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無冰的世界

19-05-2010

報導:胡小平
圖:本報資料中心


冰川消融關大馬事

地球暖化,造成南極洲冰川消融、高峰冰河融化、海平面升高,關馬來西亞什麼事?

那些即將被海水淹沒的島國、氣候難民,遠在千萬里之外,對我們的生活又會造成什麼影響?

冰的消失,到底會造成什麼問題?沒有冰的世界,那是一個怎樣的地球?

一旦地球沒有冰,人類又更靠近倒數自取滅亡的日子!


在300萬年的冰河時代中,冰,一度佔領地球,是自然界中最頑強的力量,同時也是地球的自然溫度調節器。
人類在地球上生活,稱呼地球為“我們的家園”,才不過300萬年歷史,但冰成為地球的一部分,已有數十億年時間。

目前的人類科技能夠探勘到最古老的冰,也不過80萬年,但好幾百萬年來,冰一直是自然界中最頑強、近乎無情的力量。

在冰河時代,萬物凝結在厚冰層下,只有冰塊消融,生機才會悄然冒現,人類和冰長期在拔河。

300萬年前,厚冰,曾經遍佈整個地表;冰,一度是地球的統治者。在這期間,至少發生過20次冰河時代,每一次都是冰向海洋借水,消融后再還給海洋。

今天科學家在海底地層形成的貝殼化學物質中,還能找到冰河時期的遺跡。

冰河循環時期傑作

隨著地理學家剝開一層又一層的岩石之后發現,在地球歷史的某個時刻,地球上的冰,多出今天許多許多倍,甚至一度覆蓋半個地球;如今最多冰的極地,曾經是無冰世界;最多人居住之處,反而是一片大冰原。

今天地球的景觀,也是冰河循環時期的傑作。

在冰統治地球的世界中,人類只能以大遷徙、發明工具學習應付冰的勢力,和承受結局,直至兩萬年前。

那是最后一個冰河時期的尾聲,冰的勢力從高峰滑落,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冰層開始融化。

當時的全球溫度接近現代溫度,並維持了8000年,這是很難得的氣候穩定期,人類在這期間陸續遷徙、佔領了冰的領地,並大事繁衍興盛,農耕生活取代遊牧生活,人類一躍成為地球的主人。

繁華城市曾是冰原

覆蓋北極洲的冰帽,逐步縮小變薄已是事實,科學家預測,20年內北極洲將消融成為汪洋。
今日的繁華城市,美國紐約、底特律、芝加哥,在兩萬年前白雪皓皓,人類不曾踏步西半球,它仍是冰原地帶。

短短300年內,地球已經演變成有陸地,就有人類的星球;一度稱霸地球的冰,反而退縮至地球盡頭的南北極、格陵蘭冰原,以及高山上的積雪、冰川。

隨著人口激增,以及工業化活動頻繁,全盤改寫了人類和冰的關係。

以前只在冰的邊緣居住、活動的人類,成為地球的主人,改變了大自然生態,也成為地球暖化的罪魁禍首。如今,地球上的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南 極洲那些面積比法國、蘇格蘭、比利時更大的古老冰棚,正在變薄縮小,把冰山擠壓至南邊的海洋;格陵蘭島上數百條冰河競相奔流到大海;北極海的冰原,迅速變 小,照比融化速度來看,20年后,人類的輪船就可以直接穿過北極至地球的另一邊,但大前提是,到時還有多少人類能夠倖存?

無冰世界海水肆虐

無冰的世界,也是全球人類難以生存的世界。
如果所有的冰都消失,地球將變成什么“模樣”?

雖然難以想像,但人類還是不得不面對無冰世界。

首先,全球四分一人口因為高山冰川消失,沒有水喝;全球仍有數百萬計的農民,是依靠季節性冬雪的融冰水灌溉農作物。

糧荒爆發,熱帶國家首當其沖,接下來將擴散到全球。

一旦海平面升高的夢魘成事實,洪水、海嘯三不五時來襲;所有地面低于海岸線的國家被水淹沒,估計有100個國家將因此受害,經濟、財產、各種硬體發展、種植地,一一被淹沒、消失。

被迫遷徙的氣候難民數目至少數百萬名,只要海水升高超過一公尺,氣候難民的數目就會增加至一億人,等同美國三分一人口,將是史上最大型的人口遷徙事件。

這些難民,將何去何從?天災,加上人禍,已是災難重重,但更大、更可怕的災難卻在后頭:冰的消失,等同海洋入侵陸地。

海水,將成為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最可怕的敵人。

吐瓦魯島民拋棄家園

氣候暖化,高峰的積雪、冰川不斷變成融雪水流入大海。
一旦冰消失,換來的下場就是海洋入侵。

海平面的上升,有兩大原因,一是海水遇熱而膨脹,二是消融的冰,以融雪水的方式回流到海洋。一旦地球的水量超過海洋盆地所能容納的程度,海水將溢出大陸棚,重寫海岸線版圖。

這也意味著,海洋,在未來將威脅我們的生存,大片陸地將因而消失,人類將與海洋展開另一場拉鋸戰。

南太平洋一些小島、人民,因為海水上升而失去他們的國家將成為事實,但許多大馬人還是難以體會這種被海水迫遷的滋味。

到底這些島國與海洋之戰,已到了什么程度?老實說,戰情是一面倒,這些島國的人民根本無法阻擋不斷湧上、滲透進陸地的海水,海水一吋一吋佔領陸地,已是無法挽救的事實。

位于艾利斯群島環礁上的吐瓦魯,情況最危急,島上1萬2000名居民等同住在一塊吸飽水的海綿上,一天兩次,受到潮水擠壓。

潮水不只從海洋湧上來,它還會從地底下透過珊瑚和泥土的縫隙向上滲水,讓環礁變成一塊海綿。

如今,這個站在環礁上的島國,已經連最普通的漲潮都抵受不住,潮水甚至淹上陸地,形成潮水湖。

由于沒有更高的土地可供撤退,這些曾經克服許多挑戰的島民,最終只有唯一的選擇:拋棄家園。

亞特蘭蒂斯消失啟示

南太平洋的吐瓦魯,一個漲潮、大浪,海水就會淹至馬路,該島人民已陸續獲得第三國家收容。
過去的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過度消費地球、一再破壞人類與自然界的平衡關係,地球會發生週期性災變。

科學家已經發現,人類這次的文明和上一次的文明斷層,距離約有1萬2000年左右,與古文明大陸亞特蘭蒂斯沉入海底的時機符合。

亞特蘭蒂斯是迄今為止,擁有最高人類文明的大陸,卻在一夜之間沉入海底,形成現今在南中國海一帶的遺跡;今日的印尼,就是當年地球上最高的山。

同一時期,西伯利亞的氣溫卻劇降,原本的溫帶突然變成凍土,科學家在西伯利亞的凍土中,挖出成千上萬只急速凍化的哺乳動物,這些動物的胃中,還殘留著來不及消化的溫帶草。

《聖經》中所描述的諾亞方舟故事,正好也是發生在1萬2000年前,那是特大洪水突然襲擊人類文明的大浩劫。

有關是次大洪水的過程,現代考古學家已經找到許多證據佐證。

距今三千多年前,瑪雅文明的消逝,也是人類違背大自然的另一證例。

繼消失的大陸亞特蘭蒂斯、西伯利亞凍土中的遺骸、諾亞方舟的大洪水、瑪雅文明……接下來,是否輪到無冰世界登場?屆時,應該就是世界末日了。

全球氣候系統要角

考古學家還原亞特蘭蒂斯大陸還未沉沒的文明,雖然各種傳說很多,但符合了地球突然發生大規模氣候變化的時機。
冰,也是大自然的最佳溫度計,它不言、不語,但只要氣溫跨過它的溶點,就會默默融化,它為氣候暖化提供了確鑿證據。

過去的冰河時期,冰在各大洲擴散,深入蝕刻地球表面,形成今天地球的美麗景觀。

不管是阿爾卑斯山峰、廣闊的北美五大湖、壯觀雄偉的加州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等等,澎湃壯闊的山川、湖泊,都是古早冰河時代留下來的雕刻,也可說是冰送給人類的一份大禮。

不過,冰的功能不僅于蝕刻造景、遷移搬運,它在全球氣候系統中也擔任重要角色。

當陽光照射地球時,大約有30%的光會反射回宇宙,大部分都是靠大氣層的雲和地表上的冰,把光線反射回去,消散一定的熱度,是主要的溫度協調者。

南極洲、北極海和格陵蘭島,它們所佔的面積少于地表的十分一,卻負責從地表上反射大量陽光。

而極地的冰,還會引起強大氣流,把幾乎覆蓋整個極洲的冰帽吹到遙遠冰層邊緣之外,塑造影響整個地球的天氣系統。






淡水變海水人類渴死

氣溫升高,改變了自然界的平衡。
如今,地球上的冰和水,平衡出現了變化,而人類成為H2O如何從冰雪,再轉變為水的目擊證人。
當人類用來灌溉、飲用的水──融入海中,成為海水一分子時,這個世界只余下一個“渴”字。
冰融化的速度超出人類預測,同樣的,未來世界的缺水程度,也是人類難以想像的!

喜馬拉雅山脈的冰河消融速度加快,印度恆河料在未來20年內干枯。
先來看一趟冰如何變成水的路程。

千百億年來,冰,十分頑強,否則,地球何以會有今日的景觀?高峰、峽谷、湖泊、山脈的形成,冰都貢獻了一份力。

通過岩石的分佈,科學家得出冰一度統治世界的結論。

冰的力量可以把岩石從一個地方搬至另一個地方。

從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新月地區,一路擴展至中歐和北歐平原,佈滿了一層岩石和卵石,這層碎石面積達600萬平方公里,跨越三大洲,早期居住在三地的農夫,都必須清理碎石層才能開始耕種。

到底碎石層來自何方?科學家發現,那是高山冰河留下的痕跡。

當雪一年復一年沉積在高海拔地區時,最底層的雪就會被新降下的雪壓擠成冰,一旦冰層變得夠厚,它被壓力擠出,並開始向下蔓延,一條冰一年只流動數十英尺,大工程,很慢。

當冰流至低海拔地區時,會遇上暖空氣,一旦低地區的溫度超過其溶點,逐步融化的冰,會變成越來越大的融冰溪流。

隨著冰河冰從高處流下,一路上,它會侵蝕床岩、扯下河谷山壁和地面岩石,這些碎石就會跟著流動的冰來到低海拔地區,在冰河終點處,沉積的岩石會形成拱形堤,稱為“終磧堤”。

“終磧堤”成為遠古期冰河跋山涉水的證據。

冰是有力的雕塑工具

在向低處移動的同時,冰也成為大自然非常有力的雕塑工具。

當冰河在地面移動時,不僅是搬運岩石,同時也在挖掘、破壞、撞擊和研磨岩石,這股力量能夠雕塑高山、溪谷。

當冰從山頂的許多方向離開時,它把山頂塑造成稜稜角角的形狀,人類稱之為山峰、山脈。

當它流經岩床時,挾帶的岩石就會對岩床刻劃出溝槽,這些刮痕在冰河地表處處可見,成為冰變成水,流經地表的痕跡。

湖盆地就是冰河侵刻而成,而湖泊則是融雪水累積而成。

古老水資源快要消失

全球主要山脈冰河消失速度,比人類所知的還要迅速,淡水危機,提早降臨不足為奇。
當地球上的冰雪覆蓋面減少、冰河的冰開始融化時,改變的不僅是湖泊面積縮小,更嚴重的問題在后頭:淡水減少。

水資源不足,乃至各國密謀爭奪水資源,已時有所聞,問題在于,淡水消失的速度,可能快至令人措手不及。

世上仍有很多國家,政府的用水系統、山腳下的農耕地,及圍繞在高山旁植物所需用到的水,都是從每年的積雪和過去古老冰河融化所得。

這種水資源成為數以千萬人的生命之泉,它是人們扭開水龍頭流出來的重要飲用水、是各鄉鎮、都市沖洗污穢物、用來灌溉平原農作物。

千百年來,使用這種大自然資源已成為人類的生活規律。

在四季分明的國家,人類獲得融雪水時機剛好是春夏兩季,所以在春天播種、夏季成長期間,農作物皆獲得充足水分。

至于較溫暖地區,雨水取代融雪水的角色,灌溉農作物。

惟,隨著地球暖化,大量冰的消失,加速了氣候變遷,一旦這些被視為生命之泉的高山融雪水消失,這種最古老的水資源將永遠消失,人類就此貼近無水深淵。

氣候變遷不是一朝一夕問題,早在10年前,由于天然降雪量不足,瑞士滑雪勝地職員們更加頻密使用製雪機,好讓滑雪場的雪積得夠厚,在世界知名滑雪場,人造雪的重要性不遜于自然雪。

在北美一些湖泊,結冰時間和湖冰融化時間提早,冰的覆蓋地區減少,造成湖水持續減少,在過去20年來,一些大湖泊如蘇必略湖、密西根湖的水位,已跌至歷史新低。

氣候暖化冰塊消失

威尼斯是其中一個人類已知,且逐步被海水淹沒的城市。
毫無疑問的,氣候暖化,成為冰消失的凶手。

冰河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人類想像,但它以過去20年來最快的速度消失。世界最重要的冰河,喜馬拉雅山脈冰河正在融化中,消融速度很快,快到科學家只有憂慮的份兒,還想不到對策。

這座亞洲“世界屋脊”,是僅次于南北極洲(包括格陵蘭)在內的極地,全世界第三大冰量之地,超過一萬五千條冰河,從喜馬拉雅山的高處流下,合起來的冰量等于淡水三千立方英里之多。

每一年,它帶來融雪水,加上雨水,供應水量給馬普特拉河、恆河和印度河,這三條河川行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是這三國最重要的水資源,超過十億人的生命,與這三條河流息息相關。

當冰大規模消失,這三條河的水量在干季進一步降低,如今恆河水量一年中有好幾月接近干枯。

還有流經印支半島的尹洛瓦底江、湄公河,水量也在減少中;中國長江和黃河,面臨同樣問題:在二三十年內,來自冰河的融雪水就會消失。

科學家發現,供應給長江的主要冰河,在過去十多年內,縮短了半英里。

冰河消失,對農業、人類飲用水、下水道系統和水力發電帶來巨大影響,未來人類的存活,它有關鍵影響。

總而言之,在未來10年內,地球上四分之一人口,即將近20億人,深受融雪水和冰河消失的打擊,這些人大多居住在亞洲。

海冰縮小海洋生態危殆

亞洲許多國家用來灌溉農地的水,來自冰河。冰河如消失,造成水荒、糧荒,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命。
自1950年開始,南極半島的溫度已上升了攝氏3.3度,主要是冬天溫度提高超過攝氏5.5度。

驚人的暖化,導致南極半島的冬天海冰減少了40%,海冰覆蓋期限也縮短了三個月,首當其沖的,不是鯨魚、海豹、企鵝這些大型哺乳動物,而是最底層的海洋生態系統。

這些海洋浮游生物屬于單細胞植物,靠陽光生存,冬季時黏著海冰邊緣繁殖。每年春天,當海冰破裂時,也是這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之際,它們是磷蝦的主要糧食,而磷蝦是企鵝和鯨魚的主食。

一旦海冰消失,磷蝦主要食物跟著消失,無法大量繁殖的磷蝦,對鯨魚、企鵝、吃企鵝蛋和小企鵝肉的肉食性海鳥,產生連鎖性影響,尤其鯨魚每日需要吞食數噸磷蝦。

實際上,隨著海冰範圍縮小,所有種類的企鵝數量,在過去十多年來已大幅減少。

氣候難民或破億

未來,氣候難民,不僅是南太平洋上的島國,美國西部州屬、歐洲、亞洲和非洲也出現大型人口遷徙。

除了已知的南太平洋島國,面對海水上升威脅的包括威尼斯、大西洋和墨西哥灣沿岸海濱沙洲(堰洲島),如卡羅萊納、喬治亞、佛羅里達州、低于海平線的紐澳良,及全球主要河口三角洲,如尼羅河和恆河河口。

南太平洋吐瓦魯和吉巴斯要求澳洲和紐西蘭開放門戶,收留他們,馬爾代夫島民考慮成立投資基金來買斯里蘭卡,或其他地方作為棲身之所。

威尼斯和海洋的關係就如手與手套,該城市不時被海水造訪,雖然一度想建立洪水堤防,但建造費用十分昂貴。

尼羅河三角洲因為水壩落成后,減少了沉積物,及抵受不住地中海海水的侵蝕,原本肥沃的三角洲,已成為需要施肥的種植地,西邊古城亞歷山大城大部分已低于海平面,因天然屏障得以與海洋分隔。

恆河三角洲的地勢平坦得令人吃驚,只比海平面高一至二英尺,海水略漲,就把它淹沒。

在美國,只靠防洪堤岸隔開海水,地勢低于海平面的新奧爾良,只要隨便一個颶風,都會造成大災難。

粗略估計,吐瓦魯有1萬1000人、馬爾代夫為6萬人、吉里巴斯有9萬人、威尼斯10萬人、美國新奧爾良15萬人,及尼羅河和恆河三角洲數百萬居民淪為氣候難民,這一個數目,超出人類預測。







無冰世界卷土重來?

即使在減碳節能瑯瑯上口的今天,我們仍在氣候變遷的大海上漂流,沒有航海圖,連掌舵人也欠缺。

到底我們能夠改變冰加速消融的事實嗎?就算全人類馬上停止排放二氧化碳,仍無法阻遏冰川和冰河的融化,預料中的悲劇將會在不久的未來發生。

退而求其次,有哪條路能夠通往災難較少的未來?

地球自有一套保持生態平衡的方法,森林就是最佳的碳儲存倉庫,但也被人類破壞了。
一旦地球被海水淹沒后,人類不是渴死,就是餓死?這就是無冰世界的真相?

從古老的大陸中尋找地球歷史,你會發現,不論是無冰世界,還是海水淹沒陸地,皆曾出現。

科學家在淺水海域找到不同年代的沉積岩,及垂掛在古老的陸地地殼,含有化石的沙岩、頁岩和石灰岩,證明了過去600億年來,海水和冰輪流統治地球。

大約在9000萬年至一億年前白堊紀晚期,那是海洋的世界。那時期的海平面比今日高出500英呎,整片北美洲都是海水,恐龍則在兩旁濕地興旺繁衍。

更多出土證據也顯示,在不同時期的冰河時代,地球一度遭冰封。

300萬年前曾大暖化

不過,由于地球早期的條件,與現代地球的條件完全不同,這些古老資料無法在現代派上用場,這是至為遺憾的。

惟科學家卻從中找到線索,認為300萬年前的大暖化,或可供作參考資料。

大約300萬年前,即上新世中期,海平面比現代高出100英尺,美國大西洋和墨西哥海灣沿岸都是海水,海岸線的位置比現在更靠近內陸100公里,佛羅里達半島全面被淹。

有關研究,提供現代科學家一個重要參考:在現代氣候系統下,大量消融的冰,將造成海水上升至哪個水平、地球的那一個角落將被淹沒在海水底下。

研究顯示,300萬年前的北半球是無冰世界、北極海面海冰很少、格陵蘭大陸沒有冰層,當時的地球平均溫度只比現在高出攝氏2.2至3.3度。

由此可知,在人類迎來暖化世代的今天,無冰世界大有捲土重來的可能性,不過與300萬前年最大不同是,如今地球擠滿了60億人口、沿岸城市住滿了人。

無法改變氣候暖化

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可以存留百年,就算人類馬上停止製造二氧化碳,也無法阻擋暖化悲劇發生。
在格陵蘭第三大城鎮雅各布港(Jakobshavn),這裡住有五千多名紐特人和相同數量的雪橇狗,持續融化的冰,已經影響了他們的生活。

過去幾十年來,當地居民使用狗拉雪橇作為交通和運輸工具,近幾年海冰消失減少,令他們一年之中有大半時間無法使用雪撬滑行。

靠漁業為生的他們,也發現比目魚更會躲藏,因為海水暖化,大量魚群都游至更深更冷的深海去了,捕魚成本提高。

在氣候暖化已成事實的今天,人類懸崖勒馬、立刻補救已被破壞的環境,但作用不大,為什么?

主要是已經散發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可以逗留很久,留存超過一個世紀,它產生的效應會延伸到很遠的未來,人類無法改變氣候和海洋變暖。

即便讓大氣層溫度穩定在現有度數,截至本世紀末,地球溫度仍會上升攝氏0.55度,北極海冰持續融化、南極和格陵蘭冰帽繼續變小,暴風雨和干旱更加頻密且強度提高、海平面幾乎以20世紀的成長倍數上升。

所以,人類當務之急是,為無冰世界作一些轉變,不只是認真,要想方設法適應轉變中的氣候。

未雨綢繆加速改革

無冰的世界,等于宣告世界末日降臨?氣候變遷釀成各種大小災難,是人類措手不及的。
接下來,在農業、水資源、公共衛生方面,我們都需要大改革。

比如,與其等待糧荒爆發,不如研究較溫暖的土壤,將對種子發芽帶來什么影響、哪種穀物更易在更熱的環境生長、變暖的氣候,會不會導致破壞性更強的害蟲和雜草出現、會不會有更多植物消失、現有的施肥方式要如何改變等。

目前,最多研究集中在提高植物對洪水的耐受力,如今某些品種的稻米可以在水中存活兩個星期,之前只有三天;為了更好控制水資源,科學家不斷實驗新灌溉方法,讓最少水,發揮最高效用。

其他研究為:在未來城市將變得更擁擠的情況下,如何守護和分配珍貴的水資源、改善污水系統,因為雨量會更少、如何保持食物的新鮮度和避免受到污染或感染相對重要。

各國政府要學會應對更加頻密發生的洪水、颱風和野火意外、妥善處置比意料中更多的氣候難民、加速發展各源流電力以應付更熱的天氣;即使是看來影響不大的漁業,漁夫如何在溫度、海水升高的海洋,捕撈魚群也是挑戰。

可以預見,在無冰世界還未降臨之前,人類必須提前準備,以儘早適應這個即將成真的事實。

捉碳快速降溫法

為了防止地球暖化升高,科學家提出反射太陽光、在大氣中捉碳、儲碳的方法,雖然小型實驗成功,但大規模推行仍充滿變數。
去年,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390ppm,若果人類排放碳的習性不改,二氣化碳以每年2~3ppm的速度增長,一旦達到濃度450ppm時,地球生態失衡問題將尖銳化。

除了一步一步來的減碳排能計劃、環保行動,還有人提出捉碳的可行性,認為這是最實際的方法。

捉碳,即人類把燃燒后的二氧化碳以無害方式存放在某些地方。

到底人類要如何儲碳呢?有兩種方式把它儲存起來,或是與空氣隔離。

原始森林是儲碳大倉庫,植物會儲存碳,很多活了幾十年,乃至幾世紀的樹木,都很厲害吸碳,只要人類減少伐木,就能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森林和土壤是自古以來最佳儲存碳的地方。

把碳隔離至地底,需要使用到高科技,包括把二氧化碳打氣到岩石、地底下,不少天然氣公司已在研究使用此項方法,把夏天製造的氣體打入地底,以應付冬天高需求量。

深海盆地也是另一適宜儲藏之處,因為液化二氧化碳的壓力密度比海水來得高,不會逃逸。

我們該如何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捉下來呢?從煙囪直接攔住二氧化碳的技術已被研發,還未大量使用,而從大氣中捉碳,還在初期研發階段。

氣候工程扭轉劣勢

人類已稱霸地球好幾千年,若果末日真的降臨的話,地球可能會出現取代人類的新主人。
由于氣候暖化帶來嚴重后遺症,全球頂尖科學家提出涉及全球的“氣候工程”計劃,他們相信這項計劃或會扭轉現有劣勢。

他們有兩大提案,一是防止太陽光抵達地球,直接用科技把太陽光反射回太空,減少熱度,讓地球降溫。

由于這個方案,對減少二氧化碳濃度沒有幫助,且無法恢復地球生態,沒有獲得很認真看待。

第二種方法是加速把碳儲存起來,如在海水中注入鐵,刺激浮游生物成長,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目前小型實驗成功,但大規模進行的話,擔心會帶來非預期結果。

許多人把氣候變化視為地球最大挑戰,這個說法可能正確,也可能不正確,因為面對危機的是人類,不是地球。

在數十億年來,地球遇到各種危機,遭到隕石、行星和彗星的沖撞,仍然安然無恙,反而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歷經浩劫,換了一代又一代的地球霸主,若是人類的末日即將到來的話,誰才是地球下一任統治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