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2年7月13日 星期五

網絡暴力

 

輕易傷人不見血(上篇)

03/04/2012  

報導:程為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人言可畏,網絡暴力更可怕! 在互聯網上不用利器可以傷人和殺人,網絡暴力問題日趨嚴重。
生活中,人的言辭能像一把利刃,讓人遍體鱗傷,甚至置人于死地;網絡暴力也不可小覷,文字、圖片或影片皆是武器,隨時可致人于死地。
從舒淇在微博表達對甄子丹的看法,卻捲入后者與趙文卓“戲霸風波”事件中,遭網友翻出出道時拍過裸照侮辱,令人不得不反思網絡暴力的殺傷力!
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但不包括人身攻擊或侮辱他人!
這個道理許多人都懂,卻是常犯的錯誤,從現實生活到互聯網,利用語言和文字的殺傷力,讓受害者的精神崩潰。
近日,台灣電影明星舒淇成了網絡暴力(下稱“網暴”)的受害者,她于3月20日在微博寫道:“甄子丹凡事認真,想盡辦法將每一個畫面變得最完美,就算天氣再冷,身體凍到發抖抽筋,一聽到Action(開始口令),甄子丹都會立即拿出熱情表演,毫無怨言。”
有些網友自當判官
由于日前趙文卓拍攝電影時,指甄子丹是“戲霸”,刪掉他的許多戲份,引起不少的風波;舒淇在這個時發表對后者的看法,雖不是針對此事件,卻讓有心人解讀為支持后者,因而引起某些網友不滿。
在發生爭議時,任何人都有權力選擇站在某一方,只要對事不對人,也只會止于爭論。
但,現實生活中有不理智的人,網絡上也大有此類人在,不認同某方的看法時,就會發表一些不理性的言論,把自己當成是判官。
一些網民選擇翻舊賬,例如把舒淇早期的裸照上載至微博,以過去來羞辱她的現在,即是一種暴力行為。
揭人傷疤即是傷害
舒淇現在發表的言論與她早期拍攝的裸照或情色電影有何關係?答案是沒有一丁點關係,兩件事不能相提併論。
而且,舒淇已走出當年的陰霾,努力成為一個實力派演員,那些重提“舊事”的網友,唯一的動機就是要傷害舒淇。
舒淇因此狂刪微博博文,心情低落,友人紛紛給予安慰,不少理智的網友,包括站在趙文卓一方的網友,也表示不能如此傷害舒淇。
甄子丹對于舒淇遭到網暴感到憤怒,認為多行不義必自斃;事件另一主角趙文卓也呼吁通過找出發照者還舒淇清白,因他也不認同網暴。
也許有人會說:“這算哪門子的網暴?本來都有做過,只是照片拿出來晒一晒而已。”
揭人傷疤即是一種傷害,這難道不是暴力?不理性的言論和行為,包括在沒有事實依據下指責他人犯錯,往往會讓網暴受害者,尤其是女性難以承受,甚至藉此了結生命,一旦鬧出人命,這些網暴施暴者就是殺人兇手!
韓國藝人死于網暴
 阮玲玉結束自己的生命前,曾說過“人言可畏”;現在因網暴而走上絕路的受害者,是否也是就是“網絡可畏”的結果呢?
因網暴而賠上生命?這可不是開玩笑,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四年前發生在韓國的數名藝人自殺事件。
2008年9月,韓星安在煥因欠巨債在車內燒炭自殺,10月2日,擁有韓國“廣告女王”兼“第一代玉女”的女星崔真實,在家中因網絡傳言而上吊自殺。
網絡傳言指崔真實向安在煥放高利貸,因而逼死后者;網上謠言困擾著崔真實,她又不知如何處理和面對,于是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以示清白。
崔真實自殺隔天,綽號“河莉秀第二”的南韓變性藝人張彩苑,也步上自殺之路。
她在崔真實自殺后表示“似乎能理解崔真實的心情”,同樣面對網絡人身攻擊的她,終于選擇走上同一條路。
另一位韓國男藝人金智厚因選擇出櫃,公佈同性戀身分,失去許多廣告代言和工作后,同時面對網絡上網民的不理性言論,也在10月6日晚步上崔真實和張彩苑后塵。
不負責任的指責和評論,以及隨意在網上做出人身攻擊,並不是網民的權力,許多網民卻愛以道德批判者自居,或散播不實的謠言,理應受到應有的制裁!
成也網絡敗也網絡
 網絡力量運用得當,它是一股能改變許多事情和伸張正義的正能量;相反的,它可能就變成網暴!
今年1月9日,香港尖沙咀廣東道意大利某時裝品牌門口,近千人聚集一起“拍照”,驚動警方到現場維持秩序。
原來,該公司一名職員曾阻止某人在商店外拍照,引起對方不滿,把此事發佈上網,網民爭相討論,並且發起“萬人影相活動”。
有不滿的網民在店前貼上陰司紙,使得店內一名員工相當不滿,后者在面子書上留言指示威者搞事及“腦殘”,並挑釁“放馬過來啦,所謂的香港人”。
這個留言使當天出席示威者不滿,經過人肉搜索找出這名員工的個人資料,有人還投訴至意大利總公司。
這個事件顯示網絡力量極大,能反映受到不公平對待;但,同時也讓人看見一些網民不理智,如在店前貼上陰司紙即是一種侮辱。
相關公司員工上網反映心聲沒有問題,但作出挑釁行為,即要網民“放馬過來”也是不理智的做法。
憤怒的網民以人肉搜索有關員工隱私亦屬不智,此舉亦是一種網暴,對員工作出人身攻擊和暴露其隱私,將影響他的精神狀態和侵犯個人隱私。
在這件事情上,一些較理智的網民的看法值得參考;他們勸告發動人肉搜索的網民應停止搜索,否則就會將捍衛人權淪為網絡欺凌。
鼓勵理性表達看法
 活躍在社交網站或網站論壇的人,可能在留言前會猶豫一下:“這個留言會不會引來圍攻?”
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表示,互聯網透明度高,發表立場前需要考慮后果,因過火的言論激起公眾的情緒。
縱觀現今的網絡力量,某個網民就已能做到一呼百應,對于不公平的事件,往往能以網絡力量來圍攻。
網上力量與網上暴力的界限只是一線之差,展示力量不一定需“起底”或個人攻擊,而是利用網絡力量理性表達看法。
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洪雪蓮指出,網絡是平台和渠道,讓人可以自由分享意見,如果經常出現人身攻擊和公開個人隱私的事件,只會使其他人不敢表達意見。
換句話說,展示力量不等于以強欺小或以多欺少,強迫他人認同自己的觀點,它只是一個自由發聲和表達看法的機會。
如何定義網絡暴力?
如何定義網絡暴力呢?加拿大一位深入研究網絡暴力的教師比爾貝爾謝(Bill Belsey)指出,網絡暴力是指某人或團體以資訊工藝向他人做出蓄意、重復,以及具敵意的傷害行為。
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一般上,常見的網絡暴力方法有以下幾種:
●對其他網民使用言語暴力;
●杯葛特定網民或網絡群體;
●公開受害人個人資料(如真實姓名,容貌等);
●把受害人容貌移花接木至他人相片中,或在這些相片旁加上誹謗文字;
●在論壇(BBS)重複和不斷發出同樣的帖子,以公開侮辱受害人。



暴力成癮投羅網(下篇)

04/04/2012

報導:程為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網絡暴力源自對生活不滿,以致在網絡上宣泄? 你要小心保護你的心,不要把生活上面對的挫折,通過網絡宣泄,向其他網民施暴,成了網絡暴民。
而且,在網絡上時常“圍攻”某些人,可能會上癮,久而久之變得不能自拔……
去年聖誕節,中國某網站上出現這樣的帖子,珠海肖性女子的弟弟,把姐姐的萬言遺書貼上網,稱前者因丈夫外遇而自殺。
 “正義”的網民們群情洶湧,以任何惡毒的形容詞口誅筆伐出軌者及小三,同時啟動人肉搜索,將肖性女子的丈夫和小三的資料挖了出來,讓大伙兒去教訓這兩人。
 事隔一週,即今年元旦,肖性女子好友公佈前者未死的消息,結果這群“正義”的網友又大呼上當和受騙。
究意是肖性女子、其弟和朋友自導自演這齣網上鬧劇,還是有人散播假消息,至今不得而知。
摧毀他人心靈
 網友爭相聲討某個未經確實的事件,滿是偏激的觀點而非討論和給意見,未有獨立思考的做法,令人不禁心寒:“下一個被暴力對待的人會不會是我?”
 當網絡暴力(下稱網暴)把善良、道德、公正當成晃子,內裡卻是惡毒的言語,能夠摧毀任何人的心靈,甚至使人因此走上絕路,這是我們想要的嗎?
 反觀大馬,本地華族網民言語暴力的情況雖不及中國網民嚴重,但會傾向某方,只要有不同觀點出現,也有網民展開人身攻擊。
 308政治海嘯后,政治熱誠注滿大馬互聯網,任何一方都在利用網絡造勢和厲兵秣馬,互相抨擊對方。
 各方支持者在網上叫囂和互揭瘡疤,並非辯論或突出政治理念,確實叫人有些吃不消。
 言語化成文字,殺傷力依然不減,對人不對事的評論或指責,也令人想問大馬網民的素質是否僅此而已。
 也許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許燕,針對舒淇遭網絡暴力事件,提出的見解可作為本地網民的參考。

他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人們在現實生活受挫,內心的抱怨和不滿需要出口,于是互聯網成了宣泄的管道。
自我控制能力較低
 生活中的宣泄方式,可能是購物或狂吃狂喝,但互聯網上以文字宣泄不需成本,而且可以瘋狂膨脹。
 他指出,雖然,這種方法不會傷害人的肉體,但會對網暴受害者造成心理創傷和折磨。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指出,人們在虛擬世界文明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較低,以及網絡的隱匿性較高,因此會以發泄方式攻擊其他網民,同時從眾心態增強,變為群體一起表現暴力行為。
 概括兩位學者的分析,如果你是網民,在網上指責他人時,應先梳理自己的情緒和生活上遇到的挫折感,才發表自己的觀點,也許就能由你開始逐漸減少網暴。
認同他人有發言權利
 在互聯網上,某一個話題正在熱議,當你想發表與大多數人立場不同的意見時,心裡或會猶豫一下:“會不會遭人圍攻(即以文字攻擊)呢?”
 一種米養百樣人,每個人對事情總會有一些不一樣的立場,皆應受到尊重。
 英國作家伊夫林比阿特麗斯霍爾(Evelyn Beatrice Hall,1868-1919)于1906年出版的傳記《伏爾泰的朋友們》,用以闡釋法國思想家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的一句話 ──“我雖然不認同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后人一直誤以為是伏爾泰所說),或可作為網民在網絡上發表想法的原則。
 想要在網上提出相反意見的網民,可能擔心遭“圍攻”而放棄表達意見,寧願選擇做沉默的一群,任由自以為絕對正確的網民提出一面倒的看法。
 持著大量支持意見而攻擊相反意見的做法,這即是一種暴力。客觀的做法應該是可以說出不贊同的原因,卻不是要別人屈服于大多數人的觀點。
虛擬人格或傷人傷己
 2009年,一位名為婁婧的美中混血兒,參加中國東方衛視的選秀節目《加油!東方天使》,以自身實力晉身五強;未料,其膚色問題引起網民爭議,網民更把她的身分背景全都挖了出來,婁婧母女因此不斷受到電話騷擾和辱罵。
 當年,婁婧的母親與一名美國非裔男子發生婚外情,懷了婁婧,非裔男子回了美國,前者也因此而與丈夫離婚。
 當婁婧長大成人,參加選秀節目並引起注目,未知是否其出色表現影響其他參賽者,抑或有網友為所支持參賽者抱不平,而以婁婧母親“與美國黑人婚外性行為”為由,聲討兩母女。
 一切早已事過境遷,婁婧母親也為自己所做所為付出代價;如今女兒參加比賽,卻被人以舊事攻擊,受到網民網暴對待。
 在攻擊婁婧母女的網民群中,以匿名者佔大多數,不敢以真面目示人,這種無個性和無名氏的虛擬人格,即是行使網絡暴力者,發泄自己情緒的方式。
 中國包頭師範學院文學院講師袁麗媛指出,人際競爭和社會壓力引起的心理矛盾,經由網絡文化交流形成虛擬人格。但,它不能與人格分裂劃上等號,向他人施加網絡暴力者,會為自己帶來消極影響。
 即是說,“網絡暴民”不止傷害他人的心靈,其負面力量也會反噬自己,影響自己的精神狀態。
濫上載影片反遭指責
 影片可以記錄事情真相,如果遭到不公平對待,把影片放上網能制造輿論,討回公道!
 但是,濫用影片的威力,成為網絡暴民,也會被理智的網民譴責。
 在香港,一名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車主,以為把責罵警方的影片放上網,就可以贏得他人稱讚;未料,此舉反而引起網民反感,不止大力“干譙”(指責)有關車主,還寫信向警方反映,表揚盡責警員。
 此事發生在去年年中,影片一開始即聽到車主責罵年輕警員為何只抄他的車牌(違法泊車),而不向對街另一輛違規車輛開出罰單?
 警員解釋有關車主已在勸告下離開,而他(被抄牌者)則不在車上或車旁。
 拍攝影片的車主不甘心,又指遠處另一輛也未被抄牌,警員指因罰單簿子用完,已請同事送來;于是,車主認為警員不應帶不足夠的罰單簿子,警員反問對方:“這樣你認為帶幾本才夠呢?”
 在爭議過程中,年輕警員並未動怒,而且盡力解釋各種提問,贏得網友讚賞,車主的無理取鬧和濫用影片放上網的做法,遭到網友指責。
 想要利用影片的力量,制造網絡暴力贏得認同,也要清楚自己是否有道理。並非所有網民都會盲從,只要能呈現真相,網民也會理智分辨是非黑白。
網絡暴民有哪些特征?
 在互聯網上向他人施加網絡暴力者,可稱他們為網絡暴民。
 如果從行為上定義,這些網民會具有這些傾向:
 ●主觀上有惡意制裁別人的傾向,例如動輒為他人添加走狗、漢奸、背叛者等罪名;
 ●出口成“髒”,即愛使用污言穢語辱罵他人;
 ●不經當事人允許就擅自公開其隱私;
●威脅當事人的人身安全;
●動不動就質疑當事人的道德品格;
●盲目跟隨別人的意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