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2009
收藏歷史古物,還是掠奪他國的文物?全球著名博物館展出的古物,皆來自全球各地區,引發館方是否應該把這些歷史古物交還給所屬國家的爭議。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只要價值連城的古物還在全球收藏市場流通,有人願高價收購,文物羅生門的事件依然會層出不窮!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只要價值連城的古物還在全球收藏市場流通,有人願高價收購,文物羅生門的事件依然會層出不窮!
到底是收藏還是掠奪國家古物?古物原屬國和現擁有國為此爭議不休。 |
這批動物化石由不法分子輾轉運至美國,最終遭美國國安部破獲,把它歸還中國,有利中國學術人員在史料上的研究。
2003年,美國也有一宗歸還古物給中國的個案,美國海關把西安西漢霸陵竇皇后墓中,偷盜而來的6件西漢陶俑,完整奉還給中國。
中美取得共識
大英博物館珍藏各國許多古物,因此成為各國的箭靶,紛紛要求它物歸原主。 |
在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時期,中國許多珍貴的歷史古物、國寶被偷走,之后就流落到全球的古物拍賣市場。
其中,以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最受矚目,至今只有牛、虎、猴、豬、馬首銅像回歸中國,余下的龍首、蛇首、羊首、雞首、狗首等五尊銅像,依舊不見音訊。
價值無法估計
今年2月,兔首和鼠首銅像在國際拍賣市場出現,由國際拍賣行佳士得(Christie旧)執行這兩個拍賣項目,在中方和民間激起極大的震盪。
不過,此項拍賣最終淪為一場鬧劇。
兩座銅像最后被廈門華人蔡銘超以3149萬歐元(約1億6100萬令吉)標得,但事后他卻拒絕付款,並表示,作為一名中國人一定要站出來,但他不會付款。
他也是中國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國寶工程的收藏顧問,雖然拒絕付款的行為屬違約,但卻有超過7成網友支持這個做法,認為獸首銅像是列強掠奪中國財富的罪證。
事實上,獸首銅像最多只值數十萬元人民幣而已,但它的歷史價值卻是無法估計。
私人收藏引起爭議
在中國12獸首銅像中,至今只有牛、虎、猴、豬、馬首回歸中國,但民眾對于仿真的獸首銅像依然愛不釋手。 |
此種手法消彌一場紛爭,而且一舉三得,拍賣公司獲得盈利,購買者得到名聲,古物所屬國家以不失尊嚴的方式,重獲國寶。
許多不願以金錢回購文物的國家,所持的理由是:“原本屬于我的東西,遭人掠奪后,還要以金錢購回,不是等于遭人二度掠奪嗎?”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拍賣市場或大型古物博物館出現某原屬國的文明古物,必然出現抗議聲音,但至今為止,少有因為這些不平聲浪,而能夠重新取回自家寶物的例子。
從歷史角度而言,收藏家高價收購他國國寶,獨自一人細細品賞的行為,頗有爭議之處,甚至有人評這類收藏家即是掠奪者。
既然是珍貴文物,相信沒有多少人會把它輕易交出來,這正是古物收藏家與古物所屬國家之間的最大矛盾之處。
中國12獸首銅像下落表
獸首名稱 | 下落 |
---|---|
龍、蛇、羊、雞、犬 | 不明 |
虎、牛、猴 | 2000年,在香港拍賣,由保利集團以1200萬令吉奪得。 |
豬 | 2003年,澳門賭王何鴻燊以200萬令吉奪得,捐給保利博物館。 |
馬 | 2007年,澳門賭王何鴻燊以3100萬令吉奪得,隨后捐給中國。 |
鼠首與兔首 | 2009年,由廈門華人蔡銘超以1億6100萬令吉標得,但最后拒絕付款。 |
大英博物館遭“追債”
各國管理古物的法律與方式不同,有的過于嚴苛,一些則過于鬆動,以致出現漏洞,造成歷史古物不斷遭偷運出國的事件層出不窮。 |
大英博物館擁有世界各大洲的收藏品,從埃及、尼日利亞、希臘、羅馬到中國等,共計約700萬件的歷史古物,儼然是一間古物百貨公司,應有盡有。
英國在18和19世紀,以帝國之姿出征全球,從殖民地掠奪不少文物,每一次的領土擴張,等于剽竊更多價值連城的寶藏。
向大英博物館“追債”的國家中,以希臘和尼日利亞最積極,不時派人到倫敦交涉,中國和埃及這兩個文明古國也先后加入追討行列。
此外,也有一些非洲、南美洲國家,以及澳洲,要求大英博物館大發慈悲,歸還他們祖先的遺骸。
面對各國排山倒海的聲浪,大英博物館只有一個答案:“不給,門兒都沒有!”
因為先例一開,恐怕大英博物館內一半以上的文物即刻消失。
為了安撫各國,大英博物館以“完整反映世界文明發展”為由,先后巡迴世界展出大英博物館收藏品。
易言之,即使古物回到所屬國,國人也只能看,不能碰,純粹只供解癮,不能歸還。
德國拒還埃及古物
身世成謎、極具考古價值的“古埃及美女王后”奈菲爾提蒂石像身在德國,埃及揚言不惜一切追討回來。 |
上世紀30年代,埃及首次向德國提出抗議,但德國完全不當一回事。
事隔70年后,埃及“古物最高委員會”秘書長哈瓦斯向德國索討這個有“古埃及最美麗的女人”之稱的埃及女王石像,並且發出激烈言論,揚言不惜發動一場戰爭來奪回石像。
惟,德國的回應是:“奈菲爾提蒂半身像現在很脆弱,經不起長途運送,而且奈菲爾提蒂不是偶像歌星,不能隨便開巡迴演唱會。”
對于這種啼笑皆非的理由,埃及也無可奈何,之后便不了了之。
今年6月,埃及再度向德國重提舊事,但得不到積極反應,看來,即使真正打一場仗,埃及也未必能夠討回這個石像。
各國古物法律
現今收藏在全球各地大型博物館內的歷史古物,不少是掠奪而來。但是,跨入21世紀,若有國家不重視自家的歷史古物,沒有妥善立法管制,一旦這些歷史、國家古物流向國際市場,所屬國也該負起一半責任。以下為一些國家管理古物的方式,各有不同,好壞參半。
●意大利
該國法律規定,人民在自家房子範圍發現古寶,需要向政府呈報,同時政府有權沒收有關出土物和地皮。
如此一來,無人願意主動上報有古物出土,因為發現一件古物就會失掉家園,誰會做這種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事。
因此,該國的人民暗地裡買賣古物,雖然風險不小,但總好過“自投羅網”。
●英國
該國擁有許多其他國家的古物,但對于自家的古物卻不怎么在意,人民可自由交易找到的古物。若被政府相中的古物,則禁止出口,不過可用市價賣給政府。
●希臘
在管理古物的手法上,希臘政府顯得無所適從和自相矛盾,一邊嚴禁古物出口,即使帶一塊古蹟石的石頭出境都屬違法,但另一邊卻由國會議決開放1萬6000公里的海岸線為休閒潛水區,為古物罪犯大開走私的方便之門,可藉由潛水為由,在海上交易古物。
各國落力追尋文物
失去才懂得珍惜,追尋國家文化古物不惜動用最大財力和物力!擁有深厚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國家,既無力保護,也不重視古物,任由它流落到其他國家,如今發現這些文物是國家的無價資產之后,費盡心思追討,希望失而復得。
,.希臘衛城博物館建得富麗堂皇,除了讓全球看到該國的歷史文化,同時想藉此討回還在大英博物館內的重要文明古物──帕德嫩雕像。目前陳列在館內的雕像皆是仿真品。 |
該國向大英博物館多次要求歸還,但得到的答案是:“希臘缺乏妥善安置文物技術,因此不會歸還帕德嫩雕像!”
大英博物館還理直氣壯的指出,該館在1816年,艾爾金爵士面臨破產時,向他購入該批雕像,因此是雕像的擁有者,且這是屬于全球共有的珍寶。
不堪奚落耗鉅資建館
這個答案令希臘政府氣結,不堪大英博物館奚落沒有適合收藏這批珍寶之處,因此大洒金錢在首都雅典的衛城(Acropolis),打造現代化的衛城博物館。
經過一年余的興建,衛城博物館于去年完成,並且在今年6月20日正式開幕。
但建館風波不斷,先有民意認為地點和設計不當,再來就是工程進展不順利,一再延遲峻工,令希臘政府備受壓力。
博物館完工之后,希臘政府為了展示它的與眾不同之處,僅是開幕禮就花了300萬歐元(約1380萬令吉),同時直接向大英博物館嗆聲:“我們已有適合的博物館安置帕德嫩雕像,請把它還給我們!”
設時限歸還古雕像
惟,這僅是希臘政府一廂情願的設想,以大英博物館一律向追討歷史古物國家說不的習慣,帕德嫩雕象結束“在外流浪”的可能性不高。
衛城博物院中看中用
文明古國伊拉克經戰火蹂躪后,超過1萬5000件的文物也遭掠奪出國。 |
當陽光透過玻璃牆照射在藝術品,發出的光芒令人猶如身置時光隧道,走一趟極富意義的歷史文化之旅。
透明式的外觀設計使遊客在時光交錯中,一邊觀賞室內仿帕德嫩神廟的文物古雕,另一邊廂可看到雅典全城風貌。
戰火殃及伊拉克文物
伊拉克連年戰火,人民的生活不穩定,雖然與伊朗一樣,擁有許多極高價值的文明古物與古跡,但卻遭到破壞。曾經一度在戰火中失去蹤跡,有“美索不達米亞的蒙娜麗莎”之稱瓦爾卡面具(Warka Mask),最終幸被尋獲。
但是,還有許多古跡卻沒這么幸運,例如有13座具有考古價值的遺址及博物館,諸如摩蘇爾、烏爾、尼尼微、寧姆魯德等古城與巴比倫遺跡等,已岌岌可危。
2003年,當美軍攻入巴格達,這個滿是古蹟和文明古物的國家,就註定失去許多代表國家歷史的珍寶。
美軍進駐伊拉克后,聲稱並未獲得阻止掠奪文物的指示,因此任由許多人帶走伊拉克的文物,流入國際文物市場之內。
經點算后,伊拉克約有1萬5000件文物失蹤,后在各國的配合下,找回約四分之一的文物,其余的已音訊渺然,尋回的幾率非常低。
在伊拉克國家博物館內,曾有30萬件珍貴文物,並且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全球第11大博物館。
如今,一切已不復再,該博物館已無法展示伊拉克的古文明,只能在歷史中追憶。
文物歸屬須制度化
中國以回購、追討和企業捐贈3方案,“拯救”流落海外的千萬件文物。 |
考古學家對兩國文物歸還與交換行動,給予極高的評價,因為它將可以成為各國之間在文物爭議上的樣版,以此種方式解決問題。
然而,由于這是雙方針對單一爭端事件在談判桌上達成的共識,而非白紙黑字立下的永久規定,因此大有可能只是“僅此一次,下不為例”的特例。
考古學家希望各國能在歷史文物歸還權的爭議上,擁有自己的一套執行方式,或是兩國能夠致共識、協議,才能減少不必要的齟齬。
法學者替中國說話
法國人替中國人說話:“把圓明園文物還給中國!”這位名為伯納布立賽(Bernard Brizay)法國學者是一名歷史學家,著有“1860圓明園大劫難”(Le Sac du Palais dte)。
今年2月,當圓明園兔首銅像即將拍賣的消息傳出之后,他要求法國和拍賣公司為了表示善意,應讓這個文物回到中國。
布立賽集記者、作家和歷史學家于一身,他在1979年擔任經濟記者時,曾到訪中國,並且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家中至今藏有1200本有關中國的書籍。
10年前,他去了北京一趟,深諳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侵華歷史的他,見到已成廢墟的圓明園,感到非常羞恥。
因此,他開始研究圓明園的歷史,並撰寫成書,希望藉此喚醒掠奪文物者的良知。
如布立賽般,以學術角度來看待文物掠奪問題者,少之又少,布立賽可說是個異數,未來若能有更多人用這種角度來看待文物問題的話,相信將有助于減少國家之間不必要的爭拗,而且能還原文物的文化精神價值所在。
中國3方法救文物
針對流落海外的歷史文物、國寶所引發的爭議,若各國之間設有交還和交換文物的規定,將能減少許多紛爭。 |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物組織統計顯示,目前在47個國家,超過200家博物館中,僅是中國文物就達到一百多萬件,民間收藏的數量則是此數的10倍,只是大英博物館,就有2萬3000件中國文物。
因此,中國在2003年啟動“國寶工程”,通過3種手段拯救流落在外的中國文物。
第一種是回購:由于文物價格極高,中國主要是通過社會募捐或企業捐款回購文物,但這也產生另一個問題,即有關文物未必能直接回到官方手上,而是需要寄住在相關企業內。
另一種方法是追討,通過各種證據與歷史事實,向擁有國或單位施壓,但基于中間會牽涉許多細節,因此是最艱難的一種追討方法。
最后是捐贈:一些支持文物回流祖國的企業家,從國際市場購回文物后,直接無償捐贈出來,但這樣的企業家並不多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