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

吳俊輝:穿越時空非不可能!


26/06/2011

報導:潘有文 圖:岑家豪、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日本兒童經典漫畫哆拉A夢(Doraemon)的時光機和任意門,會不會出現在現實世界中?

 許多人會提醒你:“你還長不大呀,那是漫畫呀!”

 但是,宇宙學博士吳俊輝告訴你,那並非不可能,當科學家從宇宙的誕生和演化,掌握到時間和空間的原理,一切都有可能!

台灣的宇宙學專家吳俊輝博士,在我國一個中學生科學營分享有關宇宙的主題時問營友:“有沒有人看過宇宙誕生?”

 在場的學生笑了出來說:“哪裡可能?”

 于是,吳博士就展示宇宙誕生的圖片,那是科學家通過宇宙望遠鏡拍到的訊息。

 現年41歲的吳博士是台灣設在美國夏威夷阿米巴計劃(AMiBA,Array for Microwave Background Anisotropy)的科學家之一,在這個宇宙望遠鏡中心,觀察和研究來自宇宙誕生和演化的訊號。

 此外,他也參與台灣與斯坦富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合作的南極Polar宇宙研究計劃,“夏威夷計劃基本上已經成功,南極計劃也要成功,若是后者失敗,就表示我們對時間和空間的瞭解不夠。”

未來可以制造時光器

 具體而言,科學家從宇宙誕生和演化訊息中,能夠瞭解時間和空間的結構,但這對一般人而言,確實有些難以理解。

 你可能會問:“時間每天都在過,想要空間買個大房子就好,還研究來干嘛?”

 吳博士指出,如果瞭解時間與空間,未來可能可以制造時間機器!

 “大家看電影覺得時光機器很好玩,因為可以作時空漫遊。但它有更深層的意義,例如地球將要滅亡或能源快枯竭,甚至發生戰爭,尤其發生核彈而毀了地球,時光機器就可以派上用場。”

 以光速前進到宇宙中最靠近地球的恆星需要十幾光年,全球六七十億人口在危急時刻,即使有可載人的航天工具,怎可能一下子全移民過去?

 如果,擁有像哆拉A夢的任意門之類的時光機器,問題就可解決。現有科學研究相信,只要空間能夠點對點連接,即使是去100光年外的星球,也不是問題,就像任意門一樣,按一個鈕,開門即是。

 “穿越時空的可能性理論上已經建構出來,希望在下一個世代可以成功,當然能在這個世代成功更好。”吳博士這么表示

研究宇宙起源和演化

 他的研究重心是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以及未來的預測。簡而言之,即是研究時間和空間,瞭解空間隨著時間點的演化。

 任何一件事物出現,皆有他的方程式或道理,不會是由石頭“磞”出來,“好像要種樹、砍樹才能制成桌子,萬物應有一個過程,宇宙亦如是,不論是宇宙暴脹理論或宇宙殘陷理論,包括粒子和物質從何而來,皆不會無中生有。”

 就宇宙學角度而言,半個世紀之前,宇宙學還停留在哲學和玄學範疇,這是由于科技落后,任何人想說宇宙有多大就多大,無人可以證明自己正確或別人錯誤。

 但是,近半個世紀物理發展迅速,制作精密天文儀器已不是難事,對于研究和觀察宇宙有極大的幫助。

 “宇宙暴脹或宇宙殘陷理論,皆是科學家認為在宇宙中發生過的現象,因為擁有這些物理現象才有辦法成就今天的日月星辰和你我。

 夏威夷和南極宇宙研究計劃就是要驗證這些理論,若證明這些理論正確,才可能掌時間和空間,從而進一步發展時空旅行!

必須解決倫理問題

若科學家掌握時間與空間的原理與技術,將會產生倫理問題的憂慮。

 吳博士指出,如果能夠穿越時空,有人回到從前殺掉自己父母,或做出其他違法或不道德之事,天下就會大亂,這即是科學上需要處理的因果論問題。

 “核能本來使人類得到有效率的能源,但到了壞人手裡就變成攻擊他人的武器。情同此理,時光機有好的用途,可當成時光旅行之用,但到了壞人手上,就會變成殺人武器。”吳博士相信人類的道德反而比科學更需要去努力建構。

 他指出,人類文明演進常因哲學而開始,然后帶領科學繼續發展,達到一定基礎后才運用在生活之中。

 現在這個紛亂和科技進步的時代,更需要出色的哲學家,“因為大家買大房子,駕好車,過好日子,想法已經被這個方向牽著走,現在已少有小朋友立志當哲學家。”

有助創造生活科技產品

 研究宇宙和人類的生活,除了可能掌握時空原理而出現時光機器,是否能為人類生活帶來其他好處呢?

 吳俊輝博士表示,宇宙研究所需的儀器,例如用作觀察宇宙的偵測器,皆是由科學家自己設計和發明,獨一無二,價錢極高,並不似汽車或民間科技用品,有錢就買到。

 但是,宇宙科學家與高科技公司合作,由后者制造天文儀器,這些技術經研發和調整,就能變成生活中的科技產品。

 “高科技公司可能對宇宙沒有興趣,但對相關元件卻興緻勃勃。”他表示,目前科學家與工業界的合作可說是相當成功。

 換言之,科學家擁有民間所沒有的元件技術,卻能啟發工業界以相關技術為基礎,制造生活中新一代的高科技產品。

激情比智商更重要

對科學有興趣的小朋友,小時候發科學夢,長大后覺得科學家需要絕頂聰明,甚至擔心收入不穩定而放棄這條路。

 “對科學有興趣的學生很多,但不敢把物理當成第一志願,因為不知唸完物理后,除了當老師還能做什么?”吳博士點出學生的科學夢無法成真的最大原因。

 為了鼓舞新一代,吳博士回到台灣后,時常進行宣導工作,使孩子們知道對宇宙的幻想都可能成立。孩子們“亂想”的問題,例如看到宇宙誕生和超越時空這回事,科學家已經成功進行和正在研究中。

13歲自制兩台望遠鏡

 “我想讓小孩子們知道不要滿腦子當醫生、律師或工程師,希望他們跳脫出來,世界有像我這樣的人,日子也過得不錯。”

 他希望如果小孩子和他有著一樣的理想和興趣,不要被家庭和社會世俗想法所局限。

 吳博士13歲時親手自制兩台望遠鏡,14歲就拍到哈雷彗星。當時,他的母親帶他去圖書館借書,他就依照書本自制望遠鏡。

 “親眼看到哈雷彗星很感動,那種感動一直到現在都還存在。現在會帶小朋友晚上看星,我看到木星一樣會很興奮。”

 然而,即使他曾是全台灣第一位拿到數學和物理競賽冠軍的學生,但他在台灣教育體系內的智商測驗(IQ Test)中,分別在中學和大學兩次被測定為智商不足。

智商不足但成績特出

 “在台灣國中(大馬的初中)畢業,我是全校第一名(非資優班),當時老師認為我智商不足但成績特出,應該可以去當醫生,因為醫生要去記很多東西,成績不需要頂尖只需良佳即可。”

 因此,老師和從事藝術行業的父母希望他當醫生,若他考上台大醫學系,還可以提升校譽,光宗耀祖。

 一路上,他遇到許多困難,大學時對科學失去信心,因參與政治活動而被標簽,服兵役第10天更因過度勞作而70%肌肉溶解壞死,住院兩個星期,醫生認為可能無法存活,最終卻成功活了下來。

 他的成績優異卻不獲保送國外,但最終他還選擇自己所愛的科學事業。

 “因此,我常告訴學生,千萬不要以為很聰明的人才能當科學家,因為當科學家智商不用很高,而是Passion(激情)要夠,這才是最重要的。””

宇宙研究術語小解析

★宇宙暴脹理論(Inflationary Theory):

 1998年超新星觀測和2001年宇宙微波背景觀測(即宇宙誕生訊號),科學家將之結合起來發現宇宙正在暴脹,即其他星體正在加速遠離地球,這與牛頓萬有引力相反,而是萬有斥力,科學家稱之為“黑暗能量”。

 吳博士指出,宇宙像一條橡皮筋,每公分都有一只在睡覺的螞蟻,醒來時發現左右螞蟻的距離變遠,這表示宇宙在膨脹。

 一般上,膨脹由小變大,但宇宙的膨脹並非如此,因其密度由大變小,仿如氣球吹氣后體積變大,但氣球表層卻越來越薄。

 現在的宇宙學家相信宇宙這條橡皮筋不斷被拉長,螞蟻之間距離不斷增加,而且增加速度越來越快,此即為宇宙暴脹。

 在宇宙年齡10的-44次方秒時,曾發生過宇宙暴脹,目前是在重演當時的情況,即發生第二次宇宙暴脹。

★宇宙殘陷理論(Cosmic Defects Theory):

 宇宙膨脹就像水結成冰塊時溫度降低的過程,裡面會出現一些裂縫,但並非膨脹脹裂。

 水分子在重組時規則排列,晶體內都是水,在結冰時相遇卻不能緊密連接起來,外表看去像有裂縫,科學上稱之為殘陷。

 宇宙膨脹時是一種降溫過程,因此科學家相信宇宙降溫(膨脹)時就會出現殘陷。

吳俊輝博士小檔案:

年齡:41歲(1970年出生)
資歷:1999年劍橋大學宇宙學博士
現職:夏威夷阿米巴(AMiBA)計劃科學家、南極Polar計劃科學家、灣大學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
研究領域: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即宇宙誕生的訊號)、宇宙大尺度的結構與成因、宇宙大小及拓樸的量測、宇宙殘陷理論、宇宙暴脹理論、宇宙學巨型資料分析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