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茶人出列

報導:許雅玲
圖:練國偉、本報資料中心

1 Oct 2013  

張碧華懂得喝茶通體舒暢(第1篇)

現代人工作忙碌,生活節奏緊湊,精神容易緊繃。 如果不懂得找個通道舒緩壓力,分分鐘精神崩潰。
配合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十分專題》貼心獻議:喝茶去!
向來,愛喝茶的華人,精懂喝茶養神、品茶修身、藏茶潤澤財富之理。
風高氣爽的10月,「茶人系列」特地邀請喝茶之人、教茶的茶師、做茶的茶商,一起分享「喝茶好」……
華人世界裡,還是有不解茶香,拒絕喝茶的華人,比如說資深中醫師張碧華。
 然而,受到愛茶兒子的感召,她才嘗試喝茶,並因此發現:泡茶喝茶,真的可以養神,還能解壓充電。
 今天,讓她不喝茶,已是不可能之事了,因為她已愛上喝茶的好了。
 把場景拉回7年前,要是有朋友說到:“走,喫茶去”,張碧華只有一種態度:拒絕。
 不僅如此,碰到愛喝茶的病人問:張醫師,我可以繼續喝茶嗎?
 她會干脆利落回答:不,你什么茶都別喝。
 是不是中醫醫典說喝茶不好啊?
 “其實,中醫醫典沒說喝茶不好,”她笑說:“只不過,我和已經過世的先生,每次喝完茶后就睡不好覺。本來能睡好的人,因為喝茶搞到失眠,第二天又情緒波動,這不就說明喝茶不好嘛。”
 她堅拒喝茶,直至7年前,兒子從中國學醫歸來,帶回來許多好茶和一手漂亮的茶藝。
 “不好意思,7年前,我沒接觸泡茶的人,不知道茶葉原來有等級,也不知何謂生茶或綠茶。茶有‘停濕’,把濕氣停住的作用,來我這裡的病人,都是身體比較虛弱,喝茶造成他們不舒服,我才會索性跟病人說:別喝茶。”
 兒子每天泡茶,每天跟母親講述:茶葉要怎么泡,茶湯要怎么喝,可是,母親會念叨兒子:喝茶有什么好,我比較樂意欣賞美麗的茶具。
喝好茶一覺好眠到天亮
 但久而久之,她終于受到兒子的感召,某天晚上,開始捧起茶杯喝茶,“奇怪吶。怎么喝下去,神清氣爽起來,但又能一覺好眠到天亮。”
 兒子笑著對她解釋:這是因為茶有等級,喝了等級好的貴茶,就不會失眠。
 那晚之后,張麗華心想:我一定要自己學茶藝。結果,輪到兒子念叨母親:您嘴巴真刁,只愛喝又貴又好的古樹茶。
 “過去,一些病人說,喝茶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但我對茶一無所知,只會說:不可以喝茶。這便沒法跟病人好好溝通。對茶有了認識后,便了解:這不是茶的問題,是人的問題。”
 曾經,她建議一位病人:你可以喝一點茶。病人說:我喝很多茶呀!
 “我繼續問病人:你怎么喝呀?他便說:從早到晚,我是一大壺一大壺的喝。我便對他說:難怪你全身會痛,你不能把茶當水喝,這是不對的。不管喫茶喫飯,不要用大腦吃,用身體吃。喝了3泡茶,舌頭膩了,表示喝夠了,便該停止。”
學習泡茶舒緩壓力
 7年前,拒絕喝茶,7年后,茶葉卻成為張碧華生活的重要部分。
 每天會診8小時,每週工作6天的她,一放工回家,吃完晚餐,便會端坐在茶桌前面,假如想喝茶,便開始燒水煮茶;假如不想喝茶,便玩賞美麗茶壺。
 “從燒開水、淋壺、熱壺,醒茶到喝茶,我發現,只要專注在這些過程裡面,白天承受的壓力都會減低,心情開始放鬆和平伏下來,精神亦逐漸清明起來。”她笑說。
 碰到病人投訴:工作壓力好大。張碧華會對他們說:左腦用得太厲害了,不如讓右腦代替左腦工作一段時間吧。病人一定追問:這該怎么做?她便會認真回答:你去學習泡茶吧。病人會失笑:我這么一個大忙人,怎會有空慢慢泡茶?
 可是,每天至少會診40位病人的張醫師都做到,病人不可能做不到。
 “其實,只要撥出一個小時泡茶,便能讓心情安定和沉澱下來,開啟自我心理上的治療;第二天,便有能量面對新的生活挑戰。”她說:“很多病人都很憂鬱,心結放不開。醫者父母心,我們真的苦死了。所以,醫師更要喝茶養神,減低壓力。”
用心泡茶取好能量
 愛上喝茶后,張碧華結交了一班茶師朋友。
 每一次,泡好茶后,茶師朋友會解說:這泡茶有這樣那樣美妙的香氣韻味。。。
 聽得她心神嚮往:我也要泡出這般水準的好茶!
 和多數喝茶的茶人一樣,張碧華總是自我感覺良好:親力親為泡的茶,好像喝起來,口感比別人泡的好喝--甘甜清香,回韻無窮。
 一回,聽到茶師朋友說:隨便泡茶和用心泡茶,口感大相逕庭。她的第一反應便是:這是泡茶人的“唯心”作用吧。
 后來,她便親自試驗一回:利用同樣的茶葉、茶具和燒水,先隨便泡一回,然后再安定心緒,用心泡一回。
 結果,前一泡茶苦澀到難以入口,后一泡茶甘香到難以形容。她終于認同:這不是唯心作用。天地宇宙間,茶葉和水有好能量,就看泡茶人,能不能好好把它提取出來。
隨意喝茶才是妙趣
 今年8月的某天,經歷冗長緊張的看診工作后,張碧華拖著疲憊身軀回家,坐在茶桌前自我省思:今天我怎么這么昏沉?怎么完全沒有成就感?不管了,今晚我一定要泡千年古樹茶喝。
 時針指著晚上11時正,越喝茶越放鬆的她,睡意全無,卻有很強烈的興致想要作畫。
 “當時作畫的靈感一來,幾乎是一筆揮成地畫出雙牡丹這幅畫。每次看回這幅畫,總覺得,畫中牡丹在和諧對話。我想,這正是我作畫當下的內在狀態吧—和諧。”
 兒子看到這幅渾然天成的雙牡丹畫作,也禁不住讚歎:好畫。
 “靈感是很奧妙的東西。現在,即使沒有再經歷像上回那樣的靈感,畫不出更好的牡丹圖,但是,我不會為了強求靈感,拼命喝茶。隨意才是妙趣。”她說。
 她的一位茶品收藏家朋友,因為很喜歡她的畫作,便跟她說:你送我一幅畫,我就送你一個好茶壺。
 張碧華得意地說:“雖然,我們七老八老了,但是,用畫作交換茶壺,就好像回到交換玩具的童趣時代,挺有意思呢。我作弄朋友要交換他那200年紅泥製成的茶壺,但他說:你的畫沒有這么高價。”


許玉蓮泡茶學會待人處事(第2篇)

喝茶的茶人,喝茶養神;教茶的茶人,品茶來修身。 大馬資深茶師許玉蓮坦言,茶,教曉她的不只兩三事;但她最感念,茶,讓她學習到:人要尊敬物,處理好人和物的關係。
與此同時,茶教曉她:茶道藝術的美感,必須通過技術的成熟,才能臻至人茶和諧!
于1992年,許玉蓮加入怡保紫藤,當時,她只是想找一份安穩工作,並非因為太愛茶,非加入這行不可。
 “大馬現代茶文化,就是從1987年,逾百家茶藝館的設立而開啟。那時起,喝茶不再用大壺茶,都是在環境優美的茶館,用小壺來品。”她說。“加入紫藤那年, 現代茶文化才邁入第5年。一上班,接受資深人員的培訓后,我便展開教人泡茶、欣賞茶的工作。”
 工作一段時日后,她還是沒考慮過“要不要把茶師當事業”,只是,很努力進修,希望把每一個工作任務做好。正是從這樣一種邊學邊教的工作過程中,讓她發覺:茶,原來有這么多面貌和樂趣。
 當然,茶,教曉許玉蓮的,當然不只兩三事。
 她說:“現代泡茶法有21道程序,有超過20種用具。作為一名專職泡茶人,除了必須知道所有茶具的名稱和用法,還要天天練習將他它們放在安身立命的位置上。那么,泡茶人便能用心做好泡茶步驟,以便把茶葉的性格給沖泡出來。”
與茶具建立良好關係
 練習過程中,她領悟了一個有意義的面貌:泡茶人不能把用具當成用具或奴隸,隨便放就好。反之,泡茶人要學會和所有用具,包括茶具和茶葉,建立良好的朋友關係,並且,要懂得尊敬用具,包括準確放好用具,不讓其發出一個多余的聲響。
 許玉蓮笑說:“現在,茶已融入我的生活。不過,茶對我的影響並不明顯,並且很慢。至今,我還是努力學習泡茶人要如何和物、水、茶葉和情景,好好相處。”
 她將本身對茶的各種感悟,寫成“喝茶慢”。“喝茶慢,不是指泡茶人的動作要慢三拍,而是說,泡茶人準確的將用具放在對的位置,不發出一個多余的聲音或動作。
 她強調,“茶道藝術的美感,必須通過技術的成熟,才能臻至人茶和諧。總而言之,你要感性地享用一杯茶,你必須理性地了解茶具、茶葉的個性,才能進入茶藝的最佳境界。”
深切體會專注奧妙
 二十多年來,每天練習茶藝,讓個性比較急躁和直接的許玉蓮,深切體會“專注”的重要。
 “專注並非形而上名詞,它是很實在的。在茶桌前面,泡茶人的全神貫注,要從具體細微的動作做起--眼睛跟著手的動作,眼睛和手的動作,還要跟著心念走。簡單來說,泡茶人做任何一個泡茶動作,他和她的眼神,都不會飄忽移動。”
 對于這名茶師來說,全神貫注做好茶道的所有程序,便能讓茶藝專業達到美觀優雅境地;並且不辜負茶桌上的任何一種資源。具體來說,將燒好的水專注地倒進小壺,便不會弄至水流滿地,浪費好水。
 非常好奇:茶師離開了茶桌,是否還能這般專注?
 “呵呵,把茶桌上的專注,貫徹在衣食住行上,這確實是很大挑戰。只能說,這是一輩子的功課,我還在進步當中。”
 也許,茶師可以全神貫注泡茶,可是,很多時候,茶師仍可能被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打敗,比如說,心情低落時,茶師可能會恍神,一邊泡茶一邊煩惱。
茶道禪重和諧
 而在茶道裡頭,最注重的便是“和諧”。
 一些似懂非懂的人會說:茶道禪重和諧,因此,茶泡濃一點或淡一點,都沒關係,最重要和諧。
 許玉蓮說:“我們不能把一些哲理加上去,就認為這是茶道禪。這個茶類必須浸泡5分鐘,才能把茶葉的個性發揮出來,可是,喝茶人沒耐性等,茶師為了所謂的和諧,便只浸泡30秒。”
 結果,把茶葉的個性泡壞了。這不免讓她思考:這種自欺欺人的和諧,有意義嗎?
 “茶葉長在樹上是第一生命,茶農用一定的方法保存成茶葉,給它定型:果味、花味等等。泡茶人便該把茶葉的風味給發揮出來,不然,只是浪費大自然滋養的茶葉,辜負茶農的功夫,也對不起茶師自己的手藝。茶道禪,必須從茶道上延伸出去,而不是強加空洞哲理。”她強調。
期望記錄喝老茶經驗
 許玉蓮自豪地表示,大馬人擁有很珍貴的喝老茶經驗。
 “即使現代茶文化還未展開,華人先輩都有從茶行買茶,沖泡大壺茶的習慣。這點上,我要特別強調,我們擁有喝三種老茶:六堡茶、熟火烏龍茶和普洱茶的珍貴經驗。”她說。
 基于地緣和歷史政治因素,大馬具有喝各種老茶的優勢,“我們不在敏感的兩岸三地,所以,台灣人很遲才喝到的中國茶類,我們老早就喝到。還有,殖民經驗也讓我們擁有喝紅茶的經驗。”
 六堡茶、熟火烏龍茶和普洱茶這三種老茶,不管是沖泡、品用、欣賞或表達,我們擁有的都是第一手獨到資料。
 “實際上,大馬茶人應該珍惜3種老茶的經驗。最好的做法是,把它記錄下來。說起來,大馬茶史,只是靠個別茶人的片段記載,有一些是媒體雜誌幫忙記錄。我很期望,通過大馬茶人的努力,把這些片段補足。”
不懼危險茶山朝聖
 今天,許玉蓮的生活,亦離不開茶。
 現在,沒有茶的地方,都吸引不到眼前這位茶人,想去遊歷的興趣。
 只有茶山,會讓她樂意掏錢掏時間
 “假如今年我訂下一個目的:要到某某茶山去看,那么,我一定會鞭笞自己完成這個目的。哈哈,我不是那么勇敢的人,但是,只要是上茶山看茶,我會變得很勇敢。尤其過去幾年,中國茶山交通不發達,可是,就算知道交通辛苦,旅程可能遭遇危險,但我還是想去!”
 2005年,許玉蓮和朋友搭乘飛機到中國的某個城市,之后又轉小貨車顛簸上茶山。不巧碰到傾盆大雨,山路隨時會崩塌,為她帶來畢生難忘的經驗。但是,這經驗絲毫不折損她繼續朝拜更多茶山的心願。
 茶山到底有什么魔力,可以讓許玉蓮變得這么勇敢?
 “每一次去茶山,我的心情都會澎湃激動,會告訴自己:真是不枉走這一回!理性來說,我很高興學到更多的製茶知識;感性來講呢,我會覺得幸福,喝了這么多年的茶葉,就是在這個土地生長出來!”


魏榮南打造鐵觀音享譽世界(第3篇)

新加坡南苑茶莊執行董事魏榮南坦言,喝茶的人,會因個人喜好,獨愛一個領域的茶韻;教茶的茶師,導引有緣人喝茶,必須公正賞析眾茶類。 至于像他這般的做茶茶商,則不可能每一種茶都懂得製作。
然而,因為祖輩靠鐵觀音發跡,他對鐵觀音的製作,超乎一般茶商的執著!
甚至,他決心在最適宜鐵觀音生長的中國福建安溪松林頭,設置生態茶園和茶廠,將鐵觀音打造成世界品牌!
在中國,最早靠茶潤澤財富的,便是買賣鐵觀音的茶商。
 魏榮南在中國福建安溪的家族,便是經營鐵觀音的茶葉世家。
 “1906年,曾祖父便前來新馬賣茶。祖父繼承家業后,還是經常往返新馬買賣茶葉。直至中華民國成立后,茶園被共產黨拿走,祖父才攜帶家人在新加坡落戶。”
 從懂得喝東西那時起,魏榮南便接觸各種茶類,並且在很懂茶的祖父訓練下,學習評比茶葉優劣點,包括評比一個茶類的特點,到底值得多少價錢。
 “早期,祖輩只是批發茶葉給茶店;從1960年代開始,才開始包裝茶葉。到了我這一代,便決心更上一層樓,設置生態茶廠,生產全球最清潔的鐵觀音,將鐵觀音打造成世界品牌。”
 為什么非是鐵觀音不可?
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我的老祖宗找到的茶是鐵觀音,所以,10代以來,我們都是經營鐵觀音這個茶類。雖然,我們買賣的茶葉茶類很多,但是,我們對鐵觀音的研究和製作,非常專精,屬于一種執著。”
 每個茶類都會面對同樣問題:不管是任何茶類,樹大招風被攻擊,造成形象負面,包括鐵觀音。然而,這並不打擊魏榮南的決心,他始終覺得,“我今年50歲了,錢賺了不少,若沒對茶葉做出一定貢獻的話,我便是失敗的茶商。因為鐵觀音這茶太好了,我一定要為它做出貢獻。”
 2010年,他在安溪松林頭設置茶園和茶廠,茶園拒絕化肥,運用生態理論來種植;茶葉用纜車運送到茶廠,全程都不著地。他要用全新管理方式,將鐵觀音打造成世界最清潔的品牌。
 他說:“迄今,我們投入茶廠的金錢很多,應該很難回本。不過,將鐵觀音打造成世界品牌,這種滿足感是賺多少錢都比不上的。”
 實際上,年輕時的魏榮南,對于祖父把賺到的錢,都運回安溪鄉下,幫忙建立水利發電、建設學校和基本設施的做法“不能理解”。
 直至接手家族事業,到安溪鄉下建設生態茶園后,他終于明白祖父心意:“原來,我們都希望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讓他們的勞動獲得更好回報!”
 如今,26歲的兒子,跟著父親在安溪趴趴走,也深受感動:我要做好家族茶事業。做父親的,便對兒子說:你不要重複我的成就,你一定要創新成就。”
標準流程化產好茶
 對于魏榮南來說,打造世界鐵觀音的理想,讓茶廠推行工業化標準流程(SOP),至關重要。
 用工業化標準流程製茶,不會讓茶葉喪失特色嗎?
 “你會這樣說,是因為對茶葉不了解,”他笑說,“茶農製作了一個特色,更需要把這個特色標準化,不然,這只會變成茶農一次意外做出的特色,到了下一季製茶,他便做不出那個特色,我們便喝不到那個特色。”
 “工業化標準流程,傳統茶農不懂,收購茶商又不投入推行,那好吧,我來做。”他說:“茶農沒做到標準流程化,說明茶農還沒做到最專精地步。製茶其實很科學,只要懂得工藝,想製什么好茶都行。”
 在茶農製茶時好時壞的年代,100公斤茶葉當中,可能只有10公斤是特色好茶;因此,只有少數人可用“錢”去買好茶。現在,把茶農特色經驗累積起來:酸的怎么炒,正味怎么炒,把特色變成標準的工藝流程,便有可能做出100公斤好茶。
 “好茶量產多了,自然拉低價格,讓人人都消費得起,這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名茶。”他笑說。
只做你具有的優勢
 “年輕人,一定要變化創新,並且在錯誤中學習。所以,我會希望孩子犯錯,從錯誤中學習。”其實,這便是魏榮南走過來的成長之路。
 在大學修讀市場學科時,他覺得某個理論非常好,便有雄心壯志將其實踐在家族茶葉事業上。
 “我跟祖父說:紅茶市場很大,現代人的消費習慣要茶包袋。我覺得紅茶茶包袋很有發展潛能……”他說:“祖父是嚴格的傳統茶商,不過,他很開明,也喜歡創新。他竟然撥錢給我去實踐我的理論。”
 只不過,當年的年輕小伙子,因為對茶、對茶事業循環,了解並不深,因此,面對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即使花大錢打廣告,茶包袋還是滯銷。
 “大學學的市場理論都沒錯,錯只錯在我對產品了解不深。我的競爭敵手是世界聞名的紅茶公司,他們專業于企業環節,但我懂的只是皮毛,所以才推不動紅茶茶包袋。從那次失敗,我學習到:你只可以做你的優勢!”
 今天,他雲淡風輕表示,不要把錯誤當作是毀滅性的失敗。正是那些年的失敗經驗,成就了現在的魏榮南。
評茶必須入鄉隨俗
 魏榮南講茶藝,曾講過一個題目:如何分辨好茶?
 他便引用道德經:“眾之所好為優,眾之所惡為劣”,來說明分辨好茶的基準。簡單來說,在一個地方,有10個人喝茶,6個人說好的一泡,便是好茶。
 “不過,評茶一定要入鄉隨俗。因為地緣習慣,福建安溪人對茶葉的觀念是,酸味才是正味。所以,在安溪評茶,你便要跟安溪人用同角度去鑑賞。另外,因為詢問對象不同,好茶概念亦不同。對于茶商而言,買得最便宜,賣得最貴的,便是好茶。賣不動的茶,絕對不是好茶。”
 來到大馬,華人先輩都喜歡喝低價的茶,這類用重火炒的茶,火香很夠。這種喝茶習慣延續下來,便造成很多大馬華人,把火香誤解為茶香。
 喝茶人有句話:春水秋香。茶樹在冬天要抗寒,會累積澱粉過冬,所以,春茶比秋茶夠糖分,所以春茶有水的甜美。至于秋茶,大部分茶農都做得好,因為氣候干燥,適合做茶,易有茶香。“
 “有機會,你可以試試南苑茶莊輕火炒成的春茶。我的春茶做得比秋茶好,因為工廠有調控濕度和溫度。”他笑說。


林平祥大壺到小壺此生只為茶(完結篇)

大馬不少資深茶人,包括林平祥老師,均經歷了在家喝大壺茶,到茶藝館喝小壺茶,再回歸到家裡喝小壺茶的變化。 對于愛茶的茶人而言,變化的只是形式,不變的仍是──喝茶養神、品茶修身、藏茶潤澤財富
林平祥追憶:小時候,家裡都是泡大壺茶來喝。雖然,不一定天天泡,但常常有得喝茶。特別是初一十五,父母肯定會泡茶來拜祭神明。
 長大后,考入新山師訓學院華文組,林平祥又展開另一段喝大壺茶的經驗:“師訓時期,參加完課外活動后,學長會煮好一大煲茶,讓大家解渴。呵呵,當時,我和同學只是二十來歲,正是惟恐天下不亂的年紀,便說:學長泡的大壺茶難喝。”
 學長泡的茶不好喝,學弟還能怎樣?學弟不就得自己去找好喝的茶葉來泡唄。雖然,學院附近的雜貨店、中藥店都有售賣茶葉,但是,為了爭口氣,還是會從新山越堤到新加坡兀蘭買更好的茶葉。
泡茶帶進課室
 很快地,無憂無慮的學院時光結束,林平祥被委派到中學教華文。1970年代的中學,幾乎都由絕無僅有的一名華文老師,包辦所有年級的華文科目。
 天天從一個班級到另一個班級教授語文課,大多數時間都是老師滔滔不絕地講課。所以,他習慣泡了茶帶進課室,講完一節課,就喝茶潤喉解渴。
 “我喜歡茶,這么巧,茶又可以潤喉,于是,天天泡茶。這樣一喝6年,我當了杏壇逃兵,辭別教育界,返回家鄉關丹做點小生意,推銷保險。”他說。
 那時候的關丹,沒有茶莊,想喝茶的人,只能到百貨公司購買茶葉。只不過,像黃罐的老叢水仙(AT1102)這類還不錯的第二級茶葉,賣的量還是很 少,通常林平祥買了一罐后,就要等至半年,甚至更久,才能買到新一罐。至于特級茶葉嘛,因為價錢關係,只能摸摸看,讚歎下,不敢隨意購買。
茶藝館叫好不叫座
 1970年代末,林平祥離開家鄉到吉隆坡發展。這時的他,更有機會到茨廠街舊街區茶莊去逛,摸摸更多特級的茶葉,並且在那裡用60塊錢購買了生平第一罐的特級茶葉。當時可樂才賣15分而已。
 “1980年代,好茶還是不多,就算是買賣成品茶規模大的廣匯豐茶莊,也只進口一箱共20罐的特級茶葉來賣。就算憑藉我和茶莊老闆的良好關係,茶館也只分到3罐特級好茶。想當年,茶葉生產都是公家的,分級很準。”
 1988年8月8號,愛茶的林平祥和30位友人一起搞了一間茶藝館《茶緣》,主要賣小壺茶為主,還賣一些小點。《茶緣》廣受喝茶同道的喜愛,可惜叫好不叫座,最終因為經營不善,被逼結業。
 縱然結束茶館營業,但林平祥並沒因此離開茶。他用英文打趣說:“Still crazy after all these years。”
 此生只為茶──想必,這便是茶人境界。
大馬華人喝茶經驗沒斷層
 關閉《茶緣》,林平祥便教補習,以及擔當茶館的顧問,日子一樣自在開心。
 “可是,當時心裡還是覺得:生活過得不大好,因為一想到自己和茶友搞了間茶藝館,卻搞丟了,難免覺得遺憾。”他說。
 到了后期,林平祥退居幕后,擔當茶館的顧問,“在喝小壺茶的時代,雖然沒有自己的道場(茶坊),但這樣更寫意,因為處處都是道場,去到哪裡人家也歡迎我,別的國家的茶館也會邀請我去講茶。這種生活方式還不錯。”
 幾百年來,就算只有片斷茶史記載,但大馬華人喝茶的經驗,始終沒有發生斷層:從喝大壺茶暖胃養神,到品小壺茶修煉品性,再回歸到家裡喝小壺茶;喝茶的人,始終有增無減。
 他笑著強調,“喝老六堡茶,這可是大馬人的看家本領呢!”
設小茶局品嚐好茶
 1970年代,喝茶的,主要都是年紀大的老人。1980年代,大馬第一間茶藝館《紫藤》出現后,更多新興茶館也在全國各地冒出來,當其時,林平祥心裡高興得很:終于看到很多年輕人喝茶了!
 “今天,一些愛喝茶的朋友,都會認真在家裡設置一個喝茶的小角落,和三五知己一起品茗。”他說:“我要鼓勵喝茶的朋友,不妨在家裡設置一個小茶局,並且設計到讓自己覺得:喝茶真方便。一轉身便拿到燒水的器皿,一沖泡便有得喝,便能吸引更多人喝茶。“
 上班族工作回家,假如要喝茶,還要大事張羅去搬桌子、茶具、茶葉,那么,他們就不想去動手,隨便撒點茶葉,泡滿水喝便好。這種喝法,便失去領略泡好茶的機會。
茶雖好不能代替水
 喝下去的茶,如果讓人情緒放鬆,感覺舒服至很想睡覺的話,那便是“好茶”。
 可是,好茶都很貴,難道普羅大眾就只能喝難喝到睡不著覺的茶?
 “呵呵,好茶難免比較貴。可是,喝茶不在于茶葉有多貴,在整個泡茶過程中,只要你一專注,心情便會馬上放鬆,人也開始感覺舒服。但是,你還沒喝茶呢。”
 “遇上昂貴的茶餅,可以善緣慶均,即是找幾位茶友一起分擔費用,讓大家都能喝到好茶。貴的好茶,偶爾為之,也很高興。”他說。
 他說:“好茶不能多喝,也不能以茶代水。畢竟,一般人都說,水是水,茶是茶。”
 從師訓學院畢業后,因為太痴迷喝茶,加上當時容易找到便宜老茶,林平祥是以茶代水,幾十年沒喝過水,幸好從沒出過任何健康狀況。
 到了耳順之齡,他才嘗試喝水,“做任何事,包括喝茶,都不要太過,所以,喝點水吧。喝水后,身體好像被洗刷一番,非常舒服,現在,反而有一點喜歡喝水了。”
隨緣藏茶勿太重投資
 和茶打了40年的交道,林平祥最難忘還是搞茶館的年代。
 “1980年代,《茶緣》開業后,我們一班茶友開始接觸老普洱。”他說“后來,我在吉隆坡The Mall廣場找到一間又賣咖啡粉又賣茶葉的店鋪,裡頭有一餅標價800令吉的老普洱。”
 愛茶的他一看到這餅老茶,便愛不釋手,可是,要他用一個月的工資來買一餅茶,他還是覺得“不可思議”.可惜,老普洱不能掰塊來賣,他只好眼看手不動。
 “回去茶館后,我便跟茶友分享看到的這餅好茶。有一位茶客開口請我幫他買下這餅好茶。幾天后,老普洱一交到他的手上,他馬上掰成兩半,一半交給我,要讓我請朋友喝。”他說。
 林平祥先是一愣,后來接下茶葉,沖泡給朋友喝。“那位茶客的大方,讓我們一班茶友留下分享好茶的好記憶。”
 當年的800令吉老普洱,來到今天已是天價了。“藏茶可以潤澤財富,這是好事。不過,藏茶不要太著重投資,假如心不在喝茶,那就本末倒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