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情迷動漫

12 Nov 2013 
報導:涂素燕

像空氣無所不在 擋不住的漫畫熱情(第1篇)



許多孩子可能不看書,卻愛看漫畫。 也有許多孩子不看漫畫,愛看動畫。
許多家長對動漫不以為然,然而,動漫流行擋也擋不住,不管對兒童、青少年,還是成年人。
新時代的動漫,跟上一代的人認知中的“給小孩子看的”已經不同,與其反對打壓,不如跟孩子一起探索這個世界……
這也許是很多家長的無奈,叫孩子溫習功課或看兒童文學,他就變成“一條蟲”,可是看漫畫、動畫,打電玩的時候,馬上變成“一條龍”。
 一直以來,我國有很多孩童,甚至成人都是動漫迷,也有不少角色扮演(cosplay)玩家。
 可是動漫、角色扮演在我國一直被視為次文化,沒有真正受到關注。
 前陣子我國一位喜歡動漫和角色扮演的女孩,被一位同樣喜歡動漫和角色扮演的男網友殺害,雖是一起個別事件,卻觸動社會神經,激起大眾對動漫界和角色扮演界的好奇和關注。
 漫畫是以文字和圖像呈現的一種創作,自古難登藝術殿堂,也不受文學界承認。
 這也許是為什么,一直以來,這種媒介不能堂而皇之為教育界、學術界,家長所接受。
 很多家長會鼓勵孩子讀兒童文學、古典文學,可是應該很少家長會把漫畫丟給孩子,說:“得空多看幾本漫畫。”
輕易俘虜男女老少
 然而,不管家長喜不喜歡,贊成或反對,很多孩童,甚至青少年跟成年人,就是喜歡看漫畫或動漫,多于看文學作品、教科書,甚至小說讀物。
 幾乎沒有一種藝術、沒有一種文學,甚至一種媒體,可以像漫畫一樣,輕易俘虜男女老少,影響各階層人士。
 另一方面,也沒有一種媒體像漫畫、動漫這么受爭議,長期陷在風風雨雨中。
 世界上永遠有一群熱愛漫畫、動漫的人,也永遠有一群對漫畫、動漫抱有偏見的人。
 吊詭的是,對動漫抱有偏見、討厭動漫的人,通常是不太看動漫、不理解動漫,或者看不懂動漫的人。看越多動漫,越懂動漫的人,反而會迷上動漫的世界。
動漫不只給小孩看
 到今天還有許多人認為動漫是“給小孩看的”,但是,可知在日本,看動漫的人從兒童到六七十歲老人都有。
 他們可能是學生、上班族、主婦、退休人士、作家、政治人物等。
 林余晁小學四年紀,接觸第一套日本少年漫畫《聖鬥士星矢》,從此栽進漫畫世界。
 漫畫陪伴她度過無數日子,就算踏入社會,她依然喜歡捧著漫畫。
 說起漫畫,從美國漫畫到日本漫畫,從漫畫類別、題材內容到畫功,她都如數家珍。
 她說,漫畫跟書、電影、電視劇一樣,是一種說故事的媒介,創作的載體。
 有人喜歡看書、有人愛看電影,有人只看電視劇,有人喜歡看漫畫,只是這樣而已。
 你跟不看漫畫的人講到漫畫,他們的印象往往是“打打殺殺”、“情情愛愛”、“不正經”。
 漫畫跟電影、小說一樣,有“情情愛愛”、“打打殺殺”,但這只是部分漫畫,而且這些漫畫只佔所有漫畫中的小部分。
 當今漫畫界由日本和歐美“二分天下”,東西方漫畫各有千秋,在全世界各有擁躉。
主角大多數是好人
 很多人可能是從大銀幕、電視上認識超人、蝙蝠俠、蜘蛛俠,他們其實本來是美國漫畫的英雄人物。
 她說,美國漫畫開始時故事比較簡單,主角大多數是好人,不斷打敗壞人。
 “二戰期間,人們極需希望,希望好人可以打敗壞人,帶領人們走出戰爭的痛苦,所以那時候就出現超人、蝙蝠俠、美國隊長等漫畫英雄。”
 這些老英雄深受歡迎,歷久不衰,數十年以來,美國漫畫繼續以這些人物為主角,延伸出各種新故事。
 她本身到今天依然在看超人、蝙蝠俠,她表示,這些故事隨著時代變遷,不斷有新的進展。
 故事從早年的正邪對抗,延伸到探討英雄的超級力量可能帶來的極權主義、生死哲學、情感掙扎等。
看漫畫也能長知識
 日本漫畫針對幼童、少年、少女、青少年、女性、成人推出五花八門漫畫,類別分得非常細,甚至比電影、電視劇類別還多。
 日本人出名認真嚴謹,就連日本漫畫也是這樣,即使看來打打殺殺的格鬥漫畫,當中其實包含人性陰暗面、生存鬥爭、強權政治等命題,表現的深度,可能超越一般通俗小說、電影、電視劇。
 比如著名的“長命漫畫”《海賊王》,林余晁說:“我們都知道,海賊搶劫他人財物不對,以暴制暴不對,可是為何主角會成為海賊王?因為他要推翻一個不合理,已經腐化的制度。”
 當然有些人看《海賊王》只是喜歡里面的格鬥場面,但也有許多人是對其影射強權統治,探討國家和人民關系、民族之間矛盾等主題思想產生共鳴。
 否則一部格鬥漫畫,不可能男女老少“通吃”,紅了十多年。
題材廣泛包羅萬象
 日本漫畫題材還包括政治、經濟、職場、料理、推理、恐怖等,有許多是趨勢型、知識型寫實漫畫。
 所以吸引很多成年讀者,連許多“正經”的上班族、專業人士,都人手一本漫畫。
 她舉例,看《將太的壽司》時,可以學到許多關于壽司的知識,“雖然當中難免有夸大成分,我們自己也知道沒有這么厲害,但從中還是可以學到許多東西和冷知識,非常有趣。”
 “其他類型漫畫好像《島耕作》講的是上班族奮鬥史,讀者群是上班族。”
 這本商管類漫畫,講的是故事主人翁島耕作,如何一路奮鬥成為“一社之長”。
 許多企業上班族、公司主管和企業家,都會“研讀”這個漫畫系列。
 台灣政治大學近年甚至開了一堂“從漫畫看日本”通識課,通過看漫畫了解日本文化,學生可以名正言順看漫畫,研究漫畫作者背景和漫畫故事內容。
日本漫畫“打不死”
 全世界喜歡動漫的人,也許都曾因動漫是不被認同的“通俗文化”、“次文化”而太委屈。
 說來矛盾,日本擁有最發達的動漫產業和龐大動漫愛好者,但在日本,也有一群全世界最痛恨動慢的人。
 動漫已成為日本最有代表性的流行文化。動漫產業及其衍生品,給該國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日本政界有名的漫畫迷麻生太郎擔任首相期間,曾經帶著漫畫見外國政要,積極推動“漫畫外交”。
 世界各地都有研究日本動漫的人,其中德國的Jaqueline Berndt教授可說是日本漫畫研究的學術帶頭人。
 她深受日本漫畫吸引,1990年代時千里迢迢從德國遠赴日本進行美學、藝術社會論和漫畫方面的研究。
 儘管如此,這不意味著所有日本人都喜歡動漫,在日本有一群非常敵視動漫的家長和教師。
打擊動漫風潮不斷
 我國家長就算反對孩子看動漫,可能只是不給孩子零用錢買動漫,沒收孩子的動漫,或者在孩子面前大罵“動漫教壞人”、“看動漫浪費時間”。
 但日本這群反動漫的家長和教師,曾經發動浩大“動漫驅逐運動”,幾乎摧毀日本動漫產業。
 1950年代中期,漫畫深受日本孩童歡迎,家長、教師,還有一些文化人認為漫畫降低孩子的閱讀能力,展開打擊漫畫行動,不只焚燒漫畫,還聲討漫畫家。
 1980年代末期,日本一位動漫迷宮崎勤,先后殺害4位年齡介于4歲到7歲的小女孩,媒體和群眾認為宮崎勤是受動漫影響才有這種行為,大舉討伐動漫,讓日本動漫產業一度陷入冰河時期。
 日本打擊動漫的行動,通常都是一個風潮,每次風波平息,動漫產業就春風吹又生。
 正如日本“漫畫之父”手塚治蟲所說:“漫畫是不死之身”,就如他說的:“我們正活在漫畫的空氣時代”,漫畫、動漫至今還是像空氣般,無所不在,對很多人來說不可或缺。


善用動漫電玩媒介 闖出一片天(第2篇)

無可否認,許多孩子因為沉迷動漫而荒廢課業。 但也有人,因為動漫的啟蒙和推動力,而走出與別不同的人生路。
本地輕小說作家無憂,是一個喜歡看漫畫的女生,因為漫畫開始“同人創作”,走上輕小說創作這條路……
馬來西亞人未必熟悉朱學恆這個名字,但應該知道《魔戒三部曲》這部世界名著。
 朱學恆正是翻譯《魔戒》而一炮而紅的台灣文壇寵兒,他是典型的漫畫孩童,以瘋電玩聞名。
 他的英文幾乎都是打電玩學來的,所以,他翻譯《魔戒》之后,他靠興趣飛黃騰達的“傳奇故事”,在台灣一直為人傳頌。
 每次只要有人講動漫、電玩的課題,都會搬出他這個“正面教材”,很多台灣小孩看動漫、打電玩被家長斥責的時候,可能也會把朱學恆搬出來。
 無可否認,朱學恆只有一個,看動漫、打電玩出頭的,只佔動漫、電玩迷的一小部分。
 可是,這多少證明只要善用動漫、電玩媒介,它可以是一種很好的推動力。
赶上動漫列車出小說
 我國也許沒有朱學恆,可是近年我國也有不少年輕人,因為動漫的推動力,積極投入跟動漫有關事宜。
 其中,無憂,就是一個喜歡看漫畫的女生,因為漫畫走上小說創作這條路。
 今年年頭,她的第一本輕小說《燚之魔物語01:契約的碎片》,正式在台灣和本地上架,兌現她在大學畢業前有一部商業作品的心願。
 目前為止,《燚之魔物語》已經出版到第五集。
 她中學時期開始接觸漫畫,“開始是朋友看著《火影忍者》,把漫畫借給我。”
 從此她迷上漫畫,不管少年還是少女漫畫,她都很喜歡。“不過看得比較多的還是熱血的少年漫畫和推理題材漫畫,好比《偵探學院Q》、《天生妙手》。”
 高中四、高中五時,她開始“同人創作”。
 “同人”一詞源自日語,原指同好。
 日語的“同人誌”,本來則指非商業性質,同好之間交流收藏的創作作品,當中包括小說、散文、詩、動漫畫到電玩。
 日本有一群熱愛漫畫的人,因為喜歡某些漫畫角色,會用那些現有角色創作新的故事,出版“同人誌”。
 所以開始有了“原創同人誌”和“二次創作或再創作同人誌”的區別。
 不過,在動漫界,“同人誌”普遍指二次創作作品。
“同人創作”展露才能
 日本“同人創作”已經成為一些漫畫家出道的踏腳石,有些動漫愛好者,因為在“同人創作”展露才能,受到出版商垂青而出道。
 “同人創作”文化,后來也流傳到台灣、我國等地區。
 無憂開始“同人創作”完全是為了喜好和興趣,“那時候年紀還小,開始是在網絡連載,沒想過要出書,更沒想到出道什么的。”
 她笑說,那好遙遠啊!
 一直到上大學,有了資金,她才出“同人本”,供自己和同好收藏。
 因為“同人創作”,她也開始嘗試原創題材,參加學校的創作比賽。
 “其實在輕小說《燚之魔物語》出版前,還嘗試寫了好幾篇故事,有些是親友的生日賀文,不一定會在網絡上連載,僅私下幾位友人互相傳閱,這樣陸陸續續寫了也有好幾十萬字的作品。”
看漫畫和小說自我提升
 輕小說,顧名思義是一種供輕鬆閱讀的小說。
 無憂解釋:“輕小說在風格上受到動畫漫畫影響,這一點從封面內頁人設等都能看得出來。”
 她表示,輕小說大概在2009年時在台灣崛起,但本地還不太普及,她在朋友介紹下接觸輕小說,並開始著手創作原創輕小說《燚之魔物語》(原名契約)。
 她除了看動漫,也看小說。兩者對她的創作之路都有很大幫助。
 “動畫漫畫能提供我畫面感,小說則能提高自己的語句流暢度,並且增強詞彙運用。”
 她喜歡稱自己作品中的角色為兒子,她說,無論“同人創作”或原創,都是自己一字一句慢慢敲下來。
 “就好像自己十月懷胎總算把孩子生出來,賦予他們靈魂,陪著他們經歷不同的喜怒哀樂,看著這些角色在一字一句間慢慢成長。”
 看著自己創作的故事慢慢成形,直到寫上完結兩個字,她覺得非常有成就感。
 她寫小說的初衷只是因為喜歡寫,后來朋友建議她投稿到台灣的出版社,就這樣被錄取簽約。
 “接到通知時,非常驚喜也深感幸運。”這不只圓了她自己的作家夢,也是出版社對她的一種肯定。
 她鼓勵喜歡創作的朋友:“請不要因為被退稿,就對創作失去熱忱心灰意冷,失去創作的初衷,個人覺得那就本末倒置,變成為了出版而創作。”
 她認為,有些自費的作品,也非常有水準,不遜色于商業作品。
創作靈感源自夢境
 《燚之魔物語》系列的創作靈感源自于夢境。
 這是關于兩位主角——無憂和燚嵐,在名為利安斯尼亞大陸上的冒險故事。
 她笑說:“筆名之所以和主角名字相同,是個美麗的意外。”
 無憂和燚嵐之間有著主僕契約,這一道契約使得這兩位年紀相仿的主角之間有著隔閡。
 身為主人的無憂每一個月都得對燚嵐下一道命令,而后者無法拒絕,也因為這一道契約的存在,兩人無法像普通友人一般自然相處。
 無憂的性格較為淡然閒適外加隱性腹黑(備注1),燚嵐則是脾氣暴躁,還有些桀驁不馴,這使得他一直無法接受契約的束縛。
 小說以解開契約為開端,兩人為了收集契約碎片,及將契約拼湊起來,開始在大陸上遊歷。
 路途中,二人結識許多人物,如看似高傲,其實非常講義氣甚至有些迷糊的精靈王子;性格截然相反的雙胞胎兄弟;大陸上有名的傭兵組織“極限聯盟”的內部成員等。
 兩位主角在收集契約的同時,慢慢知曉為何身上會有這一道契約的存在。
 兩人從旅途中各種事件與衝突,收獲友情,經歷不同心里轉折慢慢成長,為了不同的目標變得更強大。
同人創作與原創分別
 對無憂來說,不管“同人創作”還是原創,完成或者未完成的作品,都是她創作的基石。
 她說:“文筆還有劇情架構的磨練是經年累月的,需要多吸收多嘗試。現在看回七八年前的作品,會覺得‘哭笑不得’,架構上大有缺陷,但要是沒那些作品,大概也沒有現在較為完善的作品。”
 同人創作與原創兩者不同的樂趣在于設定。
 “同人創作的背景設定、人物性格設定,都是既有的。”
 她寫同人創作時,一般會忠于原著的設定,進一步創作故事,滿足自己對于原作的想像。
 “我希望自己筆下寫出來的角色不會太脫離原有角色(Out of Character),這非常考驗同人創作者對于該作品的掌握透徹度。”
 當然,原創作品從角色名字、性格、一直到背景架構等,作者得自己一步一步構思。
 她說,“同人創作”由于版權問題,大都自費出書。許多人自掏腰包支付印刷費、封面繪製費用,最后卻可能不能“回本”。
 “當中要面對的困難不少,單是排版、封面、印量調查、印刷,就耗掉不少時間。”
 但她認為,創作出來的作品要是能滿足自己,能和同好一起交流,也算是“同人創作”的樂趣與珍貴的收穫。
 不管是從既有設定再創作的“同人作品”,還是全新創作一部作品,對她來說,是不同的考驗,都值得挑戰。
 備注1:腹黑源于日語,原意為中文的表里不一。


因為漫畫找到動力 認真學習技藝(第3篇)

日本動漫是世界各地許多人學日語的動力,許多孩童都是通過卡通、動漫學習英語、法語等外語。 由動漫文化延伸的“同人創作”、角色扮演(Cosplay),也刺激青少年嘗試創作和走上舞台展現自我。
許多年輕人因為“認真”看動漫、“認真”玩角色扮演,因而認真學起語言和各種技藝……
西班牙的貝爾納韋(Marc Bernabe)從小就喜歡看《七龍珠》、《足球小將》、《IQ博士》等日本動漫。
 當時,他看的這些日本動漫,還保留日文字幕。
 這些日文片假名、平假名、漢字,對他來說是難解的象形文字,可是卻深深吸引了他。
 12歲的時候,他就下定決心將來要學習這種語言。
 結果,他在閱讀漫畫的過程中,學會日文語法和詞彙,后來成為一位翻譯家,成立一家主要翻譯日本動漫的公司。
學會日文成翻譯家
 此外,他還出了幾本關于看漫畫學日語的書籍,這些書籍總共翻成7種語言,深受歐洲、美國等日語學習者歡迎。
 日文的漢字,對懂中文的人來說,可能不是什么大問題,但對不懂中文的人來說,日文漢字非常難學。
 貝爾納韋本身為了看懂日文漫畫,才堅持學下去。
 所以,他給歐美人士的建議是,一定要找到學習的動力泉源,可以是漫畫、動畫、電視劇、電影或音樂。
 事實上,世界上有很多人因為日本的動漫、音樂、電視劇,甚至村上春樹,而對日文產生興趣,開始學習日文。
 本地女孩林余晁從小就很喜歡看卡通和動畫,電視台播的西方卡通、日本動畫,她都“通殺”。
 “那時看的卡通、動畫一般是My litle Poney(彩虹小馬)、哆啦A夢、蒙面騎士等。”
因漫畫從事文字工作
 當時許多卡通動畫都是說英語或馬來語配音,搞懂卡通動漫內容,成了她學習語言的動力
 她后來迷上日本少年漫畫,雖然並沒有因而學日文,也沒有從事跟漫畫有關的工作,但她是受到漫畫的影響,希望成為一位說故事的人,最后才成為文字工作者。
 “我有一些朋友,真的是因為喜歡日本動漫而學日文,可是我自己比較懶,所以沒學。”她笑說。
 她因為喜歡動漫,想過在畫畫、設計方面發展,“可是我覺得自己畫得不比別人好,涂鴉還可以,比起用漫畫說故事,我更適合用文字表達。”
 在她的動漫同好圈中,有許多人是因為喜愛動漫,開始“同人創作”、畫漫畫、寫輕小說,后來成了繪手、小說作家等。
“同人創作”是踏腳石
 動漫界的“同人創作”,始于日本動漫愛好者。
 日本有一群動漫愛好者,好以自己喜愛的動漫、電玩人物等,創作新的故事。
 這種文化影響世界各地動漫、電玩愛好者,成為他們的創作動力。
 另一本地動漫迷Syuichi,小時即開始接觸漫畫,始于報攤、理髮院的《哆啦A夢》、《老夫子》,“我的父母比較開明,只要好好做完學校作業,他們偶爾會買一兩本漫畫獎勵我們。”
 從中學起,她就喜歡在紙上畫漫畫,釘起來跟同學分享。“那也是一種‘同人誌’吧!”
 她說,但那個時代,動漫對大人來說依然是“萬惡的根源”,學校沒有漫研社,網絡也不發達,她一直在閉門造車。
 中學畢業后,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一群志同道合的漫畫愛好者,她才發現自己並不孤獨,開始跟這群同好一起畫“同人漫畫”。
 她的“同人作品”包括網絡連載的漫畫《義呆利Axis Powers》、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
 本地輕小說作家無憂,則以“同人創作”為踏腳石,走上寫輕小說這條路。
 她寫過許多“同人小說”,多數作品只在網絡平台連載,后來才有機會自資印成書。
最大樂趣同好交流
 二次創作的“同人作品”,一般上 ,以商業動畫、漫畫、電玩、小說,甚至電影的角色、架構為藍本,寫成或畫成新故事,所以有版權問題,只能自費出版,供同好和自己收藏。
 除了自掏腰包出書,從創作、校對、排版、封面設計、找印刷廠、售賣等可能都要自己來。
 無憂自資出版“同人小說”時,就有許多同好和親友拔刀相助。
 一些同好提供了她封面繪製、印刷價碼的意見,還有朋友幫她開預購表單,親友幫她校對等。
 她則自己上網學習排版,“光是排版就耗掉接近一星期時間,多是自行摸索浪費不少時間,不過,作品完成時還是很滿足。”
 她建議想出“同人作品”的同好多參考網上的教學,“挺實用的,雖然很費時,不過一回生二回熟。”
 她的“同人作品”在動漫活動攤位寄賣,需要自己跟攤主談好佣金等細節。
 雖然有提供預購服務,但有許多人預購了卻沒來拿書,這會造成損失。
 “因為預購的量得留下,書賣完了也不能太早把預購部分拿出來賣,需要自己承坦這部分的損失。”
 出版一本“同人作品”,要學和學到的東西很多,不過,對很多“同人作者”來說,向自己喜歡的動漫、電玩、電影致敬,以“同人作品”跟同好交流,才是最大樂趣。
角色扮演學會各技巧
 前陣子動漫迷吳易甜到網友家製作角色扮演道具遇害事件,讓本地角色扮演玩家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角色扮演玩家把自己扮成卡通、動漫、電影角色,在動漫活動會場模仿這些角色的肢體語言,或者拍照貼在網上。
 不理解角色扮演的人,往往覺得角色扮演是“小孩的玩意”,一堆小孩在“扮鬼扮馬”,不明白他們的心態。
 許多人看角色扮演玩家,只是一群喜歡穿著戲服,上台表演、給別人拍照的“看板”、“模特兒”。
 他們也許不知道,角色扮演跟所有舞台表演一樣,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享受製作過程
 Syuichi除了是個動漫迷,也是個角色扮演玩家。
 她說,除了肢體語言的表演、揣摩角色,角色扮演概括服飾、道具製作、化妝、造型、肢體語言演繹。
 許多玩家為了把自己喜歡的二次元角色,變成三次元,會自己動手縫製角色服飾、製作道具,學習造型設計、化妝等。
 “如果不擅長手作,也可以選擇購買,要是真心喜歡那個角色,相信無論是動手作或是購買,都無礙于同好們的交流。”
 她自己因為享受製作過程,而深入研究角色,基本上除了無法自己製作的配件如假髮,余者都會盡量一手包辦。
 “除了肢體語言,服裝道具要到位,為了拍攝效果更接近原著角色韻味,可能還需要學習攝影技巧、電腦修圖等。”
 她是因為真心喜歡角色扮演,才跟朋友討教、經由網絡學習這些技藝。


教科書沒有教的事 在動漫中學到了…(完結篇)

同樣一本漫畫、一部動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角度看,可能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動漫、電玩,甚至電影、書籍等都好,是一種中性媒介,視乎人們如何解讀。
 許多人被漫畫感動,學到一些教科書上沒有的東西……
玖錚,一個靠漫畫養分成長的本地女生。
 她的職業在本地很罕見──繪師經紀人。
 “其實,本地只有我一個人在做這工作,沒有其他同行。”
 她介紹,繪師的工作內容,主要是為小說、輕小說、各式各樣商業作品繪製封面。
 她這個經紀人扮演的角色,則是發掘合適、有能力,在本地卻得不到公平待遇的繪師,推荐給台灣出版社,充當出版社和繪師之間的協調人。目前她手下有10位繪師。
 其實,馬來西亞不乏有才華的繪師,只是在本地難以出頭,反而在台灣找到一片天。
 除了繪師經紀人,她本身也從事設計工作和寫小說。她寫的小說主要是靈異偵探類。
漫畫和文字無法分割
 她最近才跟出版社簽約,小說作品要明年才出版,不過一直以來,她都在部落格發表作品和自費出版作品。
 她覺得漫畫和文字無法分割,“漫畫一定是有故事,故事通常是從文字衍生,其實是兩位一體。”而她除了看漫畫,也愛看書。
 對玖錚來說,漫畫給她的東西、教會她的東西太多了,包括她今天的工作和機遇,都跟漫畫脫離不了關系。
 “今天你看到的我之所以會是這個樣子,漫畫是個滿大的因素,讓我有今天。”
 她生平接觸的第一套漫畫是《七龍珠》,“沒記錯的話,是在小學三年級,到現在還是比較喜歡漫畫,動畫也看,但不沉迷。
 不過,隨著年齡漸長,她對漫畫的選擇越來越嚴苛,現在看得少而精。
導人向上分清對錯
 玖錚看得最久、到現在還追看的漫畫是《海賊王》。最近在看的,還有推理小說家京極夏彥原著小說改編的漫畫《魍魎之匣》、《狂骨之夢》。
 “京極夏彥的作品極具教育意義,包含文化、傳統、比較深刻的內容,雖改編成漫畫,但未必適合所有年齡層讀者,是小眾漫畫。
 她覺得,大部分漫畫初衷都是導人向上、向善,就算《七龍珠》這種動作比較多的漫畫,也包含正向訊息,比如正義、友情、熱血、做對的事、好的事。
 “我以前看《七龍珠》和《幽游白書》時,覺得有伙伴真好,而不是打生打死很帥,自己也想這樣。”
 尤其是看《幽游白書》時,她看到的是伙伴之間的友情。
 “那時很希望自己也有一群這樣的朋友,可以互相支持信任。但要怎樣才可以交到一群這樣的朋友?開始就會想,朋友之間不能只是享樂,還要能夠共同分擔煩惱。”
 漫畫本身不是什么罪過,她認為,要看個人對作品的理解度,到底吸收作品的什么,而不是把作品定位為怎樣的作品。
 她說,世界上所有事都有正反兩面,漫畫這塊也一樣。
 “如果沒有暴力,我們就不會知道制止暴力那方是正確。沒有負面教材,我們就不會知道正面的東西是正確。”
帶來動力和正能量
 Syuichi從小喜歡看日本的熱血少年漫畫,揮別青春期后,逐漸轉向喜歡一些小品、小眾的漫畫,像《深夜食堂》、《聖哥傳》。
 漫畫給了她很多動力和正能量,尤其是一部名為《Rookies》的運動類少年漫畫。
 這部漫畫描述一個菜鳥老師,到一間學校上任,跟一群學生朝著夢想努力前進的故事。
 故事中的學生,是一群別人眼中的不良少年。然而,他們只是沒有努力的目標,沒有夢想、沒有特別喜歡的事情,也不想為了追尋什么而受苦,所以,才渾渾噩噩,什么也不做。
 菜鳥老師在接管這班后,開始幫助這群學生一起找尋目標。
 因為他認為人生只有一次,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沒努力過,就這樣過完一生,不是很可惜嗎?就算是說出來時被人恥笑的夢想,只要努力,就會一點一點地接近成功。
 到現在,Syuichi依然覺得,不管什么時候翻閱這部漫畫,都會被灌入滿滿的希望。
 “故事中的角色,都是不完美的平凡學生,看著他們哭著、笑著、經歷成功與失敗,內心都會被感動,並擁有勇氣,想要像這些角色們一樣勇敢面對人生。”
親子交流深入了解內容
 不只小孩,就連很多成人都難抵擋漫畫的誘惑。
 玖錚認為,漫畫很容易吸引讀者,因為它是連環圖,小說是文字,帶來的直觀效果不如漫畫快速。
 “比如一個人從A點去到B點,文字通常要用兩三百字形容,但漫畫只需要兩三格功夫。”
 另一本地漫畫迷林余晁表示:“圖像表達,本來就讓人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所以,很多人對圖像比較感興趣。”
 玖錚說,不是每個人都有耐性閱讀很長的東西,對文字倦怠的人,多數會被圖片吸引。
 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一些輕小說、文字結合漫畫或圖文合本的書籍大為流行,大部分出版社都傾向出版文字較少的作品,以圖代文。
 許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勤力抱著教科書,可以直接吸收相關知識,問題是,很多孩子對教科書並沒有興趣,但漫畫卻很容易吸引孩子。
 玖錚表示,漫畫帶給她很多感動。“很多事情,我們不需要付出血淋淋的教訓,卻可以通過漫畫,和里面的角色一起經歷,一起學習,然后反思。”
 “這些東西是教科書里沒有的,無法從教科書中學到。”
 余晁認為,父母與其一味呵責孩子看漫畫,不如多跟孩子交流,一起探討和理解漫畫內容。
 “孩子本身的表現也很重要,如果他們看漫畫並不影響成績,表現很成熟,相信父母也不會太反對他們看漫畫。當家長反對孩子看漫畫時,孩子也不要只是跟父母吵架,應該證明給父母看,看漫畫其實不一定影響課業。”
小說改編更易理解
 至今,依然很多人覺得漫畫通俗難登大雅之堂,反對孩子看漫畫或動畫。
 其實,漫畫、動漫、電玩、電影、電視劇甚至書籍等,在今天已是同一產業鏈。
 有時候,如果你不是漫畫迷,根本就搞不清自己在看的電影、日本電視劇,甚至小說,到底哪部是原創,哪部是漫畫改編。
 漫畫現在可以小說、電視劇、電影等形式,再次呈現人前,除非完全禁止孩子看電影、電視劇或一些小說,否則根本不可能禁止孩子接觸漫畫內容。
 本地應該很少人看過蜘蛛俠、蝙蝠俠、變形金剛、超人漫畫原著,但應該很多人知道蜘蛛俠、蝙蝙俠、超人這些美國漫畫人物。
 美國漫畫讀者群還是小眾,可是漫畫改編的電影,在全世界以及我國都大賣。
 一直以來,漫畫改編成動畫是很普遍的事,美國漫畫歷來也會改編成電影,近年日本也加入此行列,越來越多日本漫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
 也有小說改編成漫畫的作品,比如《三國志》,以漫畫形式呈現歷史事件與人物,讓孩子可以輕鬆閱讀。
 又如日本的《電車男》,本來是一位網名為電車男的男性,在論壇寫下自己和“愛馬仕小姐”相遇過程。
 很多熱心網友因而為這位不會追女孩的卸宅族出謀獻策,電車男最終抱得美人歸,跟“愛馬仕小姐”修成正果。
 出版社把電車男跟網友的帖子對白,整理集合起來出版小說。
 小說大受歡迎,后來又改編成漫畫、電視劇、電影、舞台劇。
 本地輕小說作家無憂,創作“同人作品”時,更是以近年面子書竄紅的游戲《Unlight》為藍本,延伸寫成小說。
 漫畫、動漫、電影、書籍等只是一種不同形式的載體,但內容的界線已經越來越模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