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關於國...他細說從頭


李業霖:走過動盪迎來獨立

11/09/2011

報導:楊潔思
圖:本報資料中心

 他,一名年過七十的歷史學者,見證了馬來亞獨立,也走過大馬來西亞結盟的重大日子。

 在那個相對動盪的年代,有時他站在故事裡,更多時候他站在故事邊緣,用旁觀者的眼睛把正在進行著的歷史記下,為這段歷史做見證。

 歲月把他的黑髮染白削薄,也讓他的行動變得緩慢,然而,知識智慧也隨著歲月不斷堆積,厚厚的眼鏡片后面,是洞察世情的眼神。 

 人生的青少年階段,正值人塑造自我的黃金時期,李業霖的青少年時期,剛好碰上馬來西亞成立時期。

 一邊是自我塑型,一邊是國家塑型,人生與國家最重要的階段,同時發生,這是一段何其難得的因緣!

童年時期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的統治,少年時期則經歷動盪不安的建國時期,李業霖那個時代的人,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

 戰爭的孩子早熟,李業霖在7歲,便經歷日戰,日治時代,國人備受壓迫,他還記得逃難時跑到山洞躲,縱使蚊蟲叮咬,也不敢吭聲,自小便種下危險意識。

 許多塵封定格的青澀記憶,他仍歷歷在目,雖然時間的河已流經大半世紀。

 上世紀五十年代,當他背著書包上中學時,國家正處于緊急狀態時期。

生活並不好過

 英殖民政府全力圍剿馬共,所有捉到的馬共、左派或疑似馬共分子,不是被關進牢獄,就是被遣送到中國。

 “當時,馬來亞局勢動盪不安,從精神到生活都很不好過,沒有民主可言,連我們的作文都會被檢查。”他的印象很深刻,有位同學,向香港郵購兩本一樣的左派思想書籍,結果被召去問話。

 該同學聲稱這兩本書是買來自己看,但是當局認為,自己閱讀,只需一本就行,無需買兩本,因而認定他有鼓吹及散播左派思想之嫌,把他關進獄中兩年。

 李業霖本身也有同一本書,他不敢公開閱讀,每每選在夜深人靜時才拿出來看。

 他還藏有六七本這類“問題書籍”,后來干脆托付一位同學,將它們藏到該同窗母親的床底下。

深造選擇有限

 “那時我們很不自主,有很多約束,也很警惕,我記得,當時連《紅樓夢》都不能有,因為書名有個‘紅’字。”語氣中帶有含蓄的,又好笑又好氣的無奈。

 “我還記得,有位同鄉,反折的褲管內有米粒,就被認定支援馬共,而被驅逐出境,結果全家被迫回中國。”

 當時,出國深造的選擇非常有限,不是英國就是新加坡的南大,李業霖不作他想,最大的愿望是到南大深造。

 “那時我們出路有限,內心苦悶。但是,路是崎嶇的,前景是光明的,南大就像是個燈塔,照亮前景。那時我很熱愛南大,他是我唯一的出路,英國畢竟太遠了。”

 當時,新加坡的左派思想蓬勃,南大校園孕育出不少有抱負、理想的人才。

 大量書禁、緊急法令、南大,組成了他那一個時代的風景。

反殖民運動強烈

 二戰后,馬來亞許多資源已被掏空,人民生活貧困艱難,英殖民政府管制嚴,不過,也不盡然是壞事,李業霖說,當時新村與城市都有選舉,社會有一股勃勃生氣。

 事實上,若把眼光放遠,就會發現,那時全球都處在波瀾壯闊的巨變時期,那是東西方強權對峙的冷戰時期。

 沸騰的大時代,沸騰了許多人的滿腔熱血,青少年對政治發展很了解。那時反殖民運動很強烈,人們的思想很感性。

 “相對于今日的學生,那時我們的思想很複雜,英國、本地本土思想、中國的、左派的與馬來人的思想同時出現,多種思想在一起,不像現在這么單純,而我們對這些思想的好壞也不知。”

 當時,學校的老師與同學都有給予意見,使他不至于走上歧路,沒有貪錢冒險,也沒有走極端的道路。

 在尊孔,左派氣息很濃烈,他多少也受到一點影響,但是,他一直堅持讀書為重的原則,因此不會走到太遠。

獨立日庄嚴熱鬧

 有受過教育的馬來西亞公民,對國父東姑阿都拉曼在默迪卡體育場舉手高喊默迪卡的照片,不會感到陌生,那是國家歷史書籍中必備的照片。 

 “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獨立日,是很偉大、了不起的日子。能和平爭取到獨立,顯示國父東姑能力不俗,各大民族團結力量大,合作爭取而成事。”李業霖說,當天他也出來溜達,不過沒有擠進人山人海的默迪卡體育場內。

 “我從未見過那么大與庄嚴的場面,很感動,當時見到很多馬來人,就像馬來佳節一樣,穿著新馬來服赴會,很有節日氣氛,現場很熱鬧,雖然人很多,卻很有秩序。”受邀赴會的華人則穿大衣,他們都有一定的來頭。

 不巧當天下起雨來,結果有馬來同胞去附近華人商店買了許多雨傘,在體育場內賣。

 另一件大事,是發生在獨立兩年前的公民權大會。

 1955年,華族民族鬥士林連玉先生寫了“華人爭取公民權宣言”。李業霖是林老的學生,當時在尊孔教書,獲林老點名幫忙書寫該宣言。

 公民權大會舉辦地點在吉隆坡精武體育館,他也隨老師到現場,不過他說本身為“no body”,因此沒有進到館內,只是在外等待,然而卻可聽到與感受到館內慷慨激昂的說話與氣氛。

 李業霖的父親于馬來亞出生,他可以自然成為公民,然而他並沒有被動地等著附屬于父親名下取得公民權,相反,他主動前往宣誓申請,結果只費時兩周便拿到公民身分。

 他說,當時的政府並沒有太為難林老,林老經常出席各種會議,他在課堂上也常與學生分享,“聽他的分享比課本上學到更多知識,內容也很多元化,包括教育、政治與社會。”

 獨立后,國家強調馬來亞化,李業霖這時20歲,才開始學習馬來文,讀馬來亞的歷史,學習的內容從中國轉向本地,“我第一次開竅,對國家比以前了解更多。” 

 國家意識,開始紮根發芽茁長。

時代背景逐一看

 1945年,日軍戰敗撤退,同年9月,英殖民政府重回馬來亞。

 “戰后馬來亞局勢很亂、人民很貧窮,因此英殖民政府采取軍事統治。1946年,情況有所改善,當局擬用新的政策與統治方法。”李業霖說。

 1946年1月2日,英殖民政府提出“馬來亞聯盟”(Malayan Union)政策,將新馬分開,新加坡成為直轄殖民地。

 馬來亞聯盟主要的內容有三項:

 1.新加坡單獨成為直轄殖民地,馬來半島十州則合併為中央集權的馬來亞聯邦。

 2.在馬來亞出生的人,依據出生地公民法,就可獲得公民權,擁有一切公民的權利。

 3.蘇丹戰前的一切統治權將移交英國政府,蘇丹主持各邦的協商委員會,對宗教、馬來風俗問題,可提出意見。

 這項明顯剝奪蘇丹權利的政策,很快就遭到馬來人的普遍反對。他們在1946年3月1日,在各地成立馬來人協會,聚集在吉隆坡反對這項計劃,並決定成立馬來聯合統一組織(簡稱巫統UMNO)。

 1946年4月1日,巫統發動蘇丹和馬來人帶孝,拒絕出席馬來亞聯盟成立典禮。

 英國人眼見勢頭不對,為免引起馬來人更大的憤怒不滿,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決定取消這個計劃,以另一項計劃取代。

 1948年2月,“馬來亞聯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計劃代替馬來亞聯盟。

 這項計劃主要內容為:

 1.實行新馬分離。

 2.馬來人擁有特權。

 3.公民權申請要求比較嚴格,需要有15年的居留期以及有一定的馬來語能力。

 4.蘇丹統治權繼續存在。

新村緊急狀態產物

 這廂馬來亞聯合邦才成立,那廂英國人接到情報,指馬共將擴大反抗行動,加上當時有3名英國人被殺,觸動英人神經,1948年中頒布緊急法令,並展開大逮捕,對象包括馬共與左派人士。

 與此同時,全國社團也受到嚴格控制,英國人還祭出新村計劃,將森林附近的居民逼遷到保安嚴謹的圍篱新村內,以免居民協助馬共。

 當時受影響的華人多達60萬人。

 陳禎祿于1949年2月成立馬華公會,幫助新村村民。

 五十年代,東姑與英政府都把新加坡視為“馬來亞的紐約”,極為重視。

 然而,當時新加坡華人多,受左派影響深,為改變這種情況,英殖民政府建議東姑提出大馬來西亞概念,除了馬來亞與新加坡,把沙巴、砂拉越、汶萊也一併拉進來,擴大版圖與資源。

 唯后來,新加坡提出的“馬來西亞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以及“議員及軍隊須依各族群人口比例分配”,都很不對馬來半島執政者的口味,彼此漸行漸遠,最終落得“分手”的結局。

馬來西亞獨立進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軍結束對馬來亞3年零8個月的統治。

8/9/1945──英殖民政府重新控制馬來亞。

1/2/1946──英殖民政府提出“馬來亞聯盟”,同年5月,巫統成立。

1946──國大黨成立。

2/1948──“馬來亞聯合邦”計劃代替馬來亞聯盟。

1948~1960年──馬來亞進入緊急狀態。

2/1949──馬華公會成立。

1952──馬華與巫統聯盟,在吉隆坡選舉中勝出,取得壓倒性勝利,奠下兩者繼續合作的基礎。

1955──馬華、巫統與國大黨締結聯盟,在普選中大勝。同年,聯盟及巫統主席東姑與馬共舉行華玲會談,會談雖失敗,卻增加東姑到英國爭取獨立的談判籌碼。

31/8/1957──馬來亞獨立。

1959──新加坡獲得自治權,李光耀掌權。

27/5/1961──東姑提出由五個殖民地組成大馬來西亞,五地為馬來亞、新加坡、沙巴、砂拉越與汶萊。

16/9/1963──各參與大馬來西亞的殖民地簽約,唯汶萊蘇丹沒有赴約。 

9/8/1965──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