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何以輕生?

憂鬱病患自殺率高 持續診治才是正道(上篇)

18 Jun 2013



報導:潘有文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這幾個月, 國人自殺消息頻傳,讓人不禁憂心:社會和人心發生了什麼事?  一般人,不會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輕生念頭必有因,除了因壓力、衝動,憂鬱症或也是重要原因。
 遠絡療法醫師楊邵蛟,從生理和心理角度,剖析現代人面對情緒疾病的負面影響。
天氣陰涼或雨天,早晨或晚上,有些人會情緒低落,這不是多愁善感,可能是體內的情緒病作祟。
 從醫學角度來看,由于寒冷或缺少陽光,人體血液循環系統放緩,人的壓力感也增加。
 患有情緒疾病,例如憂鬱症患者,此時感受最為明顯,如果思緒走差,或者突然受到外來壓力刺激,可能出現輕生念頭。
 遠絡醫師楊邵蛟指出,人腦中的間腦,管理思維與情緒,許多憂鬱症的來源于此。
 即是說,從生理層面來看,間腦影響人的情緒與思維,會導致憂鬱症患者不能跳離情緒漩渦,做出一些外人難以理解的行為。
有些人易覺得悲傷
 選擇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者,不一定都患上憂鬱症,但卻有不少自殺個案是與憂鬱症有關。
 “根據過去憂鬱症病史,以及病人行為,他們可以為一點小事,或壓力增大就去自殺。”楊醫師指出,由于感情受傷或其它各種不同情況而自殺者,則與憂鬱症無關。
 有一些人早上起床,容易覺得悲傷,甚至有感于人生痛苦,以致不斷哭泣,這類人已有自殺傾向。
 他們有者已知自身患憂鬱症,一些則不自知,當他們站在高樓窗口旁,或會因一念之差,從窗口躍下了結一生。
 如果,有人突然向他們添加一些旁人視為平常的壓力,例如對他們說:“怎么呆在家裡,不去找份工作”,這或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這些情緒上的壓力,都與間腦有關;楊醫師認為,患者應積極尋求治療,不論是西醫、中醫或遠絡療法,都能為他們帶來幫助。
 “最重要的就是不要中斷治療!”他表示,這類病患難以控制自己,往往會中斷治療,病情惡化之后,就會走上自殺這條路。
部分患者會中斷治療
 楊醫師指出,中斷治療產生反跳作用,即造成病情加劇,有些病患意識到病情嚴重,嘗試尋求各種治療,但每一次治療都不能持久。
 “會來找醫生或醫師的,一般上病情已積累多年,但大部分患者還是會中斷治療。”他發現這類病人無法長時間覆診,以致無法改善病況。
 間腦主宰著憂鬱症患者的思緒,某些時候,病患萌生求醫念頭,但也因為這種念頭不持久,而且反反復復,反而不利病情。
 一般上,患上憂鬱症的人,只要長期診治,不一定會走上絕路,但楊醫師表示,不少自殺者都有憂鬱症病史,因此必須謹慎看待此病症。
身心治療驅走憂鬱
 生理和心理雙管齊下,才能降低憂鬱症病人自尋短見的幾率!
 對楊醫師來說,間腦控制思緒,影響病患出現自殺傾向,這僅是生理原因;消除病患輕生念頭,同時需要從心理方面著手。
 “這類病患內在潛意識,與理智背道而馳。”他指出,潛意識力量極大,它可主宰人的決定。
 當潛意識控制理智,病患的思維出現輕生意念,它就像是一個計時炸彈,不知何時爆發,奪去病人的性命。
 因此,楊醫師相信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治療,一樣都不能少,才能消除病患輕生的潛意識。
誘惑太多影響身心
 自殺個案增多,是否表示現代人缺乏意志力和生命力?
 楊醫師認為事實並非如此,而是社會越來越多誘惑,影響現代人的心理和生理!
 “以50年前為例,當時社會單純和少誘惑,一般活動較為正常,如大家一起打球,屬于全民運動,每個人快樂參與。”但是,他指出,現在缺少這類活動,反而太多娛樂活動。
 社會環境改變,大多數人都調整自己跟上節奏,但還是有人跟不上步伐,或者處在不佳的環境,以致引起心理和生理問題。
 據他觀察所得,情緒病病人家庭背景,不乏暴力、婚姻問題,這些負面因素互相牽動,形成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問題。
 人類追求和配合環境的要求而改變自己,但卻因此而失去了自己,並面對各種身心疾病,這一切值得嗎?
憂鬱症會遺傳嗎?
 憂鬱症是有遺傳可能,如果自殺個案是有憂鬱症病史,其親人就需小心在意。
 楊邵蛟醫師治療的憂鬱症個案中,約有60%的人具有家族病歷,即上一代也有此種病症。
 他指出,憂鬱症患者體內具有生物時鐘,早期不會發病,但進入某個年齡,就會開始出現症狀。
 “例如,某個人15歲以前正常,沒有憂鬱症,但15歲后就發病。”他表示,這即是隱藏在他體內的生物時鐘所致。
 他強調,他是從個人診治個案中,看到憂鬱症或會遺傳的可能,在醫學上還未有待研究。
用藥與否胥視療法
 穩定憂鬱症患者的情緒,避免他們走上不歸路,導致悲劇收場,治療過程使用藥物與否,成了討論重點。
 楊醫師指出,各種療法的診治方式不同,用藥方面也有差異,“我不反對用藥,但遠絡療法基本上沒有用藥。”
 對于憂鬱症,遠絡療法有自己的診治方式,同時配合針灸控制病患病情;即使使用中藥,也只是為了消除憂鬱症引發的症狀。
 “例如,一些憂鬱症患者會有胃漲氣,這是與焦感神經有關,因此會輔以中藥消除病人不適。”但是,楊醫師表示,這並不是針對憂鬱症用藥。
環境治療有利病情
 在不適合的環境居住,有助治療憂鬱症,因此在經濟條件許可下,讓病患在較佳環境居住,有利病人穩定病情。
 楊醫師坦言,環境會給人帶來無形壓力,當病人處在平安和陽光充足的環境,心境也會變得開朗一些。
 他指出,例如有些人覺得住在某處,常常感覺身體不適,如果換了一個適合的環境,心情就會快樂起來,病痛也減少許多。
 “快樂增加,病痛就減少,我常對我的憂鬱症病人說:如果有一天,你早上起來,突然很有興趣規劃自己的人生,那你的病情就好很多了。”
 環境改變后,心情變得不一樣,也是一種治療,尤其是對憂鬱症病人來說,無疑是一劑良藥。



要求過高壓力大 受不了打擊或輕生(下篇)

報導:潘有文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你聽過“壓力山大”嗎?這是洋名Alexander的諧音,它指的是壓力像山一樣大,用在現代社會,它既傳神,卻又無奈的形容詞! 社會變化太快,人們對于自己和別人的要求增高,壓力也變得越來越大;當人生目標不達標,有些人失去理智,以輕生解決問題!
透過心理專家的解讀,一起來探尋壓力和輕生之間的關係……
誰會輕言結束生命?除了身患頑疾或突然遭受重大打擊者,壓力過大的人,也可能走上這條路。
 現代人的生活和工作,無不處在壓力之下,分別在于壓力有多大,這是人類精神上的無形殺手。
 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合格會員黃國輝博士指出,人們選擇輕生的原因,包括社會、心理和生理因素。
 從社會角度來看,經濟壓力、生活和工作,成了壓力來源;負擔家庭的開銷,如何增加工作收入,生活才能過得穩定一些,這些都是時刻需要面對的問題。
標準提升壓力增
 “生活步伐快速,處理的事情也多,以前一天可以做5件事,現在則要做10件事。”黃博士也是博特拉大學心理輔導博士,他認為,生活和工作的要求標準不斷提升,都在增加精神壓力。
 隨著時代改變,成功的定義也不一樣,對于成功的要求標準,已有一個極高門檻,令人覺得難以跨越。
 “現代人的要求也不同,例如,以前打字錯一、兩個字,別人不會覺得有問題,但現在因為可以使用電腦檢查錯字,已不允許出現錯誤。”黃博士指出,人們對事要求過高,已超出常人可負荷程度。
 在精神文明方面,教育體制轉向只注重物質文明,改變許多人對于求取知識的定義,即以教育水平換取更高收入做為考量,也成為現代人的包袱。
 壓力影響心理,以致人們的心理出現狀況,如果不懂得尋找出口,釋放這些壓力,就難以保證不會出事。
 在生理方面,如果某些人的體內存在自殺基因,加上社會和心理因素結合在一起,或使人徘徊在生死邊緣。
社會壓力影響大
 黃博士指出,如果父母是輕生個案,研究顯示其下一代也可能存在這種基因,因此需要謹慎看待。
 在他看來,現代社會壓力影響了許多人的生命,但不代表這一代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遜于上一代,因為壓力增大才是關鍵因素。
 “日本和德國的高自殺率,也和生活壓力有關。”他表示,越發達的國家,輕生人數越多,這似乎是個趨勢,成了國家發展需要付上的生命成本。
 目前,我國輕生率還未惡化,但不能忽視這個現象,教育國民懂得處理壓力,以及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才能使更多人勇于面對生活壓力。
關心化解壓力
 適時關心和聆聽家人或親人的心聲,才能減少揹負壓力的人走上絕路。
 大馬認證和執業心理輔導師鄭明輝表示,近十多年,國人輕生個案較為頻密,生活壓力和家庭問題佔了一定的比例。
 某個家庭出現狀況,例如家人爭端或父母離異,將會影響家庭成員,並且產生預想不到的問題。
 對他來說,家人之間互相關心和鼓勵,平時留意各自生活狀況,發現某個成員有問題,即時給予幫助和聆聽,才會適時解開對方的心結。
 他指出,家庭成員互相關心極為重要,先從聆聽身邊的聲音開始,“一個人面對極大壓力,卻又無人關心,沒有朋友,感覺孤獨,就會加劇問題。”
 每個人承受壓力的程度不一,以及情緒智商有別,因此及時關心非常重要。
 當某個人感到無助,情緒跌至低谷,考慮了結生命時,將會出現一些表征,例如放棄平時喜歡的事物,平時活潑好動,現在卻一個人躲起來,甚至有人會把自己的東西,分由他人保存等,皆是輕生的傾向。
 鄭明輝指出,如果家人平時互相關懷,彼此關注生活細節,就會發現不妥,通過幫助和安慰,就能使他們重新面對自己。
選擇自殺有跡可尋
 當人面對生命崩潰邊緣,他們會採取怎樣的行動?黃國輝博土指出,決定輕生者,一般上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從中也可以發現他們的心理狀態有別。
 有人會因為重大事件打擊,一時失去理智而輕生,這屬于急性;一些人因為不想連累家人或社會,也會在情急之下,選擇以死解決問題。
 “此外,認為自己已被遺忘,沒有人可以幫他時,也會迅速做出輕生的決定。”黃博士這么表示。
 至于慢性輕生者,一般上會有一些過程,這是一種有計劃的輕生,如果身旁的人及時發現,應及時採取行動。
 黃博士指出,有關過程大約可分為以下數個階段,即:
 1)開始有輕生念頭,但只是閃過腦海;
 2)若發生重大事情,如面對經濟壓力,有關念頭會重復出現;
 3)無法克服輕生念頭;
 4)影響生活,開始孤立自己;
 5)出現非常強烈的輕生念頭;
 6)開始“演練”輕生,如考慮地點、方法、時間,以及向親人交代事情;
 7)“綵緋”;例如,購買輕生需要用到的東西,或者觀察輕生地點;
 8)嘗試和累積“勇氣”;可能會不只一次重復“演練”。
輔導可挽救欲輕生者
 對產生輕生念頭者來說,心理輔導非常重要,因為可能因此改變他們的決定!
 鄭明輝輔導師和黃國輝博士皆認為,透過心理輔導可以聆聽計劃輕生者的心聲,同時給予他們不同的想法。
 “輔導師擅長聆聽,提供一個說出想法的機會(讓個案有傾訴的機會),幫助他們跳出死結,走出困擾的部分。”鄭明輝指出心理輔導可發揮的功能。
 黃博士指出,想要輕生的人,單方面認為沒有人可以為他們解決問題,或者擔心連累他人,因此不願說出自己的問題。
 “事實上,這是他們強逼自己認為是這樣,通過與輔導人員交談,可能就發現家人或可為他們解決問題。”他強調,輔導人員可以給他們一個新的想法,打破不理智的念頭。
輕生會被模仿和“傳染”
 1774年,德國大文豪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風靡歐洲,許多人同情和欣賞小說主角維特的精神和性格,興起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這本書隨即成為多國禁書。 
 此后,自殺模仿現像即稱為維特效應,當時有學者研究從1947年至1968年,發現輕生事件消息出現后,確實產生模仿效應,從而證實輕生的的“感染力”。
 黃國輝博士指出,2003年,港星張國榮輕生后,香港當天9個小時內有6個人輕生,一個月內有131個輕生,比其他月份的輕生率高出32%。 
 有人輕生的消息曝光后,它可能成為徘徊在輕生邊緣者的暗示,從社會心理學來看,這種“維特效應”像是情緒上的“禽流感”。
 因此,黃博士相信,這類消息傳播過程中,應該使用適當的字眼和公佈方式,例如不報導輕生地點、方法,因為考慮輕生者或會選擇同一地點了結生命。
 “甚至,不鼓勵公佈輕生者家人悲痛的照片,因為一些青少年可能認為這是對父母和家人的懲罰,而考慮使用這個方法。”
 他認為可以公佈輕生者生活照,讓人覺得為經生者不應走上不歸路,以此反映出這是一個社會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