動物觀看的對象。
 各種鳥類,包括犀鳥、猴子、山豬等,是當地容易見到的動物。
 莽莽叢林,實非我們所能想像,嚴居傑記得數年前居住,這裡房子很少,每天清晨及傍晚,都有數不清的猴群打他家前經過,猴群隊伍走了半個小時還沒有走完,其數量之多,令人咋舌。  
赤腳玩樂蟲蟻花木為伴
 在山上,沒有購物商場、沒有很多朋友玩伴,孩子會習慣嗎?會吵悶嗎?
 嚴居傑一聽這個問題就笑起來:“其實這是大人的想法,大人已慣性在城市,小孩可不會覺得悶,很多朋友的小孩都吵著要上來,反而有些朋友會覺得在這兒悶。”
 那些帶著小孩的朋友要來拜訪他,會擔心他們的孩子會在這個山林地帶無聊,但是,許多時候大人會發現,是他們本身才會覺得無聊,孩子在這兒玩得很開心,很多小孩來了一次之后會吵著要再上山玩。 
 他的三個小孩,在去年已吵著要上來住,他們不想住城裡的共管公寓或排屋,只想要在大自然裡,這裡有孩子需要的空間以及好玩的天然玩具。
 “其實孩子懂,他們反而更希望在這裡。不只是我家的孩子,其他孩子也喜歡來這裡,孩子的敏感度比大人好,一個環境讓他們覺得舒服,他們就會喜歡,小孩的感官知覺是敞開的,我都是以孩子的感覺為標準,他們覺得舒服,肯定這個環境對人體是有益的。”他說。
 相對許多見到螞蟻也害怕的城市孩子,嚴家孩子已習慣各種蟲蟻,老三前陣子睡覺時才被蜜蜂“親吻”,由于不知是否有毒,連夜被爸爸送到醫院。
 但是嚴居傑重述起來語調如常,家人並沒有因此對蜜蜂如臨大敵。孩子赤腳在土地上玩,他們也都不干涉,“骯髒也髒不到哪裡去,泥土本來就是干淨的。”他說。
夠吃就好復新華夏文化
 “我在山裡住,並不等于我是一個隱士,我只是選擇一個讓我舒服的環境──不論是在吃、住或教育孩子的部分。這種環境才能讓孩子沉澱。”嚴居傑強調。
 生活,還是要落實到現實中。他並沒有不食人間煙火,但也沒有過度追求金錢。他的藥膳餐館紅曲館辦得有聲有色,已具備做中央廚房、開連鎖的條件,事實上,也有些朋友愿意與他合作,投資開店。
 “但是,若做連鎖,就沒有辦法享受花鳥,也無法從事所興趣的華夏文化鑽研了,我覺得,餐館收入足夠應付生活費就好。”
 他這幾年與朋友致力復新華夏文化,文化包括生活方式、穿著、精神。山居生活除了能讓他沉澱生命、省思生活,也能讓他有時間做學問,實驗實行華夏精神與生活方式,並探討古代人所過的有質量的生活,把古人遺留下來的東西進一步創造或保留。
居山中思維更廣點子多
 環境能塑造出不同的人,中國雄偉磅礡的高山大河,成就了許多氣勢澎湃的詩詞曲作品,而西藏的山勢,成就了少數民族奔放高昂的歌曲。
 貞德拜一帶群山重疊,嚴居傑醫師相信,這裡的大山與山林,會營造不同的人,讓人比較舒坦。
 他說,人們想藉學樂器、太極、靜坐、瑜伽等來放鬆,但是往往只能放鬆丁點,最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沒有改變。
 原有的環境及生活條件,還是營造原有的緊張氣氛,有些人進而將心靈寄託于宗教,但那也只是“寄放煩腦”罷了。
 如果要達到真正的放鬆,一定要有一個適合的環境,山上就很能令人放鬆。
 住在山中,思維更廣,讓他想到更多點子,例如在山上開間療養民宿、建琴館。
 他相信,文化可以在山中經營。例如,在山上蓋一座類似早期揚州四合院的傳統書院,當山下琴館的總部,備有琴棋書畫文藝活動。


陸靜松夫婦果斷外移他州 讓孩子長于大自然


報導:楊潔思
攝影:覃福榮、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一個回鄉必經的小鎮,最后成為落腳的地方,陸靜松與龍翠群寫下另一則外移的篇章。   陸家的溫暖窩,就在文冬附近的武吉丁宜Selesa山區度假公寓內。
 他們住在公寓最高一層,從露台望出去,畫面是大片怡人的藍天與青山,年終雨季天氣稍寒,青山云霧遼繞,涼風習習,偶爾微微細雨輕飄,感覺特別舒服。
 別人是周末假日來這裡度假,他們住在這裡,天天在度假環境中。
陸式夫妻倆都是彭亨人,就像許許多多遊子一樣,兩人在雪隆巴生谷工作、結婚生子,落地生根。
 他們在蒲種住了10年,看到當地隨著人口增長,日愈繁忙,人多車多,堵車、空氣污染接著來。
 他們對城市生活開始厭倦,嚮往自然環境。夫妻兩人本來就喜歡大自然,常露營、郊外遊走,沒有孩子之前還好,有了孩子后,就會希望給孩子一個更自然的環境。
 龍翠群擁有蒙特棱利幼教的背景,深明孩子在幼小時,感官需要充分刺激,接觸大自然,讓孩子跑跳、玩沙、抓蝴蝶都很重要,可以訓練身體大小肌肉的發展。
 但是,在城市裡,她和孩子少出門,通常都要等到丈夫回家、周末或長假時才出門走走,而且住家離自然環境也有段距離,無形中孩子接觸大自然的機會相對少。 
 “那時我們比較常去布城一帶,放牛一樣,讓孩子丟小石頭、玩泥沙、抱樹。”龍翠群說。 
讓孩子體驗農耕
 兩人不時回鄉探望雙方父母,每次取道加叻大道,都會經過靠近云頂山腳的武吉丁宜,當時只遠遠地看到白色的度假公寓,並沒有多想。 
 2007年,同事的父母退休后在對面的武吉新村居住,這位長輩家有一片地,種果樹、養魚,養雞,他們路過去取水果時,才算開始發現這個地方。
 陸靜松喜歡天氣冷的地方,不時笑說希望可以住在金馬崙,而這座小小的山城,為他開啟了另一個可能。 
 兩人開始萌起到武吉丁宜居住的念頭。想歸想,周末與假期來住住也不錯,但是,真正要落實還真需要很大的勇氣。 
 兩人在武吉丁宜的度假公寓買了一個單位,周末經常過去住,但還未真正決定在當地長住。  
 在當時,他們聽了台灣曠野協會創辦人李偉文有關回歸田野的講座,李的著作《教養可以這么浪漫》,鼓吹回歸大自然及孩子的天性。
 當時他們的老大兩歲,聽了講座后,兩人認真探討外移的可能。
 他們曾在武吉丁宜找有地房子,但是,當地土地有限,要找有地的產業並不容易,也不便宜。 
 陸靜松是相當果斷的人,他說,就暫且住公寓吧,否則,等找到有地的地方時,孩子都長大了。
 當地房價越賣越貴,最后,當他們想讓孩子體驗農耕,就帶孩子到長輩的家、鄰附貞德拜有機農場,學校去,他們笑說這是“借用他人的土地”。
越州上學維持兩年
 武吉丁宜的環境更自然,地點也更接近兩人的家鄉,“其中一個選擇搬來武吉丁宜的原因,也是希望可以和雙方父母有更多的聯繫。”翠群說。
 決定要搬到武吉丁宜后,兩夫婦就開始安排。陸靜松還好,他從事電腦軟件設計行業,可以不到公司而在家工作,只是偶爾需要會見客戶,翠群則是小學老師,必須申請轉校。 
 很幸運的,她如愿轉到當地華小執教。
 “公寓買下來,周末來了一年,到真正要搬過來時,才是真正的掙扎,搬過來之前那半年的掙扎最大。”翠群坦承,決定要搬真的不容易。 
 工作上,她與同事關係好,工作多年培養起深厚的感情讓她很不捨。 
 而且,她受過蒙特梭利幼教師資培訓,對幼兒園有一定的要求,孩子的教育是個問題,最后,折衷的方法是,陸靜松來回吉隆坡,載女兒到吉隆坡的幼兒園上課,然后到公司上班。  
 這樣的情況維持了兩年,陸靜松受訪時笑笑承認,這樣奔波的確是相當累,交通費也是一筆可觀的開支。 
 今年,他們終于把孩子轉到小學附屬的幼兒園,陸靜松也可以真正在家工作了。 
學放下全家投入大自然
 女人的心思比較細膩,會有比較多思量,龍翠群在做搬遷決定前,其實也做了不少“功課”,包括個別寫下兩地的優缺點作對照。
 “當時我會計算時間,從這裡去宜家(IKEA)有多遠,有蒲種多遠,花多少時間?結果算到,從蒲種去吉隆坡(市中心)也跟這裡去吉隆坡(市中心)花費同樣的時間,分別只在于從這裡去,要給過路費。” 
 既然交通時間大同小異,丈夫一樣可以來回吉隆坡工作,加上這裡有華小,她就開始盤算,與其在周末才去親近大自然,不如搬到大自然環境去。 
 她深深知道,孩子應該住進大自然,讓他們天天聽到流水聲、鳥叫聲。 
 這是一段放下的學習。 
 放下城裡的一切,回歸自然,簡單生活。 
 來到小山城,從喧鬧歸于寧靜,心理調整,協助她從初時的不習慣,到后來的習慣,再慢慢愛上這裡的安靜與步調。寧靜,讓她有空間進行思考。 
 這裡是小鎮,節慶時全村出動,有很濃郁的節日氣氛。  
遠離都市朋友互動更多
 陸家朋友多,他們原以為搬離吉隆坡,與朋友見面的機會少了,不料,搬離后才發現,他們與朋友的聯繫反而更多更密了。
 在吉隆坡朋友雖多,但是大家日常忙于工作家庭,真正能坐下來聊天的時間不多。 
 外移武吉丁宜后,經常都有朋友來訪或路過在他們家稍做停留,也有專誠到他們家做客的。“在吉隆坡住時,時間都很趕,也很少有朋友會來我們家過夜,在這兒朋友反而可以住下來,或喝杯茶或咖啡聊天。”翠群說。  
 她笑說最高紀錄,是連著八個周末都有朋友上門探訪。她原本擔心孩子在新地點會覺得寂寞,結果事后證明她過慮了。
 有朋友來,陸家常會帶朋友在鄰近地區走走。難得的是,來她家做客的孩子都盡興而歸,甚至不愿回家。
 事實可見,孩子會都喜歡大自然,令翠群感慨的是,在出遊時,很少會在大自然環境中見到華人家庭,享受大自然的,一般都是馬來友族同胞,華人家庭則大多在購物中心。
 戶外是藍天白云與大山,室內則是滿櫃子的故事書與繪本,任他們自行閱讀。陸家孩子在外自由奔跑跳躍,在家中則經常沉殿在書中世界,慢慢讀,慢慢想,靜若處子,動若脫兔,這樣的生活,是不是更平衡與健康?
勇敢改變讓孩子獲益多
 翠群是過來人,了解外移的困難,她指出,在考慮外移時,夫妻倆的溝通很重要,以免日后互相埋怨。
 事先考慮固然必要,但是“想不能想太久,行動要快,這不能等,孩子(感官與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就那六七年,過了就是過了。”
 蒙特梭利教育強調感官訓練,特別是幼兒期,是感官最為敏感的“敏感期”,宜給孩子充分的感官刺激。讓孩子在美好的大自然中長大,通過各種活動訓練孩子的大小肌肉。
 若是孩子錯過了“敏感期”,即學習的黃金期,那他們以后學東西就會事倍功半。
 “讓孩子回到屬于他們的‘家’,孩子不能做選擇,大人有責任為他們做正確的選擇。”她說。
 外移難免面對問題,靜松選擇“問題來了才解決。”他是一個沉穩的人。兵來將擋,水來土淹,這樣的從容,給家人帶來安全感。
 生活中做出這么重大的改變,不會完全沒有問題,是否能跨出這一步,端看我們用什么態度來應對問題,是逃避而不敢改變?還是勇敢改變,等問題來了才想辦法解決?



林淑娥落戶林明 生活似度假

報導:楊潔思 
攝影:劉潔雲、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以前當攝影記者時,林淑娥總是在想,自己只會拍照,如果有天不打這份工,還能做什么?  婚后她不想跟丈夫分隔兩地,離職到小鎮生活,沒有想太多,把自己交給生活,讓生活腳步帶領自己前進,反而過得悠然自得……
求學時代來過彭亨林明以后,林淑娥就愛上這個剛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票選為“2012年宜居城市獎”社會經濟組冠軍的山水小鎮。
 說起往事,她眼睛亮了起來。“以前超愛這里的,年年都要來爬山,那時做夢都沒有想過有天會在這里生活。”
 因為每年都到林明爬山,認識了她的丈夫,嫁到林明當度假屋老板娘。
 用我們的說法,就是“嫁雞隨雞”,用日本人的說法是“結婚離職”,當全職主婦。
 林明出名好山好水,生活腳步悠閒緩慢,在這里生活每天都幾乎是度假心情,許多城市人都期望有一天可以在這里過退休生活。
 對她來說,也算預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退休生活,只不過她並不退休,只是從繁雜的城市退到一個寧靜的小鎮,展開人生的另一個階段。
過田園般生活
 她現在住的房子,忘了關門窗,也不擔心盜賊,倒是鳥、蟲就會飛進屋里,每天早上在蟲鳴鳥叫聲中醒來。
 “早上扭開收音機,聽到電台說雪隆哪里塞車,我就會想起自己以前的生活,現在不用塞車,真的好幸福。”她笑說。
 對長期住在城市的人,一天不塞車就是一種微小而確實的幸福了,長年都不塞車就太不尋常了。
 雞是自家養的,香料是家翁幫她種的,水果只要走到屋外隨手就可摘到,度假屋的池塘里養著魚,過的是田園般的生活。
 忙碌時家婆會幫她看顧孩子,傍晚天氣要是好的話,她和丈夫會推著未滿週歲的孩子去散步,每天都過著城市人難得享受的平淡家庭生活。
回望自己日子沒白過
 像大部分遊子那樣,林淑娥中學畢業離開家鄉到首都升學,畢業后留下來工作,不知不覺中在城市生活了13年。
 開始當攝影記者時是在一家雜誌社,遇到的事、碰到的人都那么新鮮好玩。
 “那時經常要拍時裝秀、明星等,以前都是在雜誌上看到時裝秀、明星的照片,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去拍攝這些。”
 后來進入報社,同樣當攝影,但進出的是意外事發場地、謀殺案現場、警局、法庭、國會等;拍攝的是國家領導人、政客、罪犯、明星、各階層人士。
 她自嘲是個有點“宅”的小鎮女生,平時最喜歡留在家里陪伴父母,報社充滿挑戰的生活,讓她養成獨立的個性。
 以前,她很多事情都不敢或根本不會主動去做,但因為工作職責,被逼一一克服。
 “比如我以前不敢自己駕車上雲頂,但報館攝影經常都需要獨自駕車上雲頂拍攝,還有我其實暈船,為了追拍李心潔的婚禮,在舢舨上漂了十多小時。”
 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有次跟水警出海嚴重暈船,結果漏拍許多照片,讓她自責不已。
 “生平第一次被救傷車送去醫院,是因為拍攝殘疾人士運動會時被鐵餅打中頭流血,那時大家都好緊張,擔心我有什么事。”現在想起這件事都當成趣聞來說。
 每個人也許都是這樣走過來的,但回頭望望自己一步一腳印,曾經的努力和勇敢,不也值得給自己一個“贊”?
 每次生活不如意的時候,她也會想不如不做攝影這份工,但是擺脫現在的生活,自己還能做什么,還剩下什么?
小鎮媳婦踏實過生活
 就算厭倦城市的塞車生活,就算工作有不順遂的時候,林淑娥並沒有想過用“結婚離職”去逃避眼前的生活,神經很大條的她,甚至沒有考慮過跟丈夫分隔兩地的問題,以及往后家庭生活的計劃。
 “注冊半年后,有一天接到老公的電話,說是時候考慮一下是不是要回到林明生活,總不能一直過著分隔兩地的生活。”
 那時他們在蓋著屬于自己的新房子,她每次打電話給丈夫,都會關心房子的進展。
 有次丈夫跟她說:“不如你自己回來親眼看著我們的房子蓋起來吧”,正是這句話打動了她的心,決定放下都市的一切,回去當小鎮媳婦。
 如果只是靠頭腦想像,哪里都到達不了,生活不是在頭腦、在心里過,而是確實去經歷,現在的踏實生活,是她以前怎樣都無法想像的。
入鄉隨俗很多東西DIY
 回到林明小鎮,淑娥的身分是度假屋老板娘,日常跟丈夫一起打理度假屋。
 沒有客人的時候,時間都是屬于自己的,可以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林明除了山水風光,沒有什么現代化的生活,沒有商場、沒有電影院,也不如大城市方便,需要什么、要吃什么開車出去買就是了。
 但也因為這樣,古早味的生活保留了下來,鎮上有手打的面、自製的釀料、老舊的餅家、家庭自製的糕餅等,這讓小鎮成為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有別于冰冷的城市。
 她在這里入鄉隨俗,很多東西都在家自製。
 她以前喜歡收集食譜,但都收在書櫥里派不上用場。“以前我連什么是高筋面粉什么是低筋面粉都分不清,也不知道做糕餅的材料應該去哪里買。”
 現在閒來照著食譜依樣畫葫蘆,做蛋糕卷、牛油蛋糕、餅干,喜歡做糕餅的人就懂當中的樂趣。
 在當地朋友鼓勵之下,她還把自製糕餅寄放在朋友檔口擺賣。
 “第一次賣蛋糕卷,賣剩兩片,扣除材料等費用只賺幾塊錢,但覺得很有成就感,非常開心。”
 雖然也不是要靠賣糕餅維生,但感覺自己除了拍照,還有其他可能性,可以做很多事情,才是最可貴的。
 在別人看來也許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在自己看來是一種非常單純的快樂和滿足,就是她現在的生活寫照吧!
想吃就吃廚房尋樂趣
 林淑娥少女時期就經常下廚,煮的只是一般家常菜,可是現在不管想吃什么,幾乎都是自己來,什么料理都難不倒她,有時還要為度假屋的住客準備食物,一做就是三四十人份。
 “林明沒有賣油炸鬼(油條),想吃油炸鬼我就上網找食譜,自己動手做。那天也做了印度‘rojak’。”
 她還自己醃製桔子、烤肉干、做客家菜粄、沙爹、燕菜紅豆月餅、馬卡龍、發糕等,我們去的那天她做了糯米雞招待我們。
 “但是照著網絡食譜做菜,也有很多時候是煮不出來的,需要自己一再實驗。”她吐了吐舌頭說。
 她覺得自己烹調,除了下廚的樂趣,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選擇好的食材,也可以控制所下的調味料,避免過咸過油過多味精,吃得比較健康。
最大收獲家庭健康兼得
 在報社當攝影記者,生活忙碌多姿多彩,但是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讓她年紀輕輕就有甲狀腺腫大問題和高血壓。
 有一段時期,她一直是藥罐子,相熟的診所醫生說是壓力因素,時常勸她休息。
 在懷兒子小亨利期間,她還患上妊娠糖尿病。回憶那段時期好辛苦,所幸她已回到林明,可以安心調養身體養胎。
 “那段時期我聽護士的建議,戒口戒得很嚴格,自己做飯菜,米飯只吃一點點,所有糖分高的食物都不能吃,連糖分較高的水果都不吃,只吃番石榴。”
 她說,孩子出生時一切健康,除了自然生產的痛楚,一切都很順利。
 生產過后,她不只血糖恢復正常,一直以來的高血壓問題也沒有了。“我聽很多人說高血壓的藥一吃就是一輩子,但懷孕期間醫生說我血壓正常可以停藥。”
 要說她在小鎮生活最大的收獲,要屬組織了家庭,並且重獲健康吧!


黃凱順外移芙蓉 不怕路遠環境至上(第5篇)


報導:楊潔思
攝影:覃福榮、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經歷了波濤起伏、風波不斷的2012年,如果說,外移離開大城市,過簡約生活是2013年的一股新趨勢,那么本地理財專家黃凱順,可說是領先一般人許多步了。  早在十多年前,他便選擇在吉隆坡以南的小城市芙蓉落腳。
 當年的芙蓉,雖不至于是偏遠小鎮,但也沒有現今方便,不像今天,從他家步行便可抵達大型購物商場,他,當年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我住芙蓉,到吉隆坡要一個小時車程,以前我住吉隆坡,從吉隆坡到吉隆坡也是一個小時。”黃凱順笑著說,在吉隆坡,空氣素質差,一出門就塞車,人多擁擠。”。
 “當年要買房子時,以我當時的經濟能力,在吉隆坡只能買到公寓,但是,我在芙蓉,卻有能力買獨立式。”其太太當年在芙蓉執教,他也就在此“落戶”。
 1995年,他在芙蓉的Seremban 2(簡稱S2)買下理想的房子──在圍籬社區裡,只售13萬令吉的單層獨立房子。 
 這個社區內部採取開放概念,裡面的屋子都沒有籬笆,加上周遭環境好、離高速大道、芙蓉市中心、學校、公園都不遠,凱順一看就喜歡。 
 “我寧可來回吉隆坡,但求回到家時有家的感覺,生活有素質,這裡是我真正想要的環境。”他說。 
居住環境是100分
 當年,芙蓉還相當樸素,人口、交通及經濟都不及今天繁華。
 身為理財專家,這間房子大概是凱順投資報酬率最差的一項投資,但是他並不介意:“這地方用投資角度看,很不理想,十年來屋價才翻一倍,但它是家,不能當作投資,它的居住環境是100分的。”
 其太太陳淑貞也對這裡的環境贊美有加:“我們過的是簡單、不受任何束縛的生活。朋友來到我們家,訝異萬分:你的家只需一根鎖匙就進到了?”對朋友來說,這是很離譜的事。 
 在這樣的環境住上十多年,凱順從未想過要搬家,縱使有朋友遊說,他也不為所動。“我從沒想過要搬,這關係到價值觀,我整個人生的核心價值不在物質上。”后來他發現,全球第二富巴菲特,即使非常富裕了,也依舊住在住了幾十年的老房子裡,他笑說英雄所見略同。 
環境安全放心讓孩子戶外跑
 凱順住的是圍籬社區,區內車子不多,路上比較安全,加上左鄰右舍都相識,因此,夫妻倆很放心讓孩子外出,找鄰里朋友、騎腳車或是到附近遊樂場打球。 
 “一到下午五點半,三個孩子都不見人影,直到晚上七點才回來。”淑貞邊笑邊搖頭。孩子們不但有許多戶外活動,還交到各種族朋友,會各種語言。
 路燈亮起,以及清真寺傳出的禱告通知,是最佳的鬧鐘,提醒孩子們好回家吃飯。 
 只要沒下雨,黃家的晚餐都在院子裡吃,其樂融融,一頓飯下來要一個小時。 
 這種情況下,網絡與電視機反而不重要了,套他們夫妻倆的說法是:“我們家沒有互聯網,只有蜘蛛網。”
 黃家也鮮少看電視,對凱順來說,一家人沒有溝通交流,各自靜靜坐著看電視是很怪異的事。 
簡單居家注重內涵有家味道
 雖說住的是獨立式房子,但黃家可以簡單到沒有冷氣空調,凱順笑說,他家恐怕是S2唯一沒有冷氣及防盜系統的房子,這大概已成為他家的特征了。
 賣防盜系統的銷售員上門行銷,參觀了他的房子后,說:你家應該暫時還不需要。
 他家中並沒有什么貴重東西,連新的液晶電視,也是因為之前那架用了十多二十年的老電視實在不行了,才更換的。
 凱順笑說,他家最值錢的東西都擺在屋外了,那就是他所收集的漂流木(隨海水漂流,被沖上岸的木塊或樹干,經海水的侵蝕而形成獨特的造型)及各種奇形怪狀的石頭。
 “我的家是簡單,但簡單不等于隨便,我還是要求房子要有家的味道。”內涵與味道,才是他所注重的。
心靈富足學會分享懂得珍惜
 對孩子,凱順致力于培養孩子正確價值觀,希望他們有自己的原則,思想觀念與態度成熟。
 最好的不等于是用錢買的,很多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但最后,孩子卻視為理所當然,不懂得感恩。
 所以,黃家不會一味給予,反之,只是滿足孩子基本的生活需求,結果,這樣的孩子反而很能隨遇而安,去到任何地方,吃睡要求都不高,很容易解決。“去旅行,我們的消費也都選最基本的,所以,我們全家(五個人)一起出門,去四五個國家或地點,總共才花5000令吉。”
 他說,平常外出,兩粒椰子一家子分享,每一口都顯得那么珍貴,吸食到干干淨淨,久久一次,每個人一粒椰子,那一次“難得的奢侈”,每個人都很珍惜,這樣的做法,培養出懂得珍惜食物與惜福的孩子。
 反之,若每次都給孩人每人一粒椰,孩子吃不完就丟棄,這反而造就不懂珍惜食物及感恩的孩子。
 一家人以節儉方式過生活,夫妻倆以時間心神灌溉,培養出濃郁的親子情,這是單靠提供孩子物質享受無法達成的。所以,黃家孩子的物質並不豐盛,但心靈卻是富足的。
難下決定妥善安排克服限制
 要搬到山上或郊外居住,很多人都有諸多顧慮,吉隆坡藥膳餐廳紅曲館主人嚴居傑,是屬于行動派的,想好,就付諸于行動落實,一個月前搬到武吉丁宜附近的山上居住。 
 “各方面因素,有時就是看你怎么樣安排。這其實就是一種安排。”他說,如果我們的觀念是鎖死在以城市的模式來安排一切,包括孩子的補習,孩子的所有東西,那么,外移的確很難。
 實際上,如果真正移出來,人反而會有更多空間移動,也更有創意及點子。
 在外移前,他也曾對時間、交通、孩子的教育、膳食等問題一一考量及安排。
◆時間與交通如何安排?
 “實際上,在吉隆坡,到處都塞車,反而是外圍地區沒有塞車。在吉隆坡,很多人駕車上班,超過一個小時才到辦公室,我這裡到吉隆坡甲洞上班,其實只需半個小時。”他說。  
 他的方向與一般上班族不同,所以交通順暢。以前,他早上五點十五分就要起床,托人載孩子上學,現在搬離吉隆坡后,他們夫妻倆自己載送孩子,早上反而可以遲45分鐘起床。
 雖然,路程遠了,加上過路費,交通通勤費額外增加數百到1000令吉不等,生活素質及健康卻明顯改善了。
◆教育怎麼辦?
 今年,唸小學的老二轉到當地小學就讀,小兒子才5歲,若幼兒園有學額,也會轉校。
 唸獨中的大女兒,恐怕轉到純馬來語系中學適應不來,所以仍會在吉隆坡就讀。
 父母難離開城市,其中一個問題是教育。現今許多孩子,除了正統上課以外,還要上各種校外課程,如補習、才藝班等等。
 但是,嚴家去年把孩子的補習都拿掉了。他並不相信,孩子學習歷程,非得要補習,在考試中拿好成績才行,或一要遵照傳統的教育路線,從小學一直考到初中,再考到高中才行。
 他看到一些傑出的孩子,另闢蹊徑,走出自己的學習道路。  
 至于房子的選擇,豐儉由人。他說:“很多城市人尋找郊外、能放鬆的環境,這樣的生活不就是我們每個人所向往的嗎?那,剩下的就是你的決定,你要不要決定?你說難,就要寫出來:到底難在哪裡?很多人會講難,但是難在哪裡?”
 “時間也沒問題了,交通也沒問題了,反正都塞車,在市區也一樣塞車,教育,反正每天都載來載去的,難在哪裡?”他自問自答說:“難在決定,根本不是難是難在事情上。”
 最后他由衷地說,“馬來西亞還有很多很好的條件,如果想法一改變,就可以看到很多可能性。”

 


何添財夫婦 有機種植找回生機(第6篇)

 導:楊潔思
攝影:覃福榮、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生命,有時不必太用力,機緣,似乎冥冥中自會有安排。  重點是,當機緣之門打開時,你是不是肯給自己一個機會,踏進去?    
 何添財與林慧清夫婦放下城市繁華,走入山水間,在馬來鄉間田野築夢。
 不知不覺中,古法田園及活動中心已走過八個年頭了,如今,何添財更向外發展,在柔佛州開拓另一個民宿與教育場地。
 如果從財富方面評斷,他的財力的確有限,但如果換個角度從心靈層面看,他的收獲肯定比許多人豐富。 
 他的人生雖然只走了一半,但他很肯定地說:我沒有白來。
頭髮微長,唇上與下巴有些鬍渣,服裝輕便,態度自在,何添財一出場,就是一副不拘小節的模樣。
 其太太林慧清也不遑多讓,最近不時以吉普賽式頭巾,配上寬鬆樸素的服裝出現。
 小兩口還真有有機菜園主人的模樣。
 何添財原本是位室內設計師,在新加坡賺新幣,1997年金融風暴,雖然沒有遭到裁員,但覺得發展有限,自己也非真正熱愛這份工作,于是辭工回到大馬。
 “事實上,那時我已出現憂鬱症的症狀,但我並不知,而是之后上身心靈課程時,才發現憂鬱症的症狀──對什么都沒興趣、有時想自殺、有心無力等,我當年都有。”他說。
 辭工后,他無所事事呆在家中一段日子。   
大自然環境療癒病症
 一次,聽電台節目談到環保,他深有同感,再一次,女友買包有機菜給他,他突然對那些菜很有感覺,從此一頭栽進了有機種植行業。
 他沒務農經驗,就到多個有機菜園學習,向園主坦誠表明來意。到正式具備獨立能力時,他就替人掌管及打理有機菜園。 
 他坦誠,轉行初期,他很掙扎,要花很多心思照顧菜,即使有心無力也要逼著自己去做,當時雖然是替人打工種菜,無需虧盈自負,但是日薪只有區區25令吉,還要供屋養家,沒錢吃飯,一天就只吃兩餐。另一廂,面對岳母時也有壓力,畢竟無法給對方女兒過上好日子。
 在這樣的壓力下,憂鬱症難免持續。 
 幸而,隨著時間流逝,他對有機種植技術日漸掌握,種植過程中,大自然環境療癒了他,由于種菜,獨處,靜下來的時間多,加上曬了許多太陽,他整個人變得不一樣,不知不覺中從憂鬱症的泥沼中走了出來。  
接觸身心靈課程解脫
 傳統農耕,其實是靠老天爺吃飯的行業,早期何添財在摸索時可說付了不少“學費”。
 在這段過渡期間,家中主要收入來源,都落在女主人林慧清身上。
 慧清當時是吉隆坡中華獨中的老師,為了實現丈夫的田園夢想及賺取兒子的奶粉錢,除了正職外,還收了一些補習學生。
 這樣維持了大約兩年,慧清才正式走入菜園,與丈夫一起胼手胝足開創前程。
 慧清上山時,菜園已有一點規模。不過,她的主力不在種菜,而是辦營搞活動,讓他人也有機會貼近大自然及認識有機和環保。
 近年來,古法菜園已漸漸轉型,有機種植與環保教育理念不變,但菜園的重心傾向生活營與身心靈活動。
 過去,由于沒什么能力聘請員工,在策劃與籌備方面,慧清都是自己來,再請一些義工在現場幫忙。
 別人是整個籌委會進行籌備工作,她卻是演獨角戲,過程的艱辛困難可想而知。她挨到整個人憔悴不堪。活動進行時,主挑大樑的她,經常忙到沒有時間吃飯。
 “那時候不懂得欣賞這個地方,頭兩年,每天只是做做做,做個不停。”她說。
 “有些朋友特地來帶我們去吃大餐,我還記得有個老板請我們吃飯,一直夾魚夾肉給我,當時不知道,要到現在才明白(他們的苦心),我那時候的樣子一定是很殘,呵呵呵!”她開朗地笑,對過去受過的苦並不介意。
 直到這兩年前,接觸一些身心靈課程之后,她才懂得愛自己,放慢腳步享受這裡的一切。心定了,事情也就讓它自然發生,結果反而過得更從容、更悠遊自在。
採古法不施藥菜甜美
 據說由于何添財種出來的菜滋味甜美,吸引一些客戶特地前來參觀與認識他。
 拿這個問題問他,他有點靦腆地說:“我也不知為什么菜很甜,可能是用心照顧吧,每一棵菜我都當成一個生命來看待,每一棵菜種下去時我都很斯文、小心,還會跟它說話。” 
 他把這些菜當成女兒,叮嚀女兒們好好生長,早期菜要收割時,他就像要把女兒嫁出去的爹,萬分不捨。 
 他的表現令老板贊賞,但就像許多有理念的有機農夫,以擁有屬于自己的菜園為目標,在一位前輩的鼓勵與協助下,他在云頂高原山背的貞德拜(Janda Baik)馬來甘榜找到理想的土地。
 接手這片荒地后,花了相當多工夫在整地上。“花了兩年才看到像菜園,才可以生產一點菜。”他說。 
 這過程雖辛苦,但他依然堅持用老祖宗的方式種菜,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古法田園,因此得名,名字還是胡茵夢老師取的。
義無反顧做出好成績
 何添財與林慧清都是很隨性的人,樂天知命的性格,跟周遭的友族同胞很契合,彼此相處得很好。
 當年要上山時,兩人的親友都反對,慧清的母親也不例外,認為女兒放棄穩當的教書工作是非常不理智的。她則義無反顧地上山去。“我本來就喜歡山林,所以搬來這裡對我來說是毫無掙扎的。”
 她說,當她要做一件事,她首先考慮的是自己要不要做,若決定了要做,就先決定自己一定有能力做好,不管自己當時是不是有這個能力能把事情做好。
 這種“結果先決定”的做事方式,讓她膽粗粗去面對新挑戰,減少了許多不確定、不怕、不敢的糾葛,開拓更多可能性。
 “就好像我現在考慮要不要辦山林幼兒園,首先我得先決定我是不是要做,若肯定了,我就先決定自己一定有能力做。我的歌唱得不好,就去學,把問題一一克服。”于她,事情就是那么簡單而理所當然。
學習放下與萬物交流
 古法部落格上有這一段簡介:
 “古法是我們學習及成長的環境。
 學習放下自我,與萬物交流,在愛的基礎下承辦活動。
 這樣的環境吸引並招攬相關的人集聚一堂,完成一些事情。”
 回首來時路,這一路走來並不順暢,但是何添財很感恩自己能認識有機種植、接觸大自然,“還好有慧清、小朋友、農場,以及朋友的鼓勵與掌聲,他們的支持是我精神上的糧食。”
 何添財現在在柔佛州古來建民宿,以后要在當地進行教育。“我要蓋比較特別的房子,吸引人來,我也希望多點人參與,讓我們不會這樣孤單。”
 對于那些羨慕及響往他的田園生活,卻沒有勇氣毅然投入田野生活的朋友,他建議:“給自己一個機會去嘗試,很多人沒有給過自己機會。”
 “大多數人的反應都是:不可能,我做不到。”他說。


黃凱順:簡單平淡才是真(完結篇)


報導:楊潔思
攝影:覃福榮、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回歸簡約,從心態上著手。  從簡入繁,再從繁到簡,兜了一大圈回到原點,本地理財專家黃凱順,還挺能體會“簡單平淡才是真”這句話的真諦。
 “簡單就是福。”他由衷地強調。
 由于返樸歸真,過著簡約生活,對物質沒有太大要求,現今的他,不過45歲,早已財務自由,如果要,可以放下工作,過上悠哉遊哉的退休生活。
 過去那段永無止盡追逐金錢名譽地位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
黃凱順大學本科是生物科技,畢業出來,本地生物科技行業未成氣候,一班同學都找不到相關的工作,他只好到工廠應征。
 原以為隨著經驗累積,收入會提升,工時會縮短,但是,后來思想變得複雜,他開始墮入物質追求的陷阱中。 
 他轉行成為保險代理員,收入果然不斷增加,但是,隨著收入提高,花費也相應提高。
 他回憶起那段日子,苦笑道:“我的收入越來越多,錢卻越來越不夠用,生活素質沒有改變,只是收入數字一直在提高吧了,這種人生只能算是一個數字人生。”
 是的,他掉入不成文的文化中,即是:要業績成長,就要消費。為了證明自己是成功,要駕豪華車,要買很大數額的保單。
 他是那個區域經理辦公室中業績最高的代理員,“由于不能輸,所以一直要保持在最高的位置上。”
 偶爾退步了,別人的關心或冷言冷語,又再次刺激他,令他馬上又奮起急追。
 但是,辛勤工作換來的,並非輕鬆自由的生活,相反的,收入越高,他的花費也越高,陷入無止境的物質追求中。
 過了五六年這樣不斷追逐物質的生活,他開始厭倦了。
 那時,他的客戶群眾多,保單已有過千份了,縱使工作忙碌,他也不斷反思:難道自己要繼續這樣下去?
 “當時,我一直探討人生的意義,自問:如果我今天就失去生命,到底我這一生得到什么?如果我今天就沒有呼吸的話,我過去的一整世人根本沒有活出來。繼續追求下去,一點價值都沒有。我開始思考,人活下去,應該不是為這些東西。”
 導致他在思想上做更新的,竟是一次國際百萬圓桌榮譽高峰會議。
風光背后
 該會原意是獎勵表現傑出的保險代理員,代理員都視它為一項榮耀,然而那次免費赴美國的經驗,對他而言,卻是駱駝背上最后一根稻草,令他做出了轉行的決定。
 隊友們在旅途中,輪流公開比較各人使用的汽車及保單數額,令他明確了解,這不是他所追求的人生。 
 當時,他的保費與汽車貸款,佔了收入的一半,這兩項負擔令他覺得分外沉重。
 但是,他的國產Perdana汽車,在眾隊友的汽車中,車價是后面倒數第二三名,而佔去他收入30%的保費負擔,與隊友比起來,也是小兒科。
 他對隊友的收入若干心裡都有個譜,看到他人如此消費,他不禁倒抽口氣:“我這樣的花費,每個月都供得很辛苦、很吃力,他們花得更厲害,我真不知他們怎樣應付?”
 加上過程中看到一些他不習慣的畫面,結果,參加會議后反而令他打消前進的念頭。“舊的東西要放棄了,新的東西又還沒找到,那段日子我很失望、消沉。”
 但是,保險行業不能說放就放,他還是繼續服務原有客戶,直到數年后所有售后服務安排妥當為止。
從繁入簡體會人情冷暖
 由于保單數額眾多,那時他的太太陳淑貞已辭去教師工作,全力輔助他。
 但是,在這節骨眼上,當家的男主人卻決定放棄一直以來賴以為生的生計。
 從2001到2004年,凱順用了三四年來開創前路,摸索轉行,希望以專業理財顧問為職業,並自創公司。這過程,套他的形容詞,是“刻骨銘心”。 
 “那時,收入劇減,支出卻增加,太太經常在晚餐時問我:我們這樣的情況還要持續多久?”他說。
 “我只能跟她說:一定會改變,但我也無法明確回答你是幾時。”他坦承,那幾年真的很辛苦,當時能做的,就是縮減開支,他忍痛把所有不必要的保險都“砍掉”,車子換成比較便宜的車。
 他這樣一個大轉變,一些昔日戰友也漸行漸遠。有一次,兩位昔日戰友見到他在升降機內,寧可走樓梯下樓,也不要跟他共乘一架升降機。這次打擊,令他省悟:他要的朋友,不是這種朋友。
草創時期真誠打動顧客
 一直以來,本地市場上的財務規劃,都是免費的,財務規劃師是以賣產品(如保險或基金)來賺取收入。
 而數年前,凱順決定以財務規劃服務來賺生計,顯然有異于市場一般運作,新概念要推廣自非易事,加上當時的他並沒有知名度,也增加了難度。
 “那時還沒有電腦系統幫忙計算,我們做一個財務規劃,都要好幾個星期,才賺取數千令吉。”陳淑貞回憶起那段艱苦歲月,感覺分外深刻。
 縱然客觀環境對他的轉型不利,但他深深明白做財務規劃的重要性,不斷通過講座會來宣傳其服務。
 “我還記得,有一位印裔專科醫生,讓我替他做財務規劃,計劃呈上去時,他連聲No! No! No! No! No!我問他,既然你不打算接受我的財務規劃,為何還要花幾千令吉來讓我做?”他回憶。
 “對方回答,別人做財務規劃都是免費的,只有我敢收錢,他就是要看我揭開底牌。結果,他一直等我向他賣產品,等了許久不見我有動靜,才相信我只是單純做財務規劃。”他說。
 對方很感動,大家從此成了朋友。
最大體悟求名利失更多
 經歷了從簡到繁,又從繁回到簡的生活后,黃凱順對人生有一套迥然不同的看法,物質不再是生活中重點,反之,他選擇了回到基本(back to basic)的生活,帶領家人回到之前的簡單。
 “簡單就是福”,他深深體會。
 改變了人生觀,工作與生活方式也全然轉變,如今,凱順全職從事理財教育工作,雖然名義上是理財,但是由于個人對財務的態度涉及到個人價值觀、生活方式及思想概念,所以,通過這個切入點,他得以協助許多人。
 許許多多個案,例如濫花費的孩子與父母學會控制物質欲望、壞孩子變好了、親子關係改善了、失和的夫妻和好如初了,都讓他感動。這份工作也讓他多了社會參與。
 放棄了永無止境的物質追求,他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他笑著分享說:“以前,晚上八點如果我在家,我會很有罪惡感;現在,晚上八點如果我還要出門,我會很有罪惡感。”
 有時,凱順也會把時間留給自己,到自己的果園MonQland靈修,關上手機,什么都不做,純粹禱告與讀聖經。
 他由衷地說,家庭、工作、信仰、靈修、社會參與都有,這才是真正平衡的人生。“現在的我才是真正活出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以前我很偏向物質生活,追求名譽地位,沒有時間讓自己反省,結果失去的反而更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