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解剖肥胖症

老美痴肥百害無利(第1篇)

20/06/2012

 

報導:劉林李
肥胖不只是外表問題,還關乎健康危機、健保制度、環境問題等。 在美國,肥胖不僅是個人問題,還是國家問題,因為越來越多的肥胖人口,已經成為社會負擔,拖累國家經濟。
不只如此,美國肥胖人士更是削弱美國國防,影響美國國家安全……
一個人是胖是瘦,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原因。
 一個人要胖要瘦,未必由得自己,不過,我們的體重並非只是自身的問題這么簡單,還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影響。
 在肥胖族群龐大的美國、澳洲等,肥胖已經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何不可的個人權利,而成了一種道德問題,因為個人體重上升已經加重社會和環境成本,並且轉嫁到他人身上。
 就美國而言,肥胖就快超越抽煙,成為美國人早死、生活品質下降和醫療費用增加的最大成因。
每年持續肥胖
 美國目前是全球最多肥胖人士的國家,美國疾病防制中心統計,每三個美國成人就有一個過重,一個肥胖,而且他們持續一年比一年胖。
 美國人的肥胖並非普通肥胖,歐洲一個“極為肥胖”的人,去到美國充其量不過是“中等身材”,美國隨便一個“胖子”,體重至少都有150公斤到200公斤。
 他們胖到乘搭飛機時擠得鄰座乘客無法坐下,他們有些胖到坐不進一般轎車,也有胖到不能走路,要坐輪椅的。
醫療費用增加
 美國政府對國民體重問題非常頭痛,因為國民的肥胖關乎國家生產力和健保費用。
 研究人員估計,美國肥胖人口如果按照目前趨勢繼續上升,會增加數十億美元醫療費用。
 為了應對日益增加的肥胖人群,美國醫院必須訂購更牢固的病床和手術台、把醫院壁掛式馬桶換成蹲式馬桶,還有在停屍間安裝特大號冰櫃,改建這些設施也間接增加醫療成本。
 事實上,精算師協會(Society of Actuaries)估計,美國和加拿大這對北美好兄弟的超重或肥胖人口,已經導致納稅人和私人醫療保險客戶,每年必須多支付數百美元醫療保健成本。
 還有那些在職或太胖而無法工作的肥胖人口,已經造成該國損失上千億美元的生產力。
消耗物資破壞環境
 肥胖不只危害健康,還會危害環境,因為肥胖人士使汽車和飛機消耗更多燃油,排放更多二氧化碳,加速全球暖化。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一項研究顯示,跟1960年相比,美國肥胖人士持續增加,導致該國每年要多消耗10億加倫的汽油。
 還有公共交通如火車因為人們越來越胖,可以乘載的人數減少了,不僅如此,從體育館到巴士站等公共場所,為了肥胖人士都必須改換更寬的座椅、扶手梯和出入口等。
 另有研究顯示,大腹便便的美國人讓飛機笨重不堪,乘客体重就快達到航空公司規定的上限。
 飛機越來越重增加的耗油量,不只增加航空公司營運成本,也增加飛機二氧化碳排放。
 美國聯合航空從2009年4月起,實施超重乘客搭機要買兩張機票的規定。
 聯合航空是因為接到很多乘客投訴,被體型過大的鄰座乘客擠到受不了,才決定實施這項新規定。
 聯合航空過胖乘客的標準是,入座后無法扣上額外加長的安全帶或放下座位扶手。
 除了美國聯合航空,其他國家航空公司其實也想實施同樣政策,不過卻捲入歧視胖子的非議。
 法國航空公司和荷蘭航空公司一直想對肥胖的乘客額外收費,但在反對聲浪中只好作罷。
 2007年,法航要求一位胖子乘客支付雙倍機票錢,不過法院事后判定這種做法不合法。
征肥胖稅褒貶不一
 澳洲航空公司前高管托尼韋伯(Tony Webber)也曾經提議向肥胖乘客征收“超重稅”,民眾反應兩極化,有人大表贊同,有人認為歧視胖人。
 托尼韋伯是澳洲首席經濟學家,他提出這種建議是有嚴謹分析論證支持的。
 從2000年來,澳洲航空公司的燃油成本就不斷上升,原因不僅是油價上漲,乘客體重越來越重,也加重燃油成本。
 托尼韋伯收集的數據顯示,從2000年起至今,澳洲每位成年乘客平均重了兩公斤。對從澳洲悉尼經由新加坡飛往英國倫敦的A380客機來說,每位乘客體重增加兩公斤,意味著需多消耗3.72桶航空燃油。
 如果航空公司每週有三趟飛往倫敦的航班,一年下來相當于要多支付100萬美元(折約320萬2399令吉)。
 乘搭飛機時行李超重額外付費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150公斤重量的乘客,攜帶的行李如果沒有超重,就不需要額外付費。
 其實從飛機角度來看,無論是超重的行李還是更多的脂肪,都一樣增加耗油量。
 所以他建議,假設標準乘客的體重是75公斤,那么應該向體重75公斤以上的乘客收取“超重稅”,抵銷航班額外的燃油費用。另一方面,體重少過75公斤的的乘客購買機票應該享有折扣。
美國胖子面對歧視
 美國航空公司施實超重乘客要買兩張機票政策,很多胖子嘩然,認為這是歧視。
 對航空公司來說,考慮到鄰座乘客感受,要超重乘客買下毗鄰機位也許無可厚非,不過在美國,肥胖人士不只乘搭飛機要買多一張票,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面對種種不便和他人的偏見。
 體重超標的人意味著健康風險越高,美國醫療和人壽保險公司經常會把肥胖人士拒于門外,或對他們征收較高保費。
 肥胖人士在美國很難找到工作,美國雷德求職中介公司調查顯示,這是因為雇主歧視肥胖人士,美國75%公司高層不喜歡肥胖人士。
 很多美國公司在篩選求職者時,會對肥胖人士抱有先入為主的假設,認為他們因為不夠自律,才無法控制自己的體重,另外,許多客戶也不喜歡跟肥胖人士打交道,雇主在聘請員工時會把這列為考慮因素。
 在美國,肥胖人士就算找到工作,薪水也比一般員工低,而且他們很難有升職或加薪的機會。
 理由是公司認為肥胖雇員行動遲緩,工作效率低;經常因為健康問題請假,影響工作,以及公司必須為他們支付高于一般人的保險費。
 為了制止歧視肥胖者,舊金山甚至出台相關法令,禁止在家中或職場批評他人體重、說人太胖,連醫生問診時也得注意用語,否則可能會被告。
過重影響美軍戰力
 肥胖已經是美國軍隊面對的最大問題,隨著美國越來越多肥胖人口,美國軍隊已經很難招募到體重合標準的軍人。
 目前美國申請服兵役的公民中,有20%男性和40%女性超重,這種情況持續發展下去的話,美國軍隊未來可能陷入無兵可征窘境。
 另一方面,目前有半數美國軍人體重過重,逼使軍隊必須下“減肥令”。
 根據美國肥胖症協會針對美軍所作的調查,目前高達58.6%的男性軍人和26.1%的女性軍人的體重超過美軍設定標準。
 肥胖症協會認為,軍人過于肥胖,勢必影響耐力和行動,也增加受傷幾率。
 所以,美國軍隊目前積極要軍人減肥,包括吃減肥藥、瀉藥,甚至利用斷食、不喝水、手術抽脂等極端減肥方式。
 事實上,從1992年至2007年間,已經有2萬4000名軍人因為減肥失敗,被逐出軍隊。
 軍人體重過重,已經使美國軍隊失去許多經過嚴格訓練的軍人,影響美軍戰力。

 

美國文化養肥世人(第2篇)

報導: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現在什麼都全球化了,肥胖一樣無國界。

不只美國、英國、加拿大這些傳統「胖國」擁有眾多超重人士,向來體重標準的日本人也「肥胖化」,連以窈窕身影聞名于世的法國女人都淪陷。
過去物質匱乏的中國,今天富貴了,大家越吃越胖,這點不難理解,但向來富裕的美國卻是越窮的人越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有這樣一個「陰謀論」,今天全球的人越來越胖,禍首是全球「美國化」……
去過英國的人都懂英國多肥胖人士,而跟更胖的美國人比較身材,是英國人聊以自慰的方法。
 美國人、英國人不是這幾年才變胖的,這也是為何這兩個國家的飲食習慣向來為人詬病。
 有一本暢銷書叫《法國女人不會胖》,書名很明白告訴我們,法國女人輕輕鬆鬆就可享有苗條身段。
列為慢性疾病
 不過,近年的追蹤調查顯示,法國人體重越來越有分量,尤其是女性更明顯,許多法國女性柳腰不再。
 日本人是世界上體重最標準的,這也是他們長壽的秘訣,可怕的是,現在連日本人也變胖了。
 全世界的人都越來越胖,連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受不了,于1997年正式把肥胖症列為一種慢性疾病,並視之為這是一種比傳染病還可怕的病,警告全球嚴陣以待。
 在中國,這個富起來不久的國家,肥胖問題遠沒有美國那么嚴重,但是肥胖人士增加速度驚人,有望追趕美國。
被視為貧窮病
 中國人的肥胖症顯然是一種“富貴病”,以前物質匱乏,很多人求溫飽已不易,現在經濟情況好轉就盡情吃喝。
 中國著名公共衛生專家陳君石說,中國人多少年來窮慣了,現在好不容易兜裏有更多錢,就嚮往著吃更多的肉,這裡指廣義的肉。
 這種情況在他們養育第二代時尤其明顯,很多經歷過貧窮飢餓的家長,基于補償心態通常會養出肥胖兒童。
 吊詭的是,場景換到美國這個發達國家,肥胖症卻變成一種“貧窮病”。
越窮越肥胖怪現象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一項研究發現,跟收入高的雇員相比,收入低的雇員更容易變胖,這說明貧窮是導致肥胖的風險因素。
 美國其他針對青少年和婦女肥胖問題的研究,也得到同一結論。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家所進行的一項長達三十年之久的研究顯示,美國年齡15歲到17歲之間青少年當中,家境貧窮青少年超重比率為50%,這個比率較同齡但家境較富裕的青少年高出許多。
 美國國家保健中心統計學研究團隊也發現,那些來自家庭收入低的婦女,肥胖幾率比較高,反之富裕家庭婦女體重一般比較標準。
便宜加工品易致肥
 不只是美國越窮的人越肥胖,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較低的非洲、印度、墨西哥的情況也一樣,這些國家許多貧窮地區,肥胖現象越來越普遍。
 儘管印度、非洲仍然有嚴重營養不良問題,矛盾的是,肥胖問題也日益嚴重。
 印度全國家庭健康調查顯示,印度有20%人民死于肥胖引起的疾病,印度西北部更是有40%婦女死于肥胖引起的疾病。
 幾年前,印度肥胖或患糖尿病的通常只有富人,但是現在貧窮的人也開始“未富先肥”。
 追根究底,不管住在美國這種富裕國家的窮人,還是住在發展中國家如非洲、印度的窮人,他們面對的其實是同一問題,就是日常攝取太多便宜,但高脂高糖的加工食品。
 非洲有許多吃不飽的人,但是美國人甚少吃不飽的,問題在于吃什么,吃得好不好。
 現今富裕的人多數是因暴飲暴食長胖,貧窮的人則是因為吃太多便宜加工食品變胖。
 說到這點,要追溯到美國人當初怎么變胖了。
 許多研究顯示,美國人的肥胖比率是1970年代起攀升。那正是美國玉米產量過剩,價格暴跌,政府補貼收購玉米,同時鼓勵加工業把玉米“物盡其用”的年代。
 食品加工業以低成本處理過剩玉米原料,把它們跟低比例的天然食材以及各種化學物品合成,大量生產各種高熱量、高糖份加工食品,價格遠比新鮮蔬菜、水果、魚、全穀類便宜。
 對于收入較低的族群,便宜的加工食品正是填飽肚子的首選,但是這種廉價食物,同時也讓他們付出高昂的健康代價。
高果糖玉米漿掀爭議
 自從1970年代以來,玉米就是美國市場最廉價易得的熱量,美國商人用玉米做出數百樣加工食品,從雞塊到生菜沙拉醬、乳化劑、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 fructose corn syrup﹐簡稱HFCS)等“新發明”。
 只是快餐業者就用便宜玉米加工製成45種不同產品,我們在快餐店吃漢堡、雞塊、薯條、汽水、奶昔,看來是多種不同食物,但是成分其實都含有玉米。
 這些速食提供大量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讓人越來越胖可又停不了口。
 高果糖玉米糖漿這種名字,我們的老祖宗聽都沒聽過,別說嚐過。
 自從這種廉價甜味劑“風行以來”,美國人體重就節節上升,所以在美國,有關高果糖玉米糖漿導致肥胖的爭議不斷。
 當然,高果糖玉米糖漿不是專為美國人而研發的,今天全球人吃的數千種食品中,都是以這種甜味劑來取代糖類。
 我們喝的包裝飲料如軟飲果汁、酸奶;吃的加工食品如香腸、番茄汁、通心粉、面包等,都含有這種成份。
利益糾葛的陰謀?
 美國食品工業不只“養肥”了美國人,該國以強國之勢和魅力,在不到100年的時間,把他們的加工食品和速食文化兜售到全球,把全球人都“養肥”了。
 《世界是肥的》這本書的作者巴瑞鮑勃金(Barry Popkin)就指,其實肥胖不只和貪吃、不愛運動掛上等號,這可能是一場陰謀,一個由政府、財閥檯面下利益糾葛的肇因。
 美國推行的農業政策,不斷增加玉米和大豆產量,可以直接影響我們對食物的選擇。
 雖然要不要抵制美國飲食文化,看來是個人選擇,但有時候不是你要抵擋就擋得了的。
 美國牛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美國有意把牛肉賣到一個國家時,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抵擋得了。
 從日本、韓國、台灣到歐盟,都有過慘痛經歷,美國打著國際自由貿易旗幟,在這些國家人民強烈反對之下,仍把牛肉塞給這些國家。
 在許多國家,一罐可樂比一瓶礦泉水還便宜,沒有健康意識的人會寧願喝糖分高的軟飲。
飲食西化日人變胖
 很多時候,我們吃什么其實在于國家政策轉向。
 日本二戰后糧食短缺,當時美國援助該國脫脂奶粉和小麥粉以製成牛奶和面包,作為學校營養餐。
 日本自那時起推行營養午餐至今已過了60年,對于美國當年的“援助”,今天依然有日本人認為那其實是“變相推鎖”該國農產品。
 當年美國小麥產量過剩,價格低賤,而且儲藏成本高,美國人把小麥捐助給日本製成面包供應學校營養午餐。
 從此以后,本來只吃飯食等傳統食物的日本人,飲食習慣逐漸改變,餐桌上的米飯變成面包、肉類等洋食。
 那時起,日本人也大量消費美國出口的小麥和大豆,大米消費減了一半,國家糧食自給率也大幅度降低。
 日本人是全球體重最標準也最長壽的民族,自從飲食西化以后,肥胖率跟著上漲,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也逐年增加。

 

 

報導: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現在什麼都全球化了,肥胖一樣無國界。

不只美國、英國、加拿大這些傳統「胖國」擁有眾多超重人士,向來體重標準的日本人也「肥胖化」,連以窈窕身影聞名于世的法國女人都淪陷。
過去物質匱乏的中國,今天富貴了,大家越吃越胖,這點不難理解,但向來富裕的美國卻是越窮的人越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有這樣一個「陰謀論」,今天全球的人越來越胖,禍首是全球「美國化」……
去過英國的人都懂英國多肥胖人士,而跟更胖的美國人比較身材,是英國人聊以自慰的方法。
 美國人、英國人不是這幾年才變胖的,這也是為何這兩個國家的飲食習慣向來為人詬病。
 有一本暢銷書叫《法國女人不會胖》,書名很明白告訴我們,法國女人輕輕鬆鬆就可享有苗條身段。
列為慢性疾病
 不過,近年的追蹤調查顯示,法國人體重越來越有分量,尤其是女性更明顯,許多法國女性柳腰不再。
 日本人是世界上體重最標準的,這也是他們長壽的秘訣,可怕的是,現在連日本人也變胖了。
 全世界的人都越來越胖,連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受不了,于1997年正式把肥胖症列為一種慢性疾病,並視之為這是一種比傳染病還可怕的病,警告全球嚴陣以待。
 在中國,這個富起來不久的國家,肥胖問題遠沒有美國那么嚴重,但是肥胖人士增加速度驚人,有望追趕美國。
被視為貧窮病
 中國人的肥胖症顯然是一種“富貴病”,以前物質匱乏,很多人求溫飽已不易,現在經濟情況好轉就盡情吃喝。
 中國著名公共衛生專家陳君石說,中國人多少年來窮慣了,現在好不容易兜裏有更多錢,就嚮往著吃更多的肉,這裡指廣義的肉。
 這種情況在他們養育第二代時尤其明顯,很多經歷過貧窮飢餓的家長,基于補償心態通常會養出肥胖兒童。
 吊詭的是,場景換到美國這個發達國家,肥胖症卻變成一種“貧窮病”。
越窮越肥胖怪現象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一項研究發現,跟收入高的雇員相比,收入低的雇員更容易變胖,這說明貧窮是導致肥胖的風險因素。
 美國其他針對青少年和婦女肥胖問題的研究,也得到同一結論。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家所進行的一項長達三十年之久的研究顯示,美國年齡15歲到17歲之間青少年當中,家境貧窮青少年超重比率為50%,這個比率較同齡但家境較富裕的青少年高出許多。
 美國國家保健中心統計學研究團隊也發現,那些來自家庭收入低的婦女,肥胖幾率比較高,反之富裕家庭婦女體重一般比較標準。
便宜加工品易致肥
 不只是美國越窮的人越肥胖,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較低的非洲、印度、墨西哥的情況也一樣,這些國家許多貧窮地區,肥胖現象越來越普遍。
 儘管印度、非洲仍然有嚴重營養不良問題,矛盾的是,肥胖問題也日益嚴重。
 印度全國家庭健康調查顯示,印度有20%人民死于肥胖引起的疾病,印度西北部更是有40%婦女死于肥胖引起的疾病。
 幾年前,印度肥胖或患糖尿病的通常只有富人,但是現在貧窮的人也開始“未富先肥”。
 追根究底,不管住在美國這種富裕國家的窮人,還是住在發展中國家如非洲、印度的窮人,他們面對的其實是同一問題,就是日常攝取太多便宜,但高脂高糖的加工食品。
 非洲有許多吃不飽的人,但是美國人甚少吃不飽的,問題在于吃什么,吃得好不好。
 現今富裕的人多數是因暴飲暴食長胖,貧窮的人則是因為吃太多便宜加工食品變胖。
 說到這點,要追溯到美國人當初怎么變胖了。
 許多研究顯示,美國人的肥胖比率是1970年代起攀升。那正是美國玉米產量過剩,價格暴跌,政府補貼收購玉米,同時鼓勵加工業把玉米“物盡其用”的年代。
 食品加工業以低成本處理過剩玉米原料,把它們跟低比例的天然食材以及各種化學物品合成,大量生產各種高熱量、高糖份加工食品,價格遠比新鮮蔬菜、水果、魚、全穀類便宜。
 對于收入較低的族群,便宜的加工食品正是填飽肚子的首選,但是這種廉價食物,同時也讓他們付出高昂的健康代價。
高果糖玉米漿掀爭議
 自從1970年代以來,玉米就是美國市場最廉價易得的熱量,美國商人用玉米做出數百樣加工食品,從雞塊到生菜沙拉醬、乳化劑、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 fructose corn syrup﹐簡稱HFCS)等“新發明”。
 只是快餐業者就用便宜玉米加工製成45種不同產品,我們在快餐店吃漢堡、雞塊、薯條、汽水、奶昔,看來是多種不同食物,但是成分其實都含有玉米。
 這些速食提供大量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讓人越來越胖可又停不了口。
 高果糖玉米糖漿這種名字,我們的老祖宗聽都沒聽過,別說嚐過。
 自從這種廉價甜味劑“風行以來”,美國人體重就節節上升,所以在美國,有關高果糖玉米糖漿導致肥胖的爭議不斷。
 當然,高果糖玉米糖漿不是專為美國人而研發的,今天全球人吃的數千種食品中,都是以這種甜味劑來取代糖類。
 我們喝的包裝飲料如軟飲果汁、酸奶;吃的加工食品如香腸、番茄汁、通心粉、面包等,都含有這種成份。
利益糾葛的陰謀?
 美國食品工業不只“養肥”了美國人,該國以強國之勢和魅力,在不到100年的時間,把他們的加工食品和速食文化兜售到全球,把全球人都“養肥”了。
 《世界是肥的》這本書的作者巴瑞鮑勃金(Barry Popkin)就指,其實肥胖不只和貪吃、不愛運動掛上等號,這可能是一場陰謀,一個由政府、財閥檯面下利益糾葛的肇因。
 美國推行的農業政策,不斷增加玉米和大豆產量,可以直接影響我們對食物的選擇。
 雖然要不要抵制美國飲食文化,看來是個人選擇,但有時候不是你要抵擋就擋得了的。
 美國牛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美國有意把牛肉賣到一個國家時,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抵擋得了。
 從日本、韓國、台灣到歐盟,都有過慘痛經歷,美國打著國際自由貿易旗幟,在這些國家人民強烈反對之下,仍把牛肉塞給這些國家。
 在許多國家,一罐可樂比一瓶礦泉水還便宜,沒有健康意識的人會寧願喝糖分高的軟飲。
飲食西化日人變胖
 很多時候,我們吃什么其實在于國家政策轉向。
 日本二戰后糧食短缺,當時美國援助該國脫脂奶粉和小麥粉以製成牛奶和面包,作為學校營養餐。
 日本自那時起推行營養午餐至今已過了60年,對于美國當年的“援助”,今天依然有日本人認為那其實是“變相推鎖”該國農產品。
 當年美國小麥產量過剩,價格低賤,而且儲藏成本高,美國人把小麥捐助給日本製成面包供應學校營養午餐。
 從此以后,本來只吃飯食等傳統食物的日本人,飲食習慣逐漸改變,餐桌上的米飯變成面包、肉類等洋食。
 那時起,日本人也大量消費美國出口的小麥和大豆,大米消費減了一半,國家糧食自給率也大幅度降低。
 日本人是全球體重最標準也最長壽的民族,自從飲食西化以后,肥胖率跟著上漲,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也逐年增加。

 

減肥非個人之事(完結篇)

 

報導:劉林李
圖:互聯網
試過減肥的人都知道減肥有多難,但不只你個人才面對這種問題,你其實一點都不孤單。 在許多國家,減肥是國家大事,甚至是法律問題,是關乎全民的運動。
為何減肥如此困難,應該怎樣才能瘦下來?
肥胖是一種病,近年肥胖導致的健康問題,已經比吸煙和酗酒嚴重,許多國家把減肥當成國家大事。
 美國加州曾經召開“反肥胖峰會”,美國參議院甚至為了兒童肥胖問題舉行聽證會,美國目前至少有半數以上州議會,正在討論著一百四十多項抑制肥胖的法案。
 丹麥肥胖人口比例其實不到10%,但是丹麥政府已經無法忍受,開始征收“肥胖稅”逼丹麥人減肥。
 該國目前已經著手提高冰淇淋、巧克力、甜食以及汽水等垃圾食物稅收,讓這些食物變得更貴,藉此改變民眾飲食習慣。
 在日本,腰圍過粗甚至是“犯法”的,不只腰圍粗的個人“有罪”,必須強制減肥,他就職的企業或機構,也會遭罰款。
 當然,各國針對肥胖的種種措施,是希望民眾注重健康,進而減低國家醫療保健負擔。
 然而,牽涉到肥胖的問題很敏感,政府推行各項措施的“好意”,民眾未必“領情”,而且往往覺得政府管太多。
 征收肥胖稅要民眾改變飲食習慣,會被認為控制民眾選擇食物的自由;要求肥胖乘客買兩張機票被指歧視;要民眾減肥也會被評論人罵,我喜歡吃太多變胖短命一點,你管我?
 儘管減肥是永不過時的話題,儘管很多跟減肥有關的書籍都成了暢銷書,大家看起來好像都很想減肥,可是當國家想“助他們一臂之力”時,很多人卻覺得不高興。
互相鼓勵更易減肥
 肥胖真的只是單純攝取太多廉價高熱量食物如此簡單?
 事實上,科學界一直在尋找追查肥胖成因,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每年就撥出8億美元(約25億4719萬令吉)研究肥胖的代謝、遺傳與神經學基礎。
 關于肥胖,科學家其實已經懂得比以前多,比如為什么有些人天生容易發胖,研究人員發現二十多種基因突變和體重容易增長有關,還有我們細胞的生理功能不同,燃燒和儲存卡路里的能力也不一樣。
 除非科學家發明了能夠改變代謝能力及基因的藥物,否則現階段肥胖的人要瘦下來以及不復胖,仍然只有改變生活方式這條路。
 方法來來去去是那幾個,大家其實都很熟悉了:測量體重、記錄攝取的卡路里和運動情形;飲食均衡、減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攝取,而不是完全排除某種主要食物類別;減肥是終身的事,不要寄望極端減肥方式或節食可以讓你永遠瘦下來。
 美國也非常流行加入“節食支持團隊”,靠團隊的鼓勵和支持,達至減重目標。
 研究發現,團員之間分享節食的成功和挫敗、團體一起擬定解決方案、互相扶持,有助于減肥者更有毅力持續節食。
 減肥不只是醫學問題,還是經濟和社會問題。
 我們今天吃的食物跟我們老祖宗有很大分別,其實正是因為我們生活的世界已經改變。
 從某個角度來看,是國家一些對食品的政策影響了我們的飲食習慣,所以通過公共政策創造一個健康飲食環境,也許是無可厚非的。
日政府介入國人減重
 日本政府為了民眾健康著想,竟然立法管起民眾腰圍尺寸來。
 日本政府于2008年4月起立法規定,地方政府部門和企業每年為雇員進行體檢時,必須為年齡40至74歲員工度量腰圍。
 男性腰圍不得超過33.5吋(85公分),女性不得超過35.5吋(90公分,這是國際糖尿病協會為該國定下的預防疾病指引)。
 腰圍超標的人要是同時又出現過胖相關疾病,就必須減肥,三個月后還達不到標準,就要接受飲食指導和鍛煉身體,假如6個月后仍然超重,就要接受減肥再教育。
 另外,企業要是無法讓員工減肥,將會面對罰款,大型企業要是有太多肥胖員工,罰款可能會高達數百萬美元。
 日本政府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強迫”超重人士減肥,目標是7年內減少25%痴肥人口。
 一項針對上萬名日本人的研究顯示,日本男性平均腰圍略低于日政府設定的上限,所以,33.5吋“纖腰”要求對日本男性來說不算嚴苛,大部分人應該可以達到標準。
如何辨識你是否過胖?
 肥胖的定義是什么?怎樣才算過胖或肥胖症?
 以下幾種方法可以衡量及評估一個人是否超重及肥胖。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BMI)
 每個人身高不同,只是測量體重無法反映是否超重,BMI則考量到身高問題,所以,經常被用來作為是否超重、肥胖的指標。
 但是,BMI過分簡化的計算方式也引起爭議,美國著名減肥專家大衛赫伯(David Heber)就指BMI具有誤導性。
 他舉例,一位足球運動員可能肌肉非常發達,按照BMI計算方法,他就會被當成超重和患上肥胖症。
 不過,一位擁有正常BMI指數的女性卻可能體脂肪(body fat)過多。
 他本身做過一個研究,很多BMI只有23(在正常範圍里)的女性,體脂肪百分比卻高達32%。
  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
  例如:一個體重52公斤的人,身高155公分,BMI為52(公斤)/1.552(公尺2)=21.6
身體質量指數(BMI) (kg/m2)
體重過輕-BMI < 18.5
正常範圍-18.5≦BMI<24
異常範圍-
過重:24≦BMI<27
輕度肥胖:27≦BMI<30
中度肥胖:30≦BMI<35
重度肥胖:BMI≧35 
腰圍
 BMI使用身高和體重比率判斷肥胖,這樣很容易忽略人體脂肪多寡,所以有專家建議以腰圍衡量肥胖,這也是為何日本政府要“控制”人民腰圍尺寸。
 腰圍顯示一個人腹部脂肪堆積情況,研究顯示,腹部脂肪多的人容易罹患跟肥胖有關疾病。
 世界各國男女對腰圍橫量肥胖的標準不一,美國是男性39.5寸(100公分)、女性35.5寸(90公分);日本是男性33.5寸(85公分)、女性35.5寸(90公分)。 
體脂率
 體脂肪率是指人體脂肪與體重的百分比,用體脂機測量體脂率,就可以知道身體脂肪含量。
 人體需要適量脂肪保護脆弱的臟器,一般而言,男性正常體脂率約在15%到25%之間,女性約在20%到30%,隨著年齡增長脂肪率會提高。
 成年男性脂肪率超過25%,成年女子超過30%,就達到醫學所謂的肥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