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為什麼拿教育開刀?

報導:程為 圖: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拿教育開刀!全球各地失控學生或校園外來者殺死校內師生時有所聞,全球校園已成發泄不滿者的箭靶。

神聖學府已不再安寧,抵抗不了壓力的學生或教師,甚至是外來者,在校園內行兇!

是教育出問題,還是社會患上重病?攻擊校園行為,令人憂心忡忡。

德國17歲少年克雷奇默因不堪受人忽視,鎗擊師生泄憤后自殺。
自卑、失望、不滿等負面情緒,不只在社會大眾內形成壓力鍋,在校的莘莘學子也不能倖免。

從歐美國家發生的校園鎗擊案延燒到亞洲一帶,尤其是中國,近5個月來發生數起校園攻擊事故,讓人驚覺校園已成為發泄負面情緒的平台。

歐美國家與中國校園襲擊事件,差異之處在于前者屬于個人不滿情緒居多,后者則偏向不滿社會,進而選擇發泄在校園內弱小群體身上。

去年3月11日,德國一名叫著克雷奇默的17歲男生,拿著一支父親的手鎗,穿著精銳警隊成員黑色制服,戴著防毒面具,進入一間教室開鎗掃射。

女教師試圖阻止

一名女教師站在學生面前試圖阻止他,但冷酷的克雷奇默一鎗殺了她;另一間教室的女教師則嘗試關上所有窗門,但兇手一腳踢開,她也成了鎗下亡魂。

瘋狂的兇手殺了10位學生和3位教師后,逃離學校時,對面一所醫院的園丁亦遭殺害。

然后,他挾持一輛路過轎車載他離開,在距離學校19公里外的商場,與警方展開鎗戰,並殺死兩名無辜顧客。

這名發狂的學生射傷兩名警察后,遭警方神鎗手開鎗致傷腿部,最后選擇自殺,結束這場血腥大屠殺。

儘管克雷奇默的父母相當富有,但他卻得不到同學的友情,他的朋友表示,他嘗試以金錢吸引別人與他做朋友,惟沒有如愿,一些同學甚至嫉妒其家庭背景而選擇疏遠他。

這名長相和成績普通的學生,未知是否不滿意自己的生活,而向校園內師生展開報復行動,至今為止未有答案。

在鎗擊案發生前,克雷奇默曾在某個網站上留言:“我喜歡自己哪一點?一點也沒有。我恨自己哪一點?一點也沒有。”

精神上虛空,以及現實中得不到友情,也許正是克雷奇默失控的原因,這是否全球各地某些學生的縮影,而且可能成為校內的定時炸彈呢?

中國校園攻擊情況有異

中國數間小學和幼兒園發生兇漢傷害師生事件,令中國官方和警方提升警戒級別。
相較歐洲國家,中國最近發生的校園攻擊案件,就顯得有些不同,涉案者多是校園外來者,這些人疑因無法在社會上發泄,因而選擇在較為容易行兇的校園內,宣泄自己的不滿。

今年3月23日,一名已離職的外科主治醫生,在福建省南平市南平實驗小學行兇,造成8死5傷。

4月28日,已停職的小學教師不知何故,在廣東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學瘋狂砍人,19名師生受傷入院。

隔日,江蘇泰興市泰興鎮幼兒園傳來校園攻擊案,一名失業漢持刀進入一所幼園殺傷32人。

4月30日,山東省濰坊市尚莊小學傳出校園喋血事件,村民王永來強行突破小學保安線,用鐵錘致傷5名學生,然后以汽油自焚而死。

中國陸續發生校園襲擊事件后,網民的討論和來自歐美報章的評論,矛頭皆指向向社會報復的行為,行兇者選擇向較為“弱小”的孩童下手。

這是一種模仿效應,因不同原因遭社會排擠者,相互仿效發泄心中不滿,逐而發生連續校園襲擊案件。

教育是國家與社會持續發展的發電機,並培育出國家棟樑,然而一連串襲擊案件,將影響學校師生,尤其在心理上產生陰影。

任何教育場所的保安,應受到國家和社會重點關注,才能確保校園襲擊案件不再重演。確保師生安全,等于保障國家的未來,世界各國應借鏡任何一宗校園襲擊案,以免悲劇重演。

趙承熙事件轟動全世界

趙承熙校園鎗擊事件后,美國各高校建立威脅評估小組評估潛在暴力襲擊者,避免悲劇重演。
美國的校園鎗擊事件不少,僅是20世紀90年代至2008年為止,就發生162宗,28年來平均每年發生5.7宗鎗擊案,大約每兩個月出現一次。

近年,美國校園最令人驚恐的鎗擊案是趙承熙事件。2007年4月16日,這名在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就讀的23歲韓裔青年,槍殺32人后自殺。

此案轟動全世界,敲響校園保安警鐘,但至今為止,全球各地,尤其歐美一帶,依然出現令人擔憂的槍擊事件。

美國特勤局、聯邦調查局、美國教育部三大機構,于今年4月16日聯合推出了40頁《校園襲擊:攻擊高校的暴力事件》專題報告,揭露從1900年至今,美國校園共有272宗暴力襲擊事件,其中60%發生在1990年后。

上世紀90年代有79宗,本世紀的首8年間已有83宗,顯見校園鎗擊案出現不斷增加的趨勢。

有關報告指出,校園襲擊事件猛增原因包括校園人口增多、媒體密集披露、聯邦政府要求高校全面匯報犯罪信息等。

趙承熙一案發生后,促使全美高校成立威脅評估小組,由各院系代表、校園法律顧問、精神健康人員和保安人員組成,分析潛在暴力襲擊者,防止悲劇重演。

從另一角度看,美國這份校園襲擊報告顯示,上世紀90年代科技急速提升與經濟快速增長,使年輕一代背負更多精神壓力。

美國在本世紀首8年間已有83宗校園襲擊案,難以想像下一個10年,校園襲擊會惡劣至怎樣的景況。

各國如何防範校園襲擊

日本小學和幼兒園近年亦遭校園襲擊,因而促使家長成立“媽媽特工隊”,保護小孩安全。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因此當校園鎗擊案發生后,各國相關單位就會采取相應步驟,民間也投入參與。

現在,就去看看各國的不同的防範手法:

●日本

近年,日本各地的幼兒園和小學,發生多宗校園遭非法闖入者致傷或致死事件,以致警方不得不提高這些場所的警戒工作。

一些地方的父母還組建“媽媽特工隊”,互相協力看守各自的孩子,讓孩子平安出入校園。

●阿根廷

2003年,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名女中學生遭人強暴並殺害,激發當地警方、校方和民間組成“校園安全通道”。

學生上學和放學時間,除了警方派員駐守,附近營業的商販也主動加入看守行列,組成無形的流動崗哨,齊心留意可疑人士。

●德國

德國好勇鬥狠的暴力學生不少,于是德國學校“以毒攻毒”,讓學生學習拳擊、太極等自衛術,除了自保,也可通過武學精神,學習遵守規則和尊重他人。

報導或產生模仿效應

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間,至少有31個國家的教育場所,成為政治和軍事攻擊目標。
俗話說:“有樣學樣”,校園襲擊事件也像是傳染病,激發某些人潛在的暴力因子,做出失控之事。

針對中國校園連串襲擊事件,北京理工大學教育專家楊東平表示,媒體的報導方式,有可能產生模仿效應。

他指出,這些報導會使精神狀態不穩定或仇視社會的人認為,此舉能渲泄私憤,或是表達個人要求的方式。

校園襲擊事件后,警方會在校園範圍加重警力,但楊東平認為這不是最佳方案。他強調,媒體報導這些事件的方式,以及整體社會氛圍才是重要關鍵。

政治角力摧毀教育


除了社會和精神壓力產生的校園襲擊事件,全球各地的政治和軍事矛盾,也愛以校園作為襲擊目標,使許多無辜師生成為犧牲品。

今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一份名為《2010年受攻擊的教育》(Education under Attack 2010)的報告,指出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間,至少有31個國家的教育場所,成為政治和軍事攻擊目標。

例如阿富汗在2008年,就出現670宗攻擊校園事件;印度在2006至2009年,有超過300所學校遭叛軍夷為平地。

至于死傷人數,阿富汗在2006年至2009年間,共有439名教師、學生和學校職員被殺害;伊拉克在2007年至2009年間,117名師生喪生,另有90名學生遭綁架。

報告作者布藍登奧馬利指出,發動襲擊學校者想藉此打擊當政者,並且使受襲擊事件,令師生心理存有陰影。

不管任何情況下,所有人都應保護教育,然而在政治和軍事力量角力時,摧毀教育卻成為取勝手段,令人不勝噓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