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在生活中,你我皆可能是“超人”──即超級會浪費電的人!
當“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活動跨入第六年,如果你還在質疑區區一小時能省多少電,以及減少多少二氧化碳的固態思維(即一成不變的想法),也許該是反省的時候了。
反之,如果你在生活中是懂得省電、節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綠色達人,就早已超越關燈一小時的環保推廣理念。
電力消費者需要負起減少碳排放的責任,現在就從生活開始:做,就對了!
在家中,當你看完電視節目,順手拿起遙控器關掉電視,也把電視的揚聲器按鈕關上,然而卻沒有關掉電源,就上床休息。反之,如果你在生活中是懂得省電、節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綠色達人,就早已超越關燈一小時的環保推廣理念。
電力消費者需要負起減少碳排放的責任,現在就從生活開始:做,就對了!
這種讓電器徹夜待機的狀況,即是浪費電源,增加碳排放,因此,應該關掉電源和拔掉電插頭!
耗電使地球增加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不止是電力業者、政府、工業或私人企業的責任,任何一個電力消費者,都有責任做好自己的本分,不需用電時就切斷電源。
烘干機耗電量極大
我國常年炎熱,雖然也有雨季,一年中大部分日子都陽光普照,照理說,晒衣不成問題。但是,我國依然有一些家庭使用烘干機,利用它來烘干衣服。例如,住高樓公寓者因為日照問題,衣服因此曬不到太陽,逼而使用烘干機。但是,也別因為烘干機太方便了,而過度使用它。
最重要的是:烘干機耗電量極大,僅次于冰箱。后者可作為飲食保鮮的工具,前者在我國屬于非必需品,甚至是奢侈品。
我國是熱帶國家,但辦公大樓內有時會像冰天雪地,全因冷氣溫度調節少于攝氏24度,一些人在家中更大開冷氣低至攝氏16度,窩在棉被內像是生活在寒帶國家。
消費者有責任節能
我國政府已要求所有政府辦公室冷氣,不得少于攝氏24度,因此,公務員可以不用穿著寒衣上班,市井小民到政府辦公樓,也不用在等待會見官員時,冷得直打哆嗦。
國人不珍惜用電,是否是因為電費過于低廉,因而感受不到省電就能省錢的重要呢?浪費電源是大馬人的惡習,不節源以節省開支,更甭提節能減碳。
大馬水源與能源消費者協會(Water and Energy Consumer Association of Malaysia)指出,電費低廉但不能浪費,消費者應該培養節約用電的負責任態度。
支持地球一小時活動
國家能源(TNB)今年首次聯合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馬來西亞分會,推動“地球一小時”運動,鼓勵民眾在本月31日(星期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30分關燈一小時。
國能主席丹斯里廖莫宜指出,國能自2009年已是“地球一小時”的擁護者,身為國內主要能源供應商,將會積極參與這項綠色環保計劃。
“地球一小時”當天,國能耗電量明顯從2009年的550兆瓦(MW),劇減至2010年的203兆,去年更一度降至113兆瓦。
國能的電量數據顯示關燈一小時帶出正面意義,如果每個消費人平時在生活中都負起省電節能的責任,將能達到更多意想不到的環保效果。
一個人減少使用100萬瓦時(Megawatt hour)的電源,能減低0.7噸的二氧化碳,每個人都不浪費電源,將能減輕我國的能源和環境負擔。
關燈一小時活動是一種醒覺,提醒自己和別人節能的重要,重點不止在“地球一小時”那一天,而是在往后的每一天!
節能減碳與消費人息息相關
“省電可以減碳排放?不關我的事!”許多人相信碳排放與電力公司或大企業有關,根本與消費人扯不上邊。
這個論調不能成立,因為在全球化時代,任何事物都息息相關!
泰國辣椒漲價,延燒到大馬消費者的荷包;當零件生產國面臨水災,造成廠內零件缺貨,大馬也會受衝擊。
“反正,我不做(省電),還有很多人去做。”如果越來越多人擁有這種自私保守、等待他人去拯救環境的想法,氣候災難將日漸增多,而且嚴重程度也會一再升級。
你想做超級會浪費電力的“超人”,還是省電節能救自己和救地球的“綠色巨人”,由你自己決定!
減排是多方責任
去年7月份至年終,泰國大水災奪走超過500條人命,雖然氣候學家無法確定該次水劫是否直接是氣候轉變所致,但普遍認為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變暖,可能是當時的氣候產生變化的原因之一。
2009年,國際能源機構(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指出,電力業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大源頭,占總排放量的41%,其次是交通和工業各佔23%和20%。
在我國,大馬理工大學(UTM)2010年一項研究指出,國內的二氧化碳由2006年的1億8700噸,預計提升至當年的2億8573萬噸。
這些數據看來都把矛頭直向能源工業、交通和工業,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並非政府或電力業本身的單方面責任,因為使用電源的消費者和發電過程一樣,都會直接或間接造成溫室氣體排放。
有人認為,使用可再生能源解決現有能源問題,但它只是減少碳排放的權宜之計。
減排不只是某方面的責任,而是多方責任,如果消費者對于電力需求有增無減,而且持續耗費電源,不知節制,即使政府、能源公司,以及各相關領域再如何努力,也是徒然。
氣候變二氧化碳有增無減
有熱帶雨林吸收二氧化碳,我國不用過度擔憂碳排放問題?
能源、綠色工藝及水務部(KeTTHA)統計顯示,2011年5月,大馬半島的電供已達至15,476兆瓦(Megawatt,簡稱MW),較2010年增加2.7%。
預計2020年將達到21千兆瓦(Gigawatt,簡稱GW)的顛峰,10年后再攀升至25千兆瓦。
以上每隔十年的電供數據,等同宣告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一步一步往上爬。
雖然我國無法避免因電量增加而造成碳排放,但相關方面相信,我國60%的地區是熱帶雨林,可以大大減少碳排放帶來的影響。
許多發達國家碳排放量高,但國內只有30%的森林,因而無法完全吸收二氧化碳;而大馬尚60%的熱帶雨林可吸收的二氧化碳,然而這並不表我們就完全不用顧慮碳排放的問題。
美國密蘇里大學生態學家迪波拉(Deborah)和大衛克拉克(David Clark),于2000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哥斯達黎加熱帶雨林在較熱的夜晚生長緩慢,因此,懷疑樹木因呼吸而釋放更多二氧化碳。
即是說,雖然熱帶雨林能夠吸收大量二氧化碳,但遇上某些氣候變化或環境改變,也可能反其道而行,釋放更多二氧化碳。
目前大馬的熱帶雨林較多,但並不代表未來可以一直仰賴它來“吸碳”,能源公司和政府應極力尋找和開發替代能源,民眾則必須在省電上努力,才能把碳排放降至最低點。
生產替代能源需政府津貼
化石燃料日漸減少,替代能源雖然可行,但成本過高,以及不如傳統發電可靠,因此,必須另尋他法,以有利能源公司和人民。
最近,我國推出電力定價回購計劃(Feed-in tariff,FiT),向用電量超過300千瓦時(KWH)的用戶征收1%額外電費,以資助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大馬的可再生能源,來自水力、太陽、米糖生物質(biomass from rice husks)、棕油廢料(生化燃料)和城市垃圾;一些企業已開始進行這些可再生能源計劃,並且把一些電力出售給國能。
太陽能發電是較為平民化的科技,因此建議屋主可利用它來為住家供電,然后再把多余的電流,轉售給國內的電力公司,既能用電還能賺取額外利潤。
這種人民自給自足,還能外賣的電力,純屬紙上談兵,看來可行,但太陽能硬件成本不低,如果人民未能獲得政府津貼開始第一步,只能淪為空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