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

歷史可以很生活化


李錦添:歷史可以很生活化歷史可以很生活化


30/09/2011

報導:楊潔思
圖:張文輝/受訪者提供

談到歷史,你的感覺是什麼?

沉悶?死人東西?

知道它重要,但就是無法吸取消化?

資深導游李錦添,卻有本事讓看似死氣沉沉的歷史活了起來,他把歷史講得活靈活現,讓旅客聽出耳油。

這名歷史愛好者強調,要讓人們喜歡歷史,不但要讓歷史生活化,還要讓它普遍化及戲劇化!

身為導遊,具備歷史知識是極其重要的,唯有做到這一點,才能給予旅客更有深度的解說。

 但是好些導遊帶人吃喝玩樂很在行,卻是對歷史束手無策,特別是年輕一代,對歷史近乎冷感。

 李錦添說:“要讓學生乃至一般人對歷史有興趣、有感覺,讓‘歷史生活化’是必要的。”

 “除了要讓歷史生活化,還要普遍化,而且,年輕人喜愛刺激,因此還要進一步讓歷史戲劇化,才能引發年輕一輩對歷史的興趣,進而對歷史有初步的概念。”

 他坦承,歷史這門科目“害”了很多人,“好些學生聽到歷史,眼淚都流”,他本身也不例外。

老師提點,歷史當作小說看

 自小學到中四為止,他都對歷史沒有好感。

 中四某天,他在學校與一位沒有教他的印裔老師有個短暫的交流,這位老師憑感覺認為他在研讀歷史方面有天賦。

 李錦添根本不相信,過去,他的歷史科目成績並不標青。然而這位老師點醒他,他之前可能是用錯方法。

 “他教我,看歷史,可從人物傳記著手,當作小說看,很隨緣、隨意地看,看了覺得有趣的部分,再看第二遍。”

 在名師指點下,李錦添果然一改對歷史的態度,培養起日愈濃厚的興趣。“以看小說的方式,可以記得書中內容,甚至可以看武俠小說的方式看,效果也很好。”

 看過一輪,再看時,就可以把重要的部分列出,再去找其他資料,例如官方收藏的資料。這么一來,原本枯燥的資料,就不會顯得枯燥了。

 學歷史,記憶力要好,記憶力也是許多學生的死穴。許多人都是用死背的方法,把歷史事件背起來。

資料加幻想,形成電影畫面

 他分享,要培養記憶力,最管用的方式是將資料以“DVD數碼資料格式”輸入腦裡。

 資料經吸收消化后,加入幻想,在腦海中形成電影畫面,以后要記取時就在腦中搜索,他將這種如DVD數碼光碟影片的記憶方式,稱為DVD格式。

 “我在少年時代看過的電影,《星球大戰第一集》(Star Wars 1),即使事隔這么多年,迄今我還記得,這證明它有效,既然如此,為什么我們看歷史、讀歷史,不用這個格式呢?”

 “我愛看P.Ramlee(黑白電影時期,本地著名的馬來藝人)的電影,在讀馬六甲王朝歷史時,我就用黑白電影的方式,聯想當時的情況。”

 舉例,讀到鄭和來到馬六甲的歷史,他就幻想當時盛況:鄭和的船艦多達280艘,這么多船,肯定無法逐一靠岸,因此都泊在外圍海上,聲勢浩大壯觀,而岸邊則擠滿看熱鬧的群眾,他們從來未曾見過這樣的場面,因此心情很興奮,議論紛紛……

用DVD格式學歷史

 李錦添指出,DVD格式還有個好處,就是它們都是片段式的,任何一段都可以抽出來獨立自成一章,未必要從頭看到尾。“背書的話,是從A背到Z(從頭背到尾),但如果用DVD格式來記,無論抽到哪一段,都沒問題。”

 他說,作為一位導遊,必須具備有問必答的能耐,以應付客人的各種提問。一旦客人提問,導遊必須馬上回答,沒有時間慢慢去找資料,也因此,導遊必須有在腦袋記憶庫中搜索資料的本領,而以DVD格式儲存資料,方便導遊回憶與搜索這些存在腦中的資料。

 他認為,目前教育體系中的歷史教學可以更活一點。

 “老師可以用輕松的心態去教書,用比較隨意的方式,就像跟家人聊天的方式去教,不但他們的壓力沒有那么大,孩子也喜歡聽課,因為有故事可聽,很精彩。”他說。

 可惜過去數十年來,歷史教學大多數傳統而保守,冷感與冷漠的學習方式與環境,造成學生對歷史失去興趣。

 研究歷史,要有想像力,照章唸書,怎樣消化資料?在教授時又怎樣把想像力傳遞出去呢?

 舉例,研究二戰時,他就想像當時的人很窮,衣不蔽體、人們穿著橡膠鞋。就像是描繪四五十年代的電視或電影上看到的那種環境情景,他藉此為基礎發揮其想像力。

“我的孩子也對歷史很冷漠,這是大環境造成,也不能怪他們,不過,我會鼓勵孩子玩歷史相關的電腦遊戲,玩的同時也在訓練他們的腦。”

 他的兒子就迷上三國誌遊戲,但不了解歷史要怎樣玩呢?結果小瓜主動去買《三國誌》回家研究,電腦遊戲竟然也對了解歷史有莫大幫助。

 為了彌補孩子在歷史方面的空白,他本身也不時跟孩子談歷史故事。

從軟體下手引發興趣

 華團領袖陳凱希曾指建議設華人歷史研究館。李錦添則建議從軟體下手,即從學生或青少年開始,引發他們對歷史的興趣,更可藉此培養未來的歷史學家。

 他以設于雪蘭莪中華大會堂的華研圖書館為例,這個圖書館很不錯,可是,使用者大多數都是為了學業而來或是職業所需(如記者)而來,一般人極少會上門。

 因此,若是設立了華人歷史研究館,但是使用者稀少,未免可惜,倒不如把金錢投資在培養青少年對歷史的興趣上,增加需求,以后一旦需求大了就可提供供應。

 他的心愿是能拋開生活中的開門七件事,全心全力進行歷史研究,特別是華族歷史。

 他指出,大馬20至50年代的歷史一片空白,8字輩的,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人在此干了什么,都顯得無知,“這是很悲哀的事。不重視歷史, 是個人的失敗。”他說,歷史其實是一面鏡子,也是警鈴(Alarm),可以在關鍵時刻提醒我們,如:“嘿,別再往前衝,別像父輩一樣!”

 身為華族一分子,也是沈慕羽老先生的學生,他希望能為華族或華校盡一分力,可以到學校與老師及學生交流,講解學習歷史比較具體的細節,這些活動將以義務方式進行,不計酬勞。

*李錦添電郵郵址:jimleegiintian@gmail.com

*中國報專題組專線:03-22896157

勿盡信書要會思考

 在選擇歷史書籍前,李錦添建議可事先了解作者背景、其觀念、思想,這有助于了解其是否太過主觀、一面倒傾向某一方。若有這種情況,則這本書大可不必看,因為其內容肯定不中立。

 盡信書不如無書,李錦添在閱讀資料之后,會不斷運用腦袋思考、推敲。

 他信手拈來一個例子:馬六甲的三寶山並非馬六甲蘇丹安置漢麗寶公主的地點。

 很多人都認為,漢麗寶一行人從中國遠嫁馬六甲時,馬六甲蘇丹將他們安置在三寶山。

 他指出,三寶山在1442年已有墓地,而漢麗寶1452年才嫁過來,蘇丹不可能把已有墓地的地方充作妃子的行宮。

 “要成為相當水平的導遊,需大量進修,這樣跟客人交流時會很自然把所知相告,客人對導遊印象好,間接也會對當地事物留下好印象。”

 “導遊這行是活到老學到老,不能偷雞,要時刻裝備自己、提升自己,讓自己有問必答,接待頂級客人,更是要事先做大量功課,準備功夫做足。”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來馬,李錦添經面試,有幸脫穎而出,獲選帶胡錦濤一行人,從吉隆坡到馬六甲一遊,這個與胡錦濤零距離的經驗,令他的導遊生涯生色不少。

從了解家族歷史開始

若我們不了解歷史,就容易重犯祖輩們所犯過的錯,若對歷史有記憶,就可避免這類事件一再發生。歷史是往看后的舉動,要從過去汲取經驗,許多名言或成語都給予類似的提示。

 如果沒有歷史作為借鑑,那么一切都要重新開始,從零做起。

 要鼓勵普羅大眾提高對歷史的認識,李錦添的想法很實際,做起來難度也不會太高,那就是建議人們從了解本身的歷史、家庭的歷史開始。

他會建議年輕人“多跟自己的爺爺奶奶聊天,了解他們當年怎樣談戀愛、生活等。將來有一天若失去他們,我們仍可把他們的歷史傳承給下一代。”

他說,單從這方面看,就可算是盡了忠與孝。“如果你不了解父母、爺爺奶奶的事蹟、童年與成長的歷史,那就別說你多愛他們了。”

 他分享,小學時期他最喜歡停電,一停電就不用做功課,一家人坐在外頭,點蜡燭油燈,父親就會開始講家族的故事。

 “我們從小就應該多跟長輩談天,這樣可說是一石二鳥,老人家開心,而自己也可從中了解他們的過去,也意味著了解家族的過去。

建議以多媒體作平台

 李錦添自青少年期,就對新聞報導、電影演員的表現很有興趣,日后當起導遊,要講許多話,也要將歷史戲劇化,過往的這些功課就幫上很大忙。

 早年,私營電台麗的呼聲有個家喻戶曉的節目:《李大傻講古》,李錦添希望出現現代李大傻,好好地講華族歷史。

 他說,中國有很多電視台有歷史講座,可惜,在本地,無論是電台或電視台,這類節目從缺。

 他建議,電視台可每周撥出半小時,每次邀請有分量的海內外歷史學者分享心得,以活潑的環境與氣氛呈現某一個歷史課題,“可以請不同觀點的人來談,再穿插紀錄片與圖片。”

 他相信這個節目會受到中老年群眾喜愛,也可吸引青年參與。

 可做的主題包括新村、二戰時新加坡的大肅清以及馬來亞的大檢政等,可邀請曾經歷那一段歷史的人與史家談當時的情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