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追夢工作坊

缺乏人才大馬影視挑戰大(第一篇)

18/07/2012

報導:許雅玲
圖:ntv7、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大馬本土電視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由國營電視臺製作的方言情景劇《四喜臨門》(Empat Sekawan)。 1980年代,山水影視應運崛起。令人遺憾的是,山水只推出兩部作品:《特警群英》和《芭山恩仇》,就因營運不當而倒閉。
到了1990年代,HVD製作公司迅速稱霸中文娛樂事業 。
輝煌的HVD,卻被1997年的經濟風暴打倒!邁入2000年代,不管是收費或是免費的私營電視臺,開始承接推動中文影視重任。
巧合的是,山水、HVD和私營電視臺之間,差不多都間隔一個10年。
私營電視臺是否能夠打破“10年魔咒”,為本土中文影視製作,帶來永續發展?
相信在“我是播放媒體”優勢下,“永續發展”的夢想,還是有望達至。
本地電視台ntv7品牌經理賴嘉儀,在“金視獎”第一屆電視製作工作坊上受訪時,分析指出:本土中文連續劇的發展史上,山水影視和HVD,作為商業製作公司,沒有電視台做為有力后盾;經歷短暫風光后,最終還是因為財困而倒閉。
 HVD高峰之后,大馬中文連戲劇陷入低迷。邁入2000年代,私營電視臺開始有野心地製作本地節目,比如說,免收費私營的ntv7,則鎖定華人家庭觀眾,以自製新聞節目和綜藝節目,打造本身的雙品牌。
 相形之下,對于私營電視臺製作的本土中文影劇,能否迎來第二個十年,甚至永續發展,業界保持樂觀看法。
工作坊吸引人才
 香港出身,深耕大馬影視工業多年的資深監製周以勤(隸屬國內有規模的製作公司Double Vision)體認:大馬中文影視工業的最大問題是:沒有足夠明星、編劇等新血!”
 賴嘉儀補充,“我們需要新血。影視行業是閉門行業,工作坊是吸引人才的第一步:讓80位學員近距離接觸業界一線的製作人員及學術界的專業導師,讓他們的夢想變得更靠近。”
 進一步檢視大馬中文影視工業:包括賴嘉儀在內的業界人士均認為:現在,雖然又回歸到電視台主導的模式,但香港TVB自製拍劇的經驗,不能複製到大馬身上。畢竟,大馬模式,主要還是由電視臺和製作公司聯合製作。
 具體來說,製作公司先把概念呈現給電視台,得到電視臺批准,有了一筆預算,製作公司才會投入影劇攝製。以ntv7為例,主要是和Double Vision、新傳媒、嘉逸娛樂,奇想影視等公司合作。這些製作公司,也會為其他電視媒體製作影劇。
 此外,詢及大馬中文影視發展的最大問題,兩位受訪者坦言:劇本是影視作品的骨幹,但能寫劇本的大馬人太少了,就連需要短劇本的綜藝節目,也缺乏劇作家。
 “這和我們沒有正統編劇訓練體系有關。”賴嘉儀說:“中文劇本的匱乏,這和國內棘手的中文教育問題攸關──考華文的學生太少了。”
缺中文影視劇作家
 “想當中文影視劇作家,語文一定要強。假如文章都寫不好,怎能寫好專業劇本?遺憾的是,即使業界有心栽培,也沒有人願意進來!”她說。
 來到2012年,情況又惡化:年輕人愛用短信來聯系,沒有長文字講故事的鍛煉機會。加上,從概念出臺,到確定分場、完成對白,大約要花上年多時間;她質疑:快熟文化下,現代年輕人還有花時間寫故事的能耐嗎?
 可以想見,大馬中文影視工業要臻至成熟,還有好多挑戰等在前頭……
辦工作坊培訓人才
 眾所周知,在大馬拍一部,資金少得可憐。不過,對于資方來說,動輒幾萬令吉的製作費,還是很貴。本土電視臺,何不選擇最輕鬆的方法:花2000或3000令吉,買一部海外劇來播?
 “ntv7願意花時間金錢心力去拍劇,因為我們覺得,從文化社會意義而言,每一部電視劇,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賴嘉儀微笑指出,“既然新加坡這個彈丸小國,也做到用電視劇記載文化社會,那么,資源更豐富的大馬,沒有理由不能成功。”
 因為這種認知,5年前起,ntv7深耕本地製作,成功打造雙品牌,即是“新聞品牌”和“本地娛樂品牌”的定位。甚至,ntv7,連續劇貢獻了ntv7逾30%的盈利。
 但她坦言,舉辦工作坊培訓影劇人才,電視臺可做的有限,“但我們不會停留在第一步上。”
 這點上,也是導演的周以勤,大表認同。現階段,他有了一個設想:下一部開拍的戲劇,或許可以從工作坊,挑選出精英學員,直接送入製作前線學習;同時,跟大專院校合作,讓學生儘早投入業界磨練。
製作公司不敵經濟風暴
 最早的方言情景劇《四喜臨門》,原來是由1950年代,風靡華人的方言廣播諧劇 《四喜臨門》衍生的。
 1964年,國營電視台(RTM)創立后,力邀《四喜臨門》的聲音演員(黎明、韓瑛、海洋和黃河)加入。 他們在1965年加入RTM,就把廣受歡迎的廣播劇《四喜臨門》,以話劇形式重現。
 《四喜臨門》只在室內拍攝 ,但是,形象鮮明的福建佬海洋、廣西佬黃河、廣東妹韓瑛和客家婆黎明,為華人觀眾帶來許多歡笑。《四》劇,經歷了黑白到彩色的電視機時代,直到1988年,才正式落幕。
 1980年代起,香港TVB獨霸全球中文連續劇。隨著錄影帶的普及,港劇開始進入大馬華人家庭。山水老闆爭取不到TVB錄影帶海外代理權,不惜重金成立製作公司,自供自足。當時,毫無經驗的山水,只能重金從香港聘請大批幕前幕后專才,來進行製作。
財務問題宣告倒閉
 1988年,山水影視推出的第一部連續劇《特警群英》,邀請港星陳秀珠參與演出,確實取得出色表現:不只本地逾300家錄影中心相爭購買版權代 理,此劇還賣到港臺、美加等地。翌年開拍的 《芭山恩仇》,邀請更多港星出演,包括:李香琴、盧海鵬,曾偉權,張雷,楊盼盼等。可惜,《芭》劇還未締造成功,山水就因財務問題,宣告倒閉。
 1990年代中,HVD製作公司冒出,除了引進香港臺前幕后專才,同時首辦演員訓練班,栽培本土藝人。
 輝煌時期,HVD一天開拍8組戲,絕大部分連續劇,都在黃金時段播出,因而捧紅了不少本土藝人,包括陳美娥 、黃志強、溫紹平、江家榮、林秋燕等。只不過,HVD還是熬不過1997年的經濟風暴,宣告解散。
加強信心認清方向
 金視獎電視製作工作坊,課程內容,概括:影視概論和企劃製作、編劇入門、故事編排、表演基礎訓練等等。究竟工作坊對學員帶來何種實質助益?
 小部分學員表示:近距離接觸業界一線的製作人員和學術界的專業導師,讓他們當頭棒喝--影視製作,沒有想象中容易!
 第一天的課程,讓一些學員打碎影視美夢;第二天課程,導師們的鼓勵,讓學員拾回一點信心;第三天結業之際,學員回去會墊高枕頭思考:影視之夢,我該堅持或放棄?
 對于兩位分別榮膺工作坊“最佳學員”的學員許 菲殷和夏天寧來說,工作坊讓她們“收穫豐富”。正在修讀大眾傳播系的菲殷透露,“獲獎讓我覺得,我得到在媒體前線工作專業人士的小小肯定,也讓我對自己選擇的影視之路,有了更多的信心及堅持。”
 大學心理系學生天寧表示,“工作坊讓我非常清楚了解了大馬影視圈的走向和趨勢,同時,有機會接受業界內,包括臺前幕后前輩的專業講解和分享,還有,很棒的訓練。”
 至于男學員廖延洋(公務員)坦言,“我的興趣是表演。但我沒野心進入影視行業,因位回酬不高。工作坊安排了很多表演培訓,但我已有表演經驗,更想知道導演和製作的情形。”


影片誕生誰是創造之神? (第二篇)


報導:許雅玲
圖:ntv7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一部影視作品,播放完畢,大約介于45至120分鐘。 然而,從作品的概念形成,到統籌、 拍攝、剪接,直至播映,所花的時間心力,多于放映時間。
究竟,一部影視作品的誕生——誰是創造之神?
新紀元學院戲劇與影像系講師梁友瑄指出,“一部影片的誕生,需要經過周詳的企劃。”
 她繼說:“一個成功的企劃,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問題。周詳的企劃,讓你掌握時間、進度,以及預算。你就能順利將心中的想法和創意,透過影片清楚的傳達出來。”
四個階段製作流程
 傳統做法上,影片的製作流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前制(Pre-production)、製作(Production)、后制(Post-production)和發行(Distribution).
 前制階段,可細分為開發期和籌備期。
 開發期,就要尋找拍攝題材,包括構思故事概念、設定主題思想和進行市場調查。接下來,就是完成劇本:故事大綱,分場大綱和對白劇本。然后,就是來到最咬牙切齒的部分──資金募集。
 有了劇本和預算,就進入籌備期。這時候,需要考量細節,包括:布景、攝影、道具等設計;分鏡角本、選角、定造型;以及組成工作團隊、堪景、搭景、試拍和排定拍攝進度。
 前制完成后,就可進入製作階段。拍攝現場,導演指揮全場,副導演協助導演。
導演需與各組溝通
 具體來說,除了導戲,導演要和各組人員溝通,查看每天拍攝的影片;製作人要掌握預算和進度,並隨時解決特殊狀況。場記要負責每日工作報表,包括記錄拍下什么鏡頭(方便后期剪接),還有照顧劇組的三餐;剪接師開始依鏡號做初剪。
 通常,拍攝戲劇時,為了節省經費,導演會用跳拍手法,把同一景點的不同場集戲分,集合來拍。因此,服裝師要確保演員的服裝是一致的;化妝師要確保演員的化妝特色是怎樣,比如傷口是怎樣……
 完成現場拍攝,就來到“把所有要素組合起來”的后制階段:導演陪同剪接師做定剪;作曲家了解音樂的屬性風格、位置和長度,用背景音樂把影片的氛圍營造出來;還有畫面合成和混音。拍攝時做不足的部分,可在這個階段補足。
 “最后就是發行。電影的發行,要考量海報與文宣、宣傳片製作、海外版權等細節。電視部分,多半在開拍之際,已規劃好播放的頻道和時段。”梁友瑄說。
導演最怕自我設限
 導演,是現場的神。現場的神,必須具備什么能力?
 已故電影詩人--俄羅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在其文字著作《雕刻時光》裏說:導演必須從一開始就十分清楚影片的理念和目的,並且調動各個職務崗位,以自己的風格,將作品理念具體化。
 在變成現場之神的過程中,很多導演,都經歷過這種心路糾結:如何在藝術和商業之間,取得平衡?那么,導演是自尋煩惱嗎?不是的。
 塔可夫斯基曾說:電影通向自我覺醒的途程,(導演)不時因為妾身未明而遭遇阻礙,擺蕩于藝術和商業之間。
 《情牽南洋》監制兼導演龍德燿就此建議,“先做好定位:當藝術導演或商業導演。但現在的大馬市場,藝術還不是時機。”《香火》執行監製袁再顯導演補充:“創意工業,最怕自我設限,招致瓶頸。商業和藝術,可以和諧融入;成功的電影,只有‘好’或‘不好’之分。”
 得獎電影《心魔》的導演何宇恆,游走不同平臺:拍廣告賺錢,再投資喜愛的電影。
 導演楊錫彬認為,“成熟的導演,要能把影片概念,傳達給觀眾。他一定要清楚想說的故事,不然觀眾看了會茫然。”情景喜劇《時光電臺》導演陳炳豐坦言,“大馬影視生態不理想,首當其衝還是經費問題。導演可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條件和預算內,超越局限,讓大家另眼相看。”
三幕劇架構呈現劇本
 一般來說,導演都很重視劇本;所有製作單位都必須根據劇本來拍攝。大家均認同:編劇,是文字的神。
 “很多劇本,多數是使用三幕劇技巧來呈現。”
 梁友瑄說:“創作劇本之前,編劇要確定:我是幫什么媒體(舞台劇場、電視台、電台)寫劇本?然后,根據媒體特性來創作。”
 具體來說,舞台劇本,需要考慮到現場跟觀眾直接交流的需要,以及必須注入的音樂、歌唱和舞蹈等元素;所以,故事情節不能寫得太多。電影劇本,強調細節、情境,還有,意味要強烈;所以,台詞不需多。
 三幕劇架構,分為三個階段:鋪陳、對立、解決。
 所以,適合三幕劇的題材,包括犯罪、救贖等;最后以大團圓結局來結束。
對立考編劇功力
 “鋪陳時,主要把人物、時空背景、人物性格、發生什么事情,統統交代清楚即可。”
 她說:“個人覺得,對立最難處理。如何通過人物或事件,去深化和發展衝突,很考編劇功力。最后,就是讓衝突得到解決,以及交代主角下場。”
 此外,實踐經驗豐富的知名編劇巫紹棋強調:“編劇是技術工作。技巧可以學到,但是相同故事,你講和我講,不一樣。想像力豐富的人,有更好的講故事能力,有更精彩的對白呈現。”
 “編劇的創作靈感,可以來自現有的故事(新聞報導),或者,身邊獨特的人物。建議初學編劇,先從人物開始,即是先創作一個人物,把人物做好,讓人物帶著故事去發展。累積一定經驗后,才從故事出發吧。”
 劇本的寫作,就只能“鋪陳、對立、解決”嗎?
 梁友瑄說:“編劇可以創新。《調音師》就把結局寫在前面。事實上,只要掌握好故事需要,編劇都會知道合適結構。”
表演必須假戲真做
 相信你和我都有這種經驗:因為某位鐘愛的演員,掏錢去看他或她主演的影片。演員是觀眾心目中的神──這說法並不為過吧。
 本地著名舞台劇演員莊雪梅表示,“演員加人物,等于一個角色。而表演,是假戲真做。表演和魔術一樣,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但都會投入享受。因此,演員的偉大在于:戲裡的假情緒,用真情緒去表達。”
 很多時候,初學演員,難免會嘀咕:我都沒經歷過,怎么演出來?對此,她強調,“想像力要上場。想像你殺雞時的感受,把它發揮在殺人戲上,才是自己的演技。但你不能明天要演殺人,今晚才來殺雞。你要隨時做好準備。”
 她繼說:“表演若做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就有新鮮驚喜。這時,還是要發揮想象力。”古代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日──這該怎么演,才有驚喜?
 “十年之久,久旱逢甘露,還不夠,”她說:“想像‘幾滴’,這才夠驚喜。”萬里之外,他鄉遇故知,但故知是“敵人”只好咬牙切齒;“和尚” 的隔壁,正在洞房花燭夜,有夠折騰;“瞎子”金榜題名,還不讓人從觀眾席上跳起來?


改變態度總會苦盡甘來 (完結篇)

報導:許雅玲
圖:ntv7提供、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把眼光放高一點,望向西方的好萊塢,必不可免羡慕湯告魯斯。 因為他是好萊塢收入最高的演員,他在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的一年當中,狂攬了驚人的7500萬美元(約2億3670萬令吉)。
把眼光放低一點,望向東方的韓國,一定要以明星編劇金秀賢為模範。
數年前,她與SBS電視臺,簽訂了價值近1256萬令吉的工作協議。
把眼光放回大馬,導演都住不到洋樓,養不到番狗,明星還要兼職做副業。
沒有“錢”途,誰還敢去追逐自己的影視夢想?
對此,包括Double Vision資深監製周以勤在內的業者,看法是:還沒在影視工業流下第一滴汗,就擔心“賺不到錢”的人士,請改變這種錯誤的思維態度,努力起跑吧
“很多人一直在問:影視工業,可以讓我得到什么?”周以勤覺得,周星馳的電影《武狀元蘇乞兒》裡頭,康熙皇帝和丐幫幫主的對話,應該解答到“ 影視工業,可以讓我得到什么?”的問題。
 電影裏頭,康熙說:“你丐幫弟子幾千萬,叫朕怎么放心!”丐幫幫主答說,“我丐幫人數不是我決定,而是你決定的。如果你英明,可以國泰民安,人人有飯吃,人人有書念,鬼才願意去當乞丐!”
 “你可以得到什么?不是這行來決定,而是由你來決定。只要你改變態度,肯付出,就會有收穫。只要有心,環境再惡劣,你也不怕。”周以勤說。
政府“有限”支持
 周導演的話,還沒激勵到你?那么,再來看香港首富李嘉誠怎么說吧。
 李嘉誠說:“這世界很公平,你想要最好,就一定會給你最痛!有闖過去,你就是贏家,闖不過去,那就乖乖做普通人!所謂成功,並不是看你有多聰明,也不是要你出賣自己!而是看你能否笑著渡過難關……”
 與此同時,中學畢業后,就去臺灣升學,2010年年底,念完電影系碩士后,立即返馬工作的梁友瑄表示,“返馬后,我發現,想要投入影視工業,會面對很多現實問題。首當其衝,就是經費。”然后,就是政府對中文影視工業的“有限”支持和贊助。
 每一個創作的夢想,都需要金錢去成就--這是包括梁友瑄、周以勤,不得不承認的殘酷面。
 也是《傷城》紀錄片導演的梁友瑄,成長黃金期都在臺灣度過;在大馬的職場經驗亦不長,但她接觸過的大馬年輕人,卻讓她有感而發:影視夢想,只有熱忱不夠,還要有好的態度!
 沒有良好溝通態度—是大馬年輕人的通病。影視,卻是需要跟人良好共處的集體創意的工業。尤其導演,不是帥氣地喊“action”和“cut“,一部好的作品就誕生了;他最需和工作人員溝通,讓拍攝順利。
不懼怕崎嶇起跑路
 此外,ntv7品牌經理賴嘉儀補充,“業界前輩一直強調,任何行業,態度決定你可以走多遠。”
 “一分鐘的影視畫面,背后就結集30人的工作心血。所以,你能不和劇組人員溝通嗎?希望年輕人不要太沉迷3C產品。人手一機,就少了人和人之間的溝通機會。久而久之,就不懂得和人溝通。”
 她繼說:“此外,不管你有多優秀,要是你放不下驕傲態度,不願跟大家同步出發,那么,你一定會失去表現機會,因為職場並不需要獨角戲。”
 三位受訪者認為,大馬影視工業的先天條件貧瘠,可是,只要年輕人改變不好的思維態度,並且不懼怕在崎嶇之路起跑,就肯定能發光發熱。
善用大馬題材拍攝
 來自海外的資深監製周以勤強調,“大馬有很多條件很好的影視人才和故事素材。只不過,這些寶藏還沒被挖掘出來而已。”
 關于人才,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蔡明亮和最佳女演員李心潔,還有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田開良,都是在國際發光發熱的大馬人!
 對于大馬影視,公眾的普遍印象是:大馬很難拍攝破壞形象的警匪片啦,很難拍攝這個或那個……也有人說,我們的歷史太短,我們沒有經歷太大的歷史創傷……所以,我們拍攝不出有氣魄的作品。
 即便是彈丸小國,都會有屬于她的特殊歷史和人文故事。所以,周以勤說:“大馬有很多題材,是外國所沒有的。”移民歷史、多元文化;甚至果中之王榴蓮,均是可以發揮的題材。
 大馬影視人員,不必自我設限,只要善用大馬題材,去發揮創作即可。他說。
培養有鑑賞力觀眾
 梁友瑄坦言,大馬影視工業的推進,除了要有好的影視內容,有鑑賞能力的人才,還要有願意捧場的觀眾。
 談到觀眾,相信很多業者都會面有難色:吸引觀眾好難!最令國內影視工作者委屈的是:當你說大馬影視作品不好看的時候,請問你真的看過嗎?
 梁友瑄和賴嘉儀不約而同指出,“想要觀眾進場支持,就要提升觀眾的鑑賞能力!”
 “培養鑑賞能力,應該從小學生做起。所以,提升藝文鑑賞能力,還是要回歸到教育。這方面,德國做得很好,老師會要求小學生看經典文學;家長小孩都很樂意配合。”梁友瑄說。
 在藝文活動不活躍的大馬,假如老師安排學生在暑假裏看30本書籍,家長一定抗議:孩子要做假期作業,哪有時間看閒書?
 另一方面,國外經常舉辦藝文座談會,這也是提升民眾的鑑賞能力的活動。惟有民眾的鑑賞能力提升,國家的文創產業,包括影視工業,才能提升。
 “進入影像世代,年輕人對影像都有好觸覺。只不過,我們以成績為導向的教育環境,遏制了學生的鑑賞能力。久而久之,大家就不懂從何角度鑑賞作品,錯失享受世界級作品的機會。”
 大馬的好作品,迫切需要有鑑賞能力人士,把它發揚光大。
政府支持借鑑韓國經驗
 一個國家的文創產業,包括影視工業,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才能穩健發展—這是人人都懂的事實。“大馬有人才。才華只是一瞬間的天賦,需要后天的良好環境和機制來培養,不然,一定消失。”梁友瑄說。
 影視娛樂無孔不入的年代,有遠瞻的政府都在探索:如何將國內影視作品推銷到海外,大賺外匯。這點上,歐美範例太遙遠,大馬可以借鑑韓國的電影振興委員會(KOFIC)的經驗。
 KOFIC隸屬韓國文化觀光部,是由政府支持的半民間半官方機構。這個機構扮演整合資源與提升產業發展的角色,以提升韓國電影質量為目的,推動與支持韓國電影在國內與海外市場的發展。
 韓國電影的黃金10年(1996年到2006年),得益于政府支持的分級制度及人才培養:很多大學都有特設的影視專業,政府還出資讓KOFIC創立韓國電影學院。觀眾的觀影體驗,也和影視一起進步,讓該國電影打破好萊塢大片壟斷的局面。
 2006年以后,韓國遭遇影視泡沫時代:市場變質,資金撤離。同時,盜版和非法下載,讓娛樂市場急速崩潰。整個產業開始反思未來之路。
 泡沫破碎后,平均製作費下降,但業界反思后,反而出現大量內容充實的作品。新一波的振興過程中,韓國政府扮演重要推動角色;甚至,有意識地偏向扶持非主流影片。
發展空間大有前途
 大馬影視生態環境不好,在大學生許菲殷和夏天寧眼中,反倒變成:好呀!影視行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大馬人才不少,這一行必定前途無量!
 立志當演員的夏天寧認為,覺得“大馬影劇比不上日韓港臺”的想法,已經“落后”了,“大馬電視劇,觀感上已超乎一般的水平。不管是創意、劇情,還是演員的演技,均讓人歎為觀止。”只不過觀眾的娛樂習慣,造成國產劇不夠廣泛普及,變成漏網之魚。
 並非所有父母擔心孩子前途,狠心打斷他們的影視夢想。憧憬幕前幕后工作的許菲殷笑言,“我的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他們比我還要堅持我的夢想。”
 當她對影視夢想產生猶豫,當她害怕面對追夢挫折及挑戰;父母都會鼓勵她:親愛的,別怕,為你的夢想去冒險吧。
 甚至,媽媽很早發現女兒愛表演、愛藝術,自小就為孩子的夢想做裝備:教她相聲、唱歌、詩歌朗誦、演講、講故事、發音、書法,甚至畫畫……一切有助于影視的才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