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

藍色革命

把環保變成賺錢生意(上篇)

02/08/2012

報導:普住
圖:互聯網、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未必!至少在環保上就未必。
 綠色環保喊了幾十年,成效不大,是時候讓藍色環保出面了。
 是的,環保理念或許應該來個革命了!環保運動提倡綠色經濟,然而效果有限,儘管推行了數十年,今天我們仍然面對各項嚴峻的環境染污問題。
 環保難推動,其中的一個關鍵是經濟效益,為了環保,企業必須投入更多資金,產品成本更昂貴,這種模式與目前以經濟效益為導向的社會模式相反,導致環保的成效不如預期。
 “藍色經濟”提出了結合環保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模式,把環保變成一門賺錢的生意,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達到環保的訴求……
且先來看看一個藍色經濟的例子:蒼蠅酒店。
 以往,歐洲的屠宰場把動物屠宰后沒有用的內臟和殘留畜體加工,作為家畜的飼料。可是自從發現瘋牛症的肇因可能是這種飼料后,屠宰場只好把這些動物廢料焚化。
 然而,非洲領導獎得主戈弗雷扎姆久神父(Godfrey Nzamujo),卻採用了不同的策略處理這些廢料。
 在前法國殖民地貝寧,戈弗雷扎姆久神父在這個國家的首都波多諾伏創辦了桑海中心,這是一個包括農耕、家畜養殖、屠宰場等的一體化中心,供應當地糧食。
建造“蒼蠅酒店”
 從1986年創辦以來,桑海中心就不斷把一個流程中的廢棄物,轉化到另一個流程中應用,充分發揮藍色經濟跨領域的原則。
 屠宰場的動物廢料引來大量蒼蠅,用殺蟲劑等皆無法有效消滅,另外由于蒼蠅非常容易大量繁殖,結果威脅環境衛生,引發霍亂等疾病。
 中國傳統農耕有個方法,假設有害蟲,就保留一塊地種植害蟲最喜歡的植物,讓它們留在那裡,這樣,它們就不會對你的農作物產生興趣。
 扎姆久神父採用了同樣的解決方案:建造一座“蒼蠅酒店”,歡迎蒼蠅來住。他在農場的偏僻地方規劃一個範圍,安置幾百個小四方容器。
 然后把動物屠宰后沒有用的內臟等,放在小的容器內,加蓋一層網防止鳥類來食用。
 結果農場裡的蒼蠅全都被吸引過來這裡,除了食用這些內臟等,蒼蠅也在上面產卵,孵化成蛆蟲。
一星期產生一噸蛆
 當蛆長大了,工作人員就倒水進容器,蛆被迫浮出水面呼吸。這時工作人員就把蛆撈起來,拿去餵農場裡的鵪鶉和魚。這裡一個星期可以產生一噸的蛆。
 鵪鶉蛋在歐洲是很受歡迎的佳餚,農場把鵪鶉蛋空運出口至歐洲。飼養的魚則供當地食用。
 至于孵化蛆蟲之后剩下的殘余物,則用來做有機肥改善土壤,種植糧食作物。在非洲,化學肥料與殺蟲劑相對而言非常昂貴,而且也不容易獲得,桑海中心的農作皆是有機食品。
 在非洲有1萬5000個屠宰場,此外還有大約20萬個鄉村就地屠宰家畜。
 藍色經濟概念的創始人,剛特鮑利(Gunter Pauli)估計,如果每個屠宰場都搭配養魚場或養家禽農場,以及像桑海中心般開闢養蛆場,除了提高食物供應,解決糧食短缺問題,還可以創造30萬至50萬個工作機會。
玻璃瓶變建築材料
 當初,可口可樂打算進入不丹這個市場時,面對一大挑戰。
 由于不丹非常強調環保與永續經營,他們計劃用塑膠瓶取代玻璃瓶,因為玻璃瓶很重,運輸比較消耗能源,既不能回收,成本也較高。
 提出“藍色經濟”概念的剛特鮑利是不丹政府的顧問,他指出,問題不在于玻璃或塑膠,而是不丹沒有土埋場,最后要如何處理這些塑膠瓶才是關鍵。
 他提議商家應用一種已在歐洲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即把二氧化碳注入玻璃中,把它變成一種建築材料。那么在飲用可樂之后,這些玻璃瓶就可以廢物利用,取代鋼材做建築材料。
 建設玻璃建材廠,只要進口500萬瓶可樂,就能維持收支平衡,超過這個數額則有盈余,而政府也願意提供無償土地供使用。
 這樣不但不會造成環境染污或排放二氧化碳,在替國家節省進口鋼材費用,製造就業機會的同時,還可能增加公司的額外營收。
何為藍色經濟概念?
 藍色經濟如綠色經濟般追求環保,讓地球的生態系統能永續發展,利用現有的在地資源與可再生的材料來因應需求,過程中不製造染污或浪費能源,在某個生產流程中的廢料,可成為另一生產流程的原料或資源,如此不斷運用可再生材料。
 與綠色經濟不同的是,藍色經濟認為目前的生產與消費模式不適合永續發展,而企業製造的綠色產品,要減低成本,或不再依賴政府津貼,需要的是創新的企業經營模式,而不是技術的突破。
 因此藍色經濟強調創新企業模式的設計方式,利用現有的開放資源跨領域組合,把看似毫不相干的產業捆綁在一起,改變市場遊戲規則,發掘新商機。
 另外,藍色經濟一開始就把廢棄物再循環考慮在內,而不是沒有預設的垃圾處理,這需要革新產業流程,使得沒有價值的廢料,甚至有害的廢棄物,轉換成有商業價值的產品,帶來多重利益,製造就業機會。
 在生產力方面,剛特鮑利認為目前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實際利用率只有2%左右,其餘的98%浪費掉,而藍色經濟對資源的利用率則可高達100%。
靈感來自生態系統
 森林裡,動物昆蟲的糞便和屍體是微生物的養料,微生物把它們分解成簡單的化合物,成為植物的養分。植物長出葉子和花果,又成為動物昆蟲的食物,昆蟲是鳥的食物,鳥則是蛇的食物……
 藍色經濟的創新靈感來源,主要是生態系統。大自然中每一種被某個生物廢棄的東西,對其他生物來說可能是養分、食物或能量,大自然總是能夠演化出更有效率的養分與能源的供應關係,各種生物的關係互相串聯,重重無盡。
 另一方面,每種生物都有自己的特殊位置,特殊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同時不斷發展新連接,改變自身位置,回應外在的變化。而這些演化不僅僅是自身利益,還圍繞著互存關係發展。
 藍色經濟許多生產與消費模式的創新,都源自這種生態演化模式,實現多重利益互生,提高收入和增加就業機會,改善社區環境。
剛特鮑利與藍色經濟
 雖然一直都有人提出不同的模式結合經濟與環保,也有許多類似案例,但剛特鮑利顯然是其中最成功的一個,他得到聯合國支援,並且和歐美亞非四大洲的許多政府合作,使得這套理念得以推廣,並產生巨大影響。
 剛特鮑利是比利時人,生于1956年。1983年獲選為第一屆十大傑出青年,精通7種語言。創立超過10家公司,曾與著名環保工廠Ecover合作,以生態方式生產清潔劑,所有的原料都可回收。
 他1994年在世界經濟論壇中被選為未來國際領袖之一,同年以不到40歲的年齡從企業界退休,受日本政府與聯合國大學的支持,創辦“零排放研究創新基金會”,投身于研究符合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永續發展,創新的生產與消費經濟模式。
自然最佳100受贊賞
 剛特鮑利設立的“自然最佳100”項目,深受環保界贊賞。
 一組科學家從自然科技論文中,篩選出2131項有可能徹底改革目前商業行為的技術。經過研究后,發現其中340項符合自然生態環保。
 之后這些技術經由一組企業策劃家、財務專家與公共政策決策者檢驗。他們研究了包括施行這些技術的階段,智慧財產的數量,帶來的就業機會,市場接受的時間以及是否能達致聯合國的目標。
 最后,剛特鮑利選出其中經過實驗能解決超過一種問題,涵蓋世界各國,超過100種企業,能永續發展的100項方案,成為“自然最佳100”。
 剛特鮑利認為,只要以創新的精神把環保與經濟結合,將有可能在未來的10年,開發出100種新的商業模式,創造上億個工作機會。
 目前,剛特鮑利是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研討國際問題的全球智囊組織)的成員,也是非盈利機構的會員以及許多大學的客座教授。
 他的藍色經濟團隊在全球有一千多名成員,推廣藍色經濟概念,包括參與世界各地的綠色建築,協助企業研究創新經濟模式等,同時每個星期推出一項創新。
 除了自己身體力行環保生活,剛特鮑利也在許多大學推廣藍色經濟,甚至出版了許多小朋友的寓言書,推廣創意教育。



升級循環反賺大錢(下篇)

 

報導:普住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平時你會把家裡不要用的傢俬用具,或者舊衣物等送去資源回收,還是乾脆丟掉嗎?  如果你真的這樣做,那你可能平白失去了一個賺錢的機會!
 歐洲人先提出了升級循環這個概念,動用想像力與藝術設計,利用這些人們廢棄的物件,創造出藝術品或有價值的生活用品,有家美國公司甚至利用這個概念銷售賺大錢呢!
 所以,下次在丟舊物品時,或許可以發揮你的想像力,看是否能開創出一條藍色經濟財路來。
一個環保運動經常提到的概念是循環利用(recycle),但是近年來許多環保分子提倡升級循環(upcycle)。
 循環利用通常把廢棄物的全部材料完全分解,然后製成其他物品,過程消耗許多能源。
 升級循環是改造或重新設計廢棄物,盡量利用每一部件,通常較循環利用節省能源,而改造后的產品一般擁有更高的價值。
 2009年,哈姆林(Scott Hamlin)與派克(Gary Peck)等伙伴在美國波特蘭開創了Loopworks,是其中一家最早應用升級循環概念的公司,生產服裝衣飾等物品。
只用5樣新東西
 公司取名Loopworks,意思是“閉路循環加工”,哈姆林稱“設立這家公司只用了5樣新東西:一個硬碟、電線、一個公司印章和幾個公司招牌”,其余的工具、零件、材料等,皆從再循環的物品獲得。
 他們利用所謂的“未消費的剩余物”,主要是紡織業廢棄的布料。紡織廠一般會把這些廢布料當作垃圾送去土埋場或焚化爐處理。
 加裡派克聲稱:“從設計到放進你的衣櫥,我們保證衣服的任何部件沒有一樣是用新原料製成的。”
 傳統的服裝行業,生產過程消耗大量資源,比如生產一件T-恤就需要1500加侖的水!而且還會浪費許多布料。單單是美國,每年就產生超過1100萬噸的廢布料,平均一人4.5公斤。
 由于原料是其他紡織廠的廢棄物,來源不穩定,對一般工廠這是致命缺陷,但Loopworks反而把劣勢變成優勢:採用限量生產,每個款不超過500件。
業務發展至亞洲
 而且每一款產品皆不再重生產,每件產品上有手寫號碼,變成類似環保限量收藏品。
 另外,產品走優質路線,雖然用的是廢棄原料,但每一原料皆得通過縮水和耐用檢測才採用。每件衣服所有的縫口皆縫兩次,重要部位縫三次,達到國際服裝質量接受標準(AQL),並且保證使用6個月之內不會裂開。
 不到3年,Loopworks從一家小型網上銷售店,發展到目前的12個全職員工,外聘臨工以及近50個零售點,業務發展至亞洲。
 日前,當地的風力發電公司正與Loopworks合作,研究把廢棄的漩渦槳升級循環。
 就如派克說的,“這不只是個製作衣飾的新方法,而是個全新的思維方式。我們希望人們思考他們到底在買什么,東西從哪裡來,用什么自然資源生產。”
捨棄化學師法自然
 石化界面活性劑是石油衍生的產品,成本低,清潔力強而且容易獲得,所以一般清潔用品都有添加石化界面活性劑。
 可是石化界面活性劑對生態是個恐怖的殺手,它無法透過自然界的微生物分解,流入水中會產生壬基苯酚,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環境賀爾蒙”,造成嚴重的污染。
 棕油的“棕櫚油脂肪酸”容易被分解,可以替代石化界面活性劑,但是大量種植油棕樹卻導致東南亞的雨林被砍伐,嚴重摧毀森林。
 這個情況讓“藍色經濟”概念創始人剛特鮑利理解到,許多所謂的“環保產業”其實與永續發展相牴觸,因此,他強調藍色經濟必須終止無法永續的企業行為。
 綠色經濟一般以化學方式解決問題,藍色經濟嘗試研究大自然如何應用物理法則運作,這包括溫度、壓力、地心吸力、太陽能、水的分解力等,從中獲得靈感解決問題。
 舉例,一般建築都用白色反光的原理來降溫,然而向斑馬學習會發現,黑白兩色相互作用,產生的降溫效果更大。
 斑馬身上黑白條紋的作用是為身體降溫,黑色紋路吸光,提高表面溫度,白色紋路反光,降低溫度。黑白相鄰形成溫差,產生的小氣流圈像天然風扇般,降低體溫。
 著名瑞典設計師尼奎斯特(Anders Nyquist)就依照這個原理,在日本仙台設計了一棟外部黑白相間的辦公大樓,在夏天讓室溫降低攝氏5度,節省20%能源。
多元串聯開源節流
 現有的企業主流皆強調核心業務,大規模生產單一產品以求降低成本。大自然與此相反,自然生態的多元生物,形成錯綜複雜而重重相疊的養分與能量供求關係。
 藍色經濟模仿大自然要求整合社會、生態、文化與經濟,不僅僅解決單一問題,而是系統性地做整體改變,藉此創造更多機會,追求多元與更有彈性的企業模式,以此降低成本,提高整合現金流。
 比如,一般市政府每年花費大量經費和資源處理垃圾以及清潔市容,而且經常因為管理不當搞得焦頭爛額。這是核心業務,生產單一產品的管理模式。
 巴西的庫裡奇巴市建立一個新模式。當地市政府鼓勵貧民窟居民做垃圾分類,送巴士車票給把垃圾分類好,將資源垃圾送到回收站的居民。
 結果不但成功減低垃圾量,改善市容,貧民也有免費巴士乘搭,減輕生活負擔。這個制度廣受當地居民歡迎。
 這是一個藍色經濟整合社會、環境、經濟,以更多元更有彈性經營的例子。
發揮創意拓新連結
 藍色經濟其中最重要的一環是研究新的連結,允許內在多元化,把看似不相干的事務配搭起來,開創新的生意組合,帶來環保和經濟等效益,同時降低風險,提升競爭力。
 現代人每天早餐喝一杯咖啡已經是一種習慣,然而這杯咖啡只用了0.2%的咖啡,其余的99.8%咖啡變成廢物丟棄。
 著名蕈菌學家張樹庭教授研究發現,咖啡渣含有豐富的咖啡因,非常適合種植香菇,香菇生長速度比其他原料快三倍。
 香菇收割后的剩余根部富有氨基酸等物質,是豬雞等的理想飼糧。
 目前在津巴布韋、哥倫比亞等國家,已有許多這類以咖啡渣種植香菇,飼養豬雞的農場。
 這是典型的藍色經濟,從舊有企業模式中發掘出新連結,把單一的種植咖啡生意,連結上香菇與養殖動物。如此不但環保,提高糧食供應,還創造出新工作機會,增加公司現金流和營收。
核心競爭力成障礙
 幾乎所有商業學院都把核心競爭力奉為企業成功之道,但剛特鮑利卻認為這正是推廣藍色經濟最大的障礙!
 核心業務的管理包括設定企業核心業務,然后將所有內部資源、技術和知識、現金流等整合投入該業務,以為企業保持長期競爭優勢,帶來最大的效益。
 這一來企業家把自己隔絕于核心業務之外的一切,只專注于企業系統與供應鏈系統,設法降低人力與原料成本,擴大企業規模,提高市場佔有率與利潤。
 這樣的思維模式導致他們無法從行業圈子以外的大自然學習,忽略了我們賴以生存的整個環境系統與生態系統,這些因素卻是藍色經濟創新的源頭活水!
 無論如何,剛特鮑利認為,由于科技的發展與可行性,全球新經濟模式將是趨向分散經營,在市場中勝出的會是有能力組合廣泛企業聯繫,結合在地經濟與社會狀態,追求多重利益的中小型企業。
 這些條件都符合藍色經濟的發展需求,因此藍色經濟的前景是樂觀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