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籃"覓有心人

職業籃球員非夢想(第一篇)

27/06/2012


報導:許雅玲
圖:練國偉、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5月豔陽天,來到吉隆坡蘇丹街,在最權威的大馬籃球學院,尋找未來的林書豪,我問自己:目標會不會過于遠大?  確實,我遇見的6位來自國家青年隊的男女球員,他們是真心喜歡和享受籃球運動,又有潛質的年輕男女球員。
 不過,他們並不奢望成為大馬林書豪,他們的目標簡單但明確:打好東運會晉級賽,然后全力應付大馬教育文憑(SPM)考試。
 顯然,大馬單薄的籃球氛圍,讓大部分年輕球員的生涯規劃中,沒有“職業籃球員”這個選項。他們的價值認定是:籃球,打到20歲前后為止,然后展開另一條和籃球無關的路。
 固然如此,他們坦言:即使練球很苦,還是無悔愛上籃球。
早上4時30分,大馬籃總6樓,各種各樣的手機鬧鐘鈴聲,此起彼落地響起來。
 在溫暖的被窩裏掙扎一番后,17歲的黃佳賢、尤進煌和蘇禮罄,機械式地起床、洗刷,5時正開始練球,之后準備上課。
 下午1時零5分放學,吃飽午餐,下午2點至4點補習,之后練球。晚上7點30分至9點,是晚間自習時間;之后,黃佳賢上網、蘇禮罄聊天,尤進煌睡覺。
 而在6樓的張楚鋆、葉玉歆、李秋燕和其他國青小隊女球員,和男球員一樣,過著規律的學習和練球生活。
 一些國青球員,是因為家人有打籃球,耳濡目染之下,也喜歡上籃球運動。也有球員和葉玉歆一樣,從小沒有機會接觸籃球,但因為身高優勢,被學校老師選進校隊。
一起開心一起失落
 老套問句:為什么喜歡籃球?3位男生不約而同表示,“我們享受籃球帶來的緊張刺激過程。”運動時,大腦分泌腦內啡,讓人有放鬆、快樂的效果。
 對于籃球員而言,單人比賽項目,比如田徑,贏了,只有一個人高興,輸了,也只有一個人傷心;不會出現籃球場上那種一起開心一起失落的畫面。
 尤進煌:“我喜歡球場上,讓人感受到活力充沛的身體踫撞經驗。遇到強勁對手,就很考驗雙方球員的體力、技術、戰術、應變能力和鎮定度,賽事變得更加刺激!”
 籃球國手的光環,讓選手父母覺得榮耀;同學的羡慕眼光,也讓年輕球員飄飄然。然而,他們強調,“為了成為籃球國手,我們放棄了玩樂時間,接受了比一般籃球員更辛苦的籃球訓練。”
 第二次被選進籃球學院的李秋燕說,“我喜歡的運動太多了,但最有潛能打得好卻是籃球。”14歲被選入籃球學院,代表國家參加印度的籃球賽后,她選擇退出籃球學院,專心應付大馬初級文憑(PMR)考試。
 由始至終,多數學生國手的最大目標,不是成為大馬林書豪,而是—如何兼顧學習和運動。
打到學業結束為至
 “今年是大考年,還有重要的東南亞晉級賽,難免感覺壓力。”張楚鋆說。李秋燕則表示,“學習和練球,都要付出時間和心力。感覺每天的時間剛好夠用而已。經常,練球累了,都不懂要休息好?還是讀書好?”
 平時,朋友約好放學后去吃東西或看戲,因為要練球,這些球員們都不能參與,難免覺得不開心。可是,一想到,難得被選進籃球學院,就一定要全力以赴,不能讓父母和自己失望。
 顯然,大馬單薄的籃球氛圍,讓大部分年輕球員的生涯規劃中,不曾出現“職業籃球員”選項。他們的價值認定是:籃球是愛好,打到學業結束為至,之后就要展開和籃球無關的社會之路:空姐、商人、室內設計師等等。
入選集訓有得有失
 國青球員,都是在全國16歲林文澤杯比賽中,因為表現出色,而被選入籃球學院集訓,以便在未來成為國家隊球員。
 現役男國青教練楊傔安透露,也有被選上的球員,拒絕進入籃球學院。特別是外州或東馬球員,很少會願意離鄉背井,除非太想成為國家隊代表;也有因為不肯捱累和不肯練球的球員,在集訓后退出國青。
 剛開始加入籃球學院寄宿培訓,女國青李秋燕、葉玉歆和張楚鋆,感覺很不習慣,也很不喜歡日常打掃工作。甚至,葉玉歆還因而失眠了。融入快樂的團體生活后,現在,3位女生很自豪:我們學會獨立和自理生活了!
 來自東馬的男國青尤進煌和蘇禮罄認為,“離鄉背井,最深的感觸是:犧牲了跟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然而,這是自己追求的籃球夢,不管多辛苦,一定要堅定走下去。”
有助增強適應能力
 不管是男國青或女國青,經歷一段時期的集訓生活后,本人都會深刻覺得:我的適應能力變強了,因為不管到任何球場比賽,都很快適應場地,更好地投入比賽。
 可是,對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而言,通過籃球運動,讓他們結交了很多朋友,才是生活裏最高興的事情。來自巴生的黃佳賢,通過來自東馬的尤進煌和蘇禮罄,認識了更多的東馬朋友。同樣的,尤進煌和蘇禮罄,也認識了西馬各州的朋友。
 “我很高興,通過我們最喜愛的籃球運動,擁有更加豐富的人生經驗。”有志成為成功商人的尤進煌打趣說,年輕時建立擴大人脈,往后經營生意會更加“四通八達”。
 張楚鋆、葉玉歆、李秋燕亦透露,“同齡朋友都認為我們獨立、可靠,很有安全感呢。”這些,都是讓朋友喜歡的品格價值。但她們最高興的是:籃球學院的津貼,讓他們不必跟父母拿零用,還減輕了父母的經濟負擔。
正面看待批評是動力
 90后的青少年,遇到挫折,很容易放棄。90后的國青球員,是否也是這樣呢?
 尤進煌透露,“初中時,還未進入國青隊,在東馬州屬隊伍時,被外人講成‘你是一個沒有價值的球員’。當時就決定放棄籃球。結果,當時的教練找到我,不斷鼓勵我,給我信心,我才能繼續練球。”
 被選進籃球學院之后,尤進煌和其他男國青一樣,就不曾質疑:我是不是好苗子。
 初中時經歷的創傷,雖然,現在還不能釋懷;不過,現在呢,踫到惡意評語,尤進煌選擇積極面對,“我會自我反省,爭取進步;不會輕易放棄籃球。”
 原來,不只男國青,女國青也最難忍受惡意批評。“去年參加亞洲U16青年籃球錦標賽之前,很多人都不看好女國青隊,批評我們身材矮小,體格單薄,不可能贏球...”李秋燕說。
 葉玉歆接著說:“有這種聲音出現,隊友們都會檢討自己的表現。不過,我們不喜歡被瞧不起,下定決心要打得更好。”結果,女國青大獲全勝,榮膺乙組冠軍,成功晉級甲組。
 場外的批評,對于90后球員來說,假如正面對待,也是贏球的動力。



青年培訓才是上策(第二篇)

報導:許雅玲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培養未來的籃球明星,大馬最權威的籃球總會(MABA),有其一套機制。  在機制外的人士,看機制內的運作,更多人是--只知熱鬧,不知門道。
 在機制外,但又熟悉門道的《中國報》體育記者葉正焮坦言,大馬籃運50年不變,造成前路難行。然而,有“變”則“通”──首當其衝,籃總和熱愛籃球人士,一定要從“青年培訓”著手……
“大馬籃運的第一個苦處是:我們沒有很好的籃球氛圍!因此,大馬籃運想要獲得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難。”葉正焮說。
 關于“大馬籃運50年積疾不變”的批評,長久以來就存在。幸好,意識到不變不行,今年4月新上任的大馬籃總理事會,開始有所行動,積極擬定可行的變革之路。
 “目前,大馬籃總給我的觀感是:集中火力辦好大馬聯賽。”他說:“這做法沒錯,但是,更加不能忽視青訓,因為這關乎籃運的長足發展。我希望,籃總聘請的專業經理人,能夠放眼未來,從青訓著手改革。”
改革青訓發掘新人
 青訓有多重要?葉正焮援引德國國家足球隊指出,“2000年歐洲足球錦標賽,被揶揄為‘老戰車’的德國隊,成績很差。賽后,德國痛定思痛,規定國內所有俱樂部:一定要搞好青訓。4年后,慢慢看到青訓成就。今天,德國球隊從老戰車,蛻變為年輕、才華橫溢的強隊。”
 每一年採訪報導元首杯全國籃球錦標賽,場上都是熟悉面孔的球員在開打。他擔心,“大馬籃總沒有明確方向去培養青年球員。假如大馬籃總和支持籃球運動的人士,不痛定思痛改革青訓體制;那么,等到資深球員退役,就沒有人接棒了。”
 2009年,在柔佛新山舉行的亞洲16歲以下男子青年籃球錦標賽上,葉正焮採訪帶領隊伍打入4強的菲律賓主教練,了解菲律賓除了籃球氛圍濃厚,全國還有四十多個籃球訓練中心,大馬只有一間籃球學院,以及數間私人學院。
 “重新從最低的青訓做起,就有機會改變目前的劣勢。與此同時,大家要有一個心理準備:這幾年會經歷陣痛!可能,國家隊的比賽成績不怎么好,但大家要保持耐心,惟有把基層青訓做好了,讓大馬籃運步上健全軌道,才可以看到青訓成果。”
同步培養基層教練
 “改革青訓,發掘潛質青年球員的同時,一定要同步培養基層教練。”他繼說,“目前,大馬基層教練不足夠;甚至,國民型學校的體育老師,很少會懂得正規的籃球基礎;就算校內有很好的籃球苗子,卻因缺乏專業教練的發掘和訓練,被埋沒了。”
 他接著表示,“有2個方法培養更多基層教練及提升教練的水平:派遣精英教練出國參加教練訓練營,學習國外先進的籃球理念,然后再傳授給國內的教練;或者,聘請外國高水平教練來馬舉辦教練訓練營,這樣可以讓國內更多教練受惠。”
 迄今為至,只有女隊教練翁薪蕓和朱雪雲,被派出國取經;男隊教練還沒出國培訓的經驗。
 “假如不把青訓做好,為球員打下強穩基礎;未來,大馬成年隊甭說‘有野心’想打贏菲律賓,即便想取下新加坡,都不容易了。”
靈活機制發掘球員
 說到青訓,不得不提到籃球學院。大馬籃總每月花在籃球學院4組球員(18歲以上男女大隊;18歲以下男女小隊)身上的經費,估計超過13萬令吉(這還不包括今年6月1日起,為國家成年隊球員加薪500令吉)。
 葉正焮坦言,“個人覺得,籃球學院的機制存有缺陷。畢竟,每年花費逾百萬令吉,但真正受惠的、受重視的籃球員,卻不超過50位,在外的更多人才卻被忽視。或許,可以打破僵硬的集訓模式,讓更加靈活的球會去搞青訓,那么,就可以培育更多潛質球員。”
 “相比歐美的球會模式,大馬一州派一隊出賽的做法已落伍了。事實上,一些有錢的大州屬,有能力派出超出一支的隊伍。一些出不到隊的小州屬,只好濫竽充數來出隊,這種做法也沒意義。”
 有籃球教練跟葉正焮說:“推動球會制很難,首先就是資金問題。誰會花錢來搞球會?”假如把逾百萬令吉的經費,用來推動球會制,實際搞好青訓,同時 舉辦聯賽讓球會比賽,這樣的話,球員的資源和訓練,肯定比過去更強。等到重大國際賽事,只要召集各個球會的球員,就可以漂亮出賽。
理應統一青訓制度
 關于青訓,大馬籃運面對的最大問題是:沒有統一的青訓制度。13州的每一個教練,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一套訓練方式。小球員接受不同的訓練模式,被選入國家隊后,教練還要花時間去糾正他們的錯誤,必然拖慢球隊進步。
 “我們可以借鑑加拿大的做法,他們擁有全國統一的長遠青訓計划,叫做‘一致青訓計划’,有著其獨特的‘教學金字塔’。”葉正焮說。
 教學金字塔,是把年輕球員所必須掌握的東西,按其重要性有系統的歸類,最底層也就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占了最大的比例,到了最頂層才是戰術理念。具 體來說,在小孩子5至9歲時,教練只著重教導正確基本功,完全不涉及戰略和戰術;到了10至11歲,教練才會逐步加入戰略,以及5人對抗的訓練。循序漸進 展開青訓。
 “有些教練把勝利看得太重,忽略基本功的訓練。這種情況下,造成大馬球員的基本功比國外球員差。”事實上,球員基本功差,教練就不可能讓球員攻打太複雜的戰略。
吸引友族廣招人才
 “在我國,籃球運動,主要還是華人最活躍,還無法成為全民運動,這使得籃球運動的選才範圍,變得很狹窄。”葉正焮說:“因此,在改革青訓,發掘年輕球員的方向上,大馬籃總要加強跟學校緊密合作。”
 理想來說,假如把國內的比賽,包括學聯比賽,交由大馬籃總監督,那么,選才的範圍,就可以擴大到學校範圍。這樣一來,就能確保源源不絕的年輕球員資源。
 目前,大馬籃總的學生球員,有些也是校隊球員。大馬籃總有本身的全國青年賽,馬來西亞學校運動理事會(MSSM)又有全國學聯賽。假如兩項賽事的日期重疊,這會造成學生球員的困擾:到底要參加哪個比賽?
 甚至,學生球員打完學聯賽后,馬上又投入籃總比賽。這種情況下,即便再有才能,學生球員也會體力透支,表現失準。這點上,若是大馬籃總和馬來西亞學校運動理事會達成共識,能讓青訓之路走得更順暢。
 “近幾年,美國NBA賽事廣受歡迎,友族也開始對籃球產生濃厚興趣;大馬籃總應開發這方面潛能。而跟學校合作,吸引友族球員的滲透度會更大。”他說。

 

高苗紅利褒貶不一(第三篇)

 

報導:許雅玲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1992年,大馬籃總在全國青年賽中推行高苗紅利分制。換句話說,球員只要高人一等,下場不必進球,就先拿紅利積分。這之后,籃球場上就烽煙不斷--球隊靠高人紅利積分取勝,違反勝者為王的定律。  2011年,大馬籃總廢除此制,支持和反對雙方,今天還是爭論不休。高苗紅利分制,問題出在哪裏?
 高苗紅利分制,各界對它褒貶不一。支持者認為,高苗紅利分制,協助發掘國內的高大球員,成功提高球員的平均身高;反對者則反映:高苗紅利分制,破壞了公平競賽原則。
 本篇綜合一些籃壇人士對高苗制的看法,支持與反對雙方各有見解。也許,大馬籃總會設定出一個幫助發掘高苗,但不破壞公平競爭原則的制度……
根據大馬籃總訂立的高苗紅利分制準則:每一名註冊的高苗(女球員至少需182公分,男球員至少需192公分)可獲得0.25紅利積分,而球員必須在小組賽的進場比賽平均時間是10分鐘,一支球隊最多獲一分紅利分。
 此外,每一支球隊若有高苗球員,在一組比賽的平均下場時間有20分鐘或以上,該隊在該組比賽可獲得0.5紅利分,最高紅利分是1.5分。
 高苗紅利分制,造成沒有高苗的隊伍,即便贏了分數,也會輸了球賽,也因此,一些不活躍的州屬,就以隊裏沒有高苗為由,拒絕參賽。
不再發掘高苗
 2010年9月,全國18歲及以下青年賽,發生決賽鬧三胞胎:檳城女隊靠高苗積分,一路殺進6強並取得第4名,高苗制再度引發爭議。結果,在2011年,領導層決定取消高苗制。
 從取消高苗制那天起到現在,包括翁薪蕓、朱雪雲及楊傔安在內的國家隊教練,不約而同強調:取消高苗紅利分制度,一些州屬不再積極去找高苗。畢竟高個子球員,一般上比較不靈活,會拖慢球隊節奏,影響比賽成績。
 一直以來,大馬國家籃球隊在國際賽上的最大問題,就是身高不夠國外對手高。沒有高苗紅利分的誘惑,許多州屬教練不再積極尋找高苗;這情況在林文澤杯全國16歲以下籃球錦標賽上特別顯著。
 長久下來,這將造成國家隊平均身高被拉低,無法在國際賽上取得優良表現。也因此,直至今天,許多教練和籃壇人士籲請大馬籃總:請恢復高苗制!
 一位不願具名的前籃球國手說,“高苗制,確實會出現輸球卻靠紅利分出線的不公平情況。不過,想出這個制度的人,其實滿有創意,也帶來成功的價值,無可否認,這個制度確實成功幫助籃總找到高苗,拉高球隊的平均身高。”
成績下滑爭論不斷
 男籃國家隊的譚健鴻、關湧縉、郭添源,女籃國手李秀芬、卡萊馬蒂、葉晶兒等人,都是通過高苗制栽培出來的高人球員。最有創意的是:規定高苗下場20分鐘來獲得紅利分的做法,確實“迫使”向來被視為“花瓶”的高人球員,不得不下場打球鍛煉球技。
 其中一名受訪的前籃球國手表示,“關于三胞胎爭議,這是因為比賽時,下層統計組做得不好,而決策人沒有第一時間解決計算上的行政偏差,才會發生州屬罷打風波。這點上,大馬籃總可以派遣專業人士來統計算分。”
 他繼說:“搞到最后,不管是贊同或反對人士,都把問題歸納為‘制度’問題。其實,可以這樣解決高苗制爭議──多舉辦一項沒有採納高苗紅利分制的球賽。多了一項球賽,就會有更多人出來打球,就不愁沒有球員資源。”
 不過,籃總秘書謝鐵文反問:“難道沒有高苗紅利分,各個州屬就不會盡力去找高苗?這不盡然。發掘高苗,還是關乎如何去發掘基層球員。大馬籃總計劃增加一個小組,到全國各地發掘籃運人才。”
 他強調,“球隊靠高人來贏球,也不光彩。我覺得,高苗制取消后,球員整體身高下降,比賽成績下滑,只是一種巧合,不是定律。”
矮人一等失去優勢
 大馬籃總從2011年起開始在全國青年賽廢除高苗紅利分制度,雖然還是注重于高苗球員的發掘,但少了紅利分的計算,各州屬教練已不再認真去尋找高個子球員,只要能夠配合球隊戰術的球員就能獲得徵召。
 取消高苗制,還有球隊願意讓球藝普通的高人球員下場打球20分鐘嗎?好不容易發掘的高人球員,變成場邊的板凳球員,不就喪失鍛煉高苗的機會?
 國家女籃教練翁薪蕓坦言,“籃球是一項高人運動。以往,大馬女籃的平均身高,僅落后中國和印度。現在,我們每次參加國際賽,都因為身高失去優勢。”
 高苗制未取消前,全國賽會出現令人眼前一亮的高個子球員;高苗制取消不到2年時間,賽場就很少出現高人球員;這一情況,在國家女隊尤為明顯—現 在,年齡介于19歲至28歲的女球員,平均身高為175公分;最高的球員有192公分。這個高度,放在中國女隊裏,卻是最矮的球員。
拉鋸戰中高人得利
 有人嗤之以鼻:有身高的高苗,技術卻太差了。那么,高苗制還有意義嗎?
 翁薪蕓透露,“高的人不靈活。可是,籃球是高人運動,因為籃板在上面,球都要往上投,必須有高人打球,球隊才有優勢。畢竟,雙方拉鋸戰中,一旦球員氣力不足,就是高人得利。”
 如果說高人不靈活,那么,為何美國或中國籃球隊,都是以高人取勝?
 以美國NBA隊來說,隊員平均高度是201公分,高191公分的林書豪,比隊友還要矮上半個頭。
 那么,這些龐然大物,又是如何解決身材高大而不靈活的窘態?
 原來,這些傑出球員,都是自小熱愛籃球,從小接受系統的籃球訓練,籃球存在他們血液中。他們的身材隨著年齡長高,球技也是,因此不存在“因高大而不靈活”的問題。
 至于本地球員,有好些是在小學或中學,因為身高而被挑選或說服入隊,有些甚至是這時才真正接觸籃球,才開始學習各種籃球球技。有者甚至對籃球沒有太大熱忱,出來的成果自然比前者差。
 “我們沒有人口大國選才的優勢。本來,打籃球的人士就不多;現在,更少女子想要打籃球,只能在有限資源裏選擇苗子。”
 目前,國家女籃還有一些高人球員,但女國青就很難找到高人球員。
 支持高苗制人士的看法是:州屬不能只想打贏青年賽,應該關注高苗的栽培。發掘高苗球員,不單只是為了應付國際賽,更是為了籃運長遠的發展。
加緊培訓能成大器
 翁薪蕓坦言,尋找高苗不難,難就難在高人的訓練。因為高人反應慢,身體重協調不靈活,要花更多心力去訓練。以至于,很多教練都不會積極去發掘高苗來進行訓練。
 “高苗訓練難?這不見得。”謝鐵文說,“霹靂籃總的秘書,最近發掘了一位16歲的高苗。這名身材高大的男孩,雖然不懂籃球運動,不過,因為不怕辛苦、肯拼和聽話;在短短八天訓練,就看到他的進步。”
 綜合謝鐵文和翁薪蕓的看法,還是相當樂觀:只要找到有高度的苗子,即便他們不會打球,籃總也有信心去栽培他們。
 謝鐵文說,“16歲的男孩,現在雖然沒有進入國家隊,不過,只要慢慢培訓,他必定可以為未來的國家隊爭光。”
 針對高苗培訓,《中國報》體育記者葉正焮說,“大馬籃運的不足是:找了高苗,但沒有專人去訓練,往往把高人練成后衛,無法發揮高人優勢。我們應該借鑑伊朗經驗,舉辦‘長人訓練營’。”
 伊朗教練找到好的苗子,就把高苗送入“長人訓練營”。大馬應該每年舉辦一次“長人訓練營”,從國外邀請專門訓練長人的教練來主持,讓球員和教練參與;那么,球員學到基本功,教練亦學到訓練高苗的方法。


聯賽籃球發展命脈(第4篇)

報導:許雅玲
圖:本報資料中心
 大馬籃運發展史上,第一個主辦的本土聯賽,應當是大馬籃總在1995年主辦的大馬籃球聯賽(MBL)。可惜,舉辦5屆后,卻因缺乏經費而停辦。  曾在美國NBA克利夫蘭騎士隊行銷部門工作的前籃球國手陳其賢,認知到:聯賽是籃球發展的命脈,以打代練是提升球員水準的最佳方法;毅然以KEYSPORTS體育活動公司的角色,承辦泛馬籃球聯賽(NBL)。
 從2002年起,民辦的NBL越辦越出色,成為繼東南亞籃球聯賽(ABL)之外,國內頂尖球員最嚮往參與的重大賽事。2011年,邁入第10週年的泛馬籃球聯賽,在7月順利落幕;陳其賢隨后宣布停辦賽事,並希望大馬籃總能夠接回辦賽的任務。
 今年1月,大馬籃總宣佈籌辦全國籃球聯賽(MNBL),落實在9月至10月份開打。MNBL 是否能演變成體制更完善、競賽時間更久的職業化聯賽,大家都拭目以待。
陳其賢強調,任何一項運動,包括籃球,想要成為職業化運動,均需要聯賽來完善。所以,大馬需要于建立一個體制更完善、競賽時間更久的聯賽。
 除了美國NBA,菲律賓也是擁有聯賽歷史最久的國家。泰國、印尼與新加坡的本土聯賽,也越辦越成功。即使像新加坡彈丸小國,甲組聯賽也擁有10支球隊。大馬聯賽,可要加把勁了!
 “聯賽,是籃球發展的關鍵命脈—以打代練,是提升球員水準的最有效率的方法。”他說:“我在國家隊服務的時代,一周練習15次。每天辛苦地練球,卻只能在每3個月,參加一次比賽而已。所有球員都渴望有更多球賽來打球。”
 因此,大馬籃球聯賽停辦后,他毅然以KEYSPORTS體育活動公司的角色,承辦NBL。10年來,體壇大眾對NBL的重要評價是:
 憑藉廣闊的人脈,大馬前首席控衛陳其賢,在大馬籃總的配合,以及各球隊東主及贊助商的支持下,創辦了NBL,讓辛苦鍛煉的球員,每年多打幾場精彩籃球賽事,進一步提升籃球水平!NBL的球隊競技水平及球賽精彩度,可說是歷來最高!
 對此,陳其賢謙遜表示,“我的10年聯賽經驗,結果是失敗收場。坦白說,我是以商業化方式舉辦一個月賽期的NBL,只是很片面地想提供一個平台讓球員競技;希望從這做起后,慢慢把提升籃運所需的資源吸引進來。”
 然而,在面對缺乏龐大資金、贊助商、人力等的問題之下;陳其賢決定停辦苦撐10年的NBL聯賽。
 他繼說:“大馬籃總會將MNBL帶到何種程度,胥視新的領導層的承諾有多高。個人覺得,兩個月的賽期,是一個好的開始。期待籃總為聯賽注入新的士氣,把聯賽做得更好。”
 與此同時,大馬籃總秘書謝鐵文透露,“假如MNBL辦得十分成功,未來就有可能把賽期加長至3至4個月。”
 9月開跑的MNBL,賽期增加到2個月。聯賽的第一個月,規定只用本土球員;第二個月,允許有3名外援。大馬籃總希望吸引到6隊參賽。目前,確定有4隊參加,其中一隊為霹靂富農化工。籌委會因此建議:邀請其他國家的球隊參與。
有助提高球員水準
 本來擔任MNBL籌委會主席的謝鐵文,由于本身有一支球隊(霹靂富農化工)參賽,為了避免衝突,已經請辭,並由拿督賀紹發接棒。
 他說:“國內的頂級球員,都把聯賽視為一定要參加的最高水平球賽,這有助于把球賽水準拉到最高。去年,國內唯一的職業籃球隊──猛龍隊,還進不了NBL決賽。很多沒有機會出征東南亞職籃(ABL)的球員,第二個鎖定的重要賽事,就是聯賽。”
 “聯賽,在賽期內,成功在全國掀起熱潮。相形之下,州屬參賽的元首杯,較少有驚喜,每年取勝的都是熟悉的強州。一種運動,如果不能形成‘熱潮’,發展就不太好。”
 謝鐵文表示,“很多人建議,以靈活的球會聯賽,來取代州屬比賽(林文澤杯、元首杯)。當然,很多國家已走球會聯賽制,大馬籃總也在摸索這種可行性。只不過,讓歷經了52年歷史的元首杯,步入終結的話,未免有點可惜。”
切割或造成球員荒
 邁入6月,大馬籃總明確要與東南亞職籃聯賽(ABL)切割。籃總要代表猛龍隊征戰ABL的國手們,必須在國家隊和職業隊之間作出選擇。
 此前,大馬籃總會長拿督斯里張慶信表示,切割,主要是想讓球員能夠確定他們的方向,並專注在他們的選擇。
 據悉,職業隊的成員,除了5名外援,都是大馬籃總投入大筆經費,長期培訓出來的國家代表。每年的1月到6月,ABL開跑,國家隊選手都跑去打ABL。造成籃總召集訓練時,出席的球員不達10人,連組織一支隊伍也難。這種情形下去,令人擔心國家隊未來的訓練和發展。
 籃壇人士說:聯賽打下去,球員都會希望提升為職業聯賽,領取更好的薪水,沒有后顧之憂來打球。國手群傾向選擇職業隊,也無可厚非。切割真正執行起來,會不會造成國家隊鬧球員荒?
 是否可以找出雙贏局面?有人強調,職業隊要挖角國家隊球員,應該給與大馬籃總合理補償。或者,大馬籃總和職業隊,可以攜手栽培球員:職業隊提供經費,讓大馬籃總可以吸納更多球員,多組一支純粹只為國家隊服務的乙隊。
大馬聯賽紀事表
1995年:第一屆本土聯賽(MBL)誕生。5屆后,因缺乏經費而停辦。
2002年:第一屆的“泛馬籃球賽”開跑。主辦單位是陳其賢的體育活動公司KEYSPORTS。參賽隊伍有4隊:八打靈新都、吉隆坡長城、波德申籃協和蕉賴福建公會。
賽事有兩項特色:
(1)門票收入由主辦公司與主場球隊平分,以減輕球隊的負擔;
(2)首次採用主、客場決勝的賽制,類似NBA制度:在常規賽中戰績較佳的球隊,在三場兩勝制的季后賽就佔有一場主場之利。
2003年:第二屆泛馬籃球賽吸引5隊參賽隊伍:巴生彪馬貨運、吉隆坡Y.S.L.、波德申籃協、蕉賴福建公會、國油青年隊。
2004年:泛馬籃球賽正式易名為“泛馬籃球聯賽”(NBL)。參賽隊伍最多,有6隊:巴生彪馬貨運,吉隆坡Y.S.L.,森美蘭勝集團,蕉賴福建公會、昔加末大東方、新加坡榮達黃蜂。
2006年開始:NBL有3支女子球隊參與:吉隆坡Ruby、昔加末大東方和馬六甲精武。
2007年:NBL邀得東馬球隊--民都魯彩虹參賽;還實行外援政策賽規。
2008年:NBL女子聯賽,因為碰上亞青賽,被迫取消。
2011年:NBL第10周年賽事結束后,陳其賢宣佈停辦賽事。
2012年9月:大馬籃總承辦聯賽,全新的全國籃球聯賽(MNBL),9月開打,賽期為2個月。
領養球員免憂生活
 國家男隊主教練吳清發坦言,“籃球職業化機制不成型,大馬籃運就很難進步。”截至3年前,大馬才成立了真正意義上的職業籃球隊──猛龍,開始在ABL賽場上馳騁。
 也是猛龍技術顧問的他進一步表示,“大馬的籃球職業化還未成型,造成很多球員很想打球,但又擔心打球沒有前途。”魚與熊掌不能兼得情況下,很多球員放棄了打球生涯。
 一位不願具名的籃壇人士表示,“猛龍隊,對大馬籃運來說,其實是非常正面的現象,這讓球員看到:打球,也可以有優渥收入。籃總有其立場,但球員也想過更好的生活。”
 他說:“3年來,國家男籃因為有球員參加ABL聯賽,累積不少大賽經驗,提升了本身的球藝。因此,籃總應該積極跟猛龍溝通,畢竟,雙方配合的話,大馬籃運力量會更強大。”
 “猛龍投資了大筆錢,肯定要確保比賽勝利,並因此引入5個外援,只有8位本土球員和猛龍簽約。這點又沒真正幫到大馬籃運發展。因此,我們不能太依靠猛龍參加ABL的經驗,發展本國聯賽才是上策。”
 在朝往職業化機制的道路上,有心支持籃運的企業,可以效法謝鐵文做法-- 富農化工領養了10名球員;沒有球賽的日子,球員就如常到公司上班。

 

與時並進振興籃運(完結篇)

 

報導:許雅玲
圖:練國偉、本報資料中心
 在我國,籃球運動面對的挑戰,比其他運動來得嚴峻,這是因為國內沒有濃厚的籃球氛圍,打籃球這股風氣一般只限于華人社會。  再加上,華人社會極為注重教育,18歲以后的孩子要深造,因此真正想打籃球的也去讀書;國內籃球職業化不成型,缺乏真正可以靠它吃飯的籃球職業隊;“打球不能當飯吃”,是家長和孩子的普遍想法。
 即便進入州屬或國家籃球隊伍,還是因為欠缺統一青年培訓,出現水準參差不齊的基礎功問題。加上,大馬沒有體制完善的長期聯賽,種種問題環環相扣之下,導致大馬籃運發展緩慢。
 大馬籃運路在何方?大馬籃總(簡稱籃總)已有明確方向:今年4月走馬上任的新屆籃總理事會,表達了欲在前人建立的良好基礎上,為籃運擬定新方向,注入活力新元素。
 對此,各界樂見籃總說出,並做到。
今年4月28日,大馬籃總理事會進行第35屆理事會改選,除了總會長拿督斯里張慶信與4名副會長順利蟬聯,其余職位,包括5名副會長、秘書、署理秘書、財政,以及各個小組主任,經歷大變動。
 過去,籃總理事會任期為兩年,不過,從第35屆理事會開始,理事會任期將延長至4年。關心國家籃運發展的人士希望,在較長的任期內,籃總可以重振大馬籃運、樹立新形象以及提升球員福利等。
球員獲加薪500令吉
 邁入6月,籃總先捎來“提升球員福利”好消息:籃總秘書謝鐵文透露,籃總決定為國家成年隊球員捎來好消息——每人加薪500令吉。至于國青隊球員,由于都是在籍學生,本來的收入已可幫助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
 過去,國家隊的每名球員基本收入是:成年隊每個月津貼300令吉,每日練球獲得10令吉,每日膳食津貼30令吉;國青隊球員的每月津貼是150令吉,每日練球獲得5令吉,膳食津貼同樣是每日30令吉。成年隊球員,每個月平均練球25天,未加薪前總收入是1450令吉。
 沒有豐厚收入的前景,讓部分球員選擇離開國家隊,或者只能邊打球邊工作。除了加薪,籃總還能如何劃定出路?
 《中國報》體育記者葉正焮表示,“去年東運會,大馬籃球創下16年最差戰績:男籃12年來首次連銅牌都摸不到,女籃衛冕失敗,只獲銅牌。我們固然很失望,但這也是一個契機,讓籃總意識到不改不行。”
缺乏專業人士管理
 “大馬籃運要振興,籃總需要來一次徹底改變體制!目前這種義務性質的社團模式,已不合時宜”他說:“籃運要重新設定大方向,需要專人策划,包括:基層教練培訓、青訓、聯賽結構、營運及尋找贊助商等……”
 對此,謝鐵文承認,籃總體制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專業人士的管理,“向來,籃總的營運,都是由秘書操作。籃總的理事,包括我這位秘書,都是業余的,難免力有不逮。”
 現實來說,有哪位理事可以放下7天的生意,全心全意地去操作一場球賽?加上,籃總內的大部分人員,都是熱愛籃球的人士,他們籃球知識豐富,也懂得教球;但要他們去處理行政事務,或尋找贊助商,還是不夠稱職。
 “聘請一名總經理,是籃總要落實的第一個目標;讓專業管理人去策劃大馬籃運發展,加強籃總由上至下的系統化,負責產業管理及行政管理等事務;以及操作一個球賽。希望加入西方管理方式,可為籃總注入新氣息,帶領籃運到更好方向。”
擬計劃吸引贊助商
 接下來,籃總要物色一個總教練,協助剖析國家隊的優弱點,以及,加強男隊和女隊的協調。目前,籃總已鎖定有領導強隊經驗的臺灣教練。此外,派遣教練和球員出國培訓。還有,最重要的,舉辦長期聯賽,加強球隊能力。
 “上任2個月,歸納出籃總的最大問題,就是:缺乏經費。”謝鐵文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4支國家隊(男女國家隊,男女國青隊)的基本訓練,一個月至少要10多萬令吉,這還不包括出國參賽的經費,以及其他行政開銷。”
 目前,國油每年還有贊助籃總100萬令吉,但合約將在2014年屆滿。“籃總要未雨綢繆,除了讓專業總經理負責尋找贊助,還會新增‘宣傳和公關小組’,讓贊助商了解:栽培球員和支持球賽,其實不需巨大花費。”
 這點上,葉正焮補充,“缺少經費是籃運發展一大絆腳石,但沒錢可以去找。關鍵是:總不能向潛在的贊助商,開口就要錢吧?因此,籃總要制定一套周詳吸引的市場計劃,去爭取企業的支持。”
加強宣傳避免誤解
 籃總,不只教導年輕人打球,還負責為球員尋找學校,擔負他們的的學雜費和補習費,練球還有零用錢拿。甚至,球員進入大專學院,也負擔一部分的教育經費。
 謝鐵文反問:“籃總提供有這么好的條件,為什么吸引不到潛質球員?”
 這點上,國家隊教練楊傔安、翁薪蕓不約而同指出,父母不放心讓孩子來到五花八門的首都生活、父母不捨得讓孩子練球吃苦、青少年不想離鄉背井等,都是球員不願進入籃球學院的原因。
 “可能,父母認為打球沒出息,只要孩子勤奮讀書,然后申請公共服務局(JPA)獎學金。我們想傳遞一個訊息:如果孩子拿不到JPA獎學金,只要籃球打得好,籃總可以栽培他們。”謝鐵文說。
 未來,籃總會加強宣傳,讓父母懂得:籃總,也是一個提供獎學金的機構。
希望成為全民運動
 大馬籃運要進步,籃球,必須成為全民熱愛的運動。
 謝鐵文表示:“籃球是源自美國的運動。可能,國家籃球隊代表,都是出自華社,大眾才有這種錯誤印象(以為大馬籃球是華人的運動)。”事實上,我國一項調查指出,超過50萬非華人,有參與籃球運動。遺憾的是:西報和馬來報,很少報導籃球相關新聞,資訊就無法傳達全民。
 “讓籃球成為全民運動,籃總雖沒良好對策,但明確這是迫切解決的課題。雖然,籃總有舉行非華賽,但還無法吸引更多友族參加,比賽水準亦不高。”
 他說:“個人覺得,如果舉辦3人賽,友族參與率會更普及。”他說:“非華賽可以複製聯賽方式,允許球隊有3個華人外援;除了讓不同種族混合打球,還能提升球隊水準。
冀增多一支國家隊
 籃總敲定,11月展開全國14歲以下錦標賽。至此,籃總算是完善了國內的分齡賽。謝鐵文坦言,來到特定年齡階段,還是有斷層擔慮。
 “當球員超過18歲,就要離開國青隊。這個年齡的球員,會覺得本身球藝和經驗,沒有二十多歲的前輩好;他們會認為,既然沒有希望升上國家隊,倒不如離開籃總。很多球員,就是在這個年齡層流失。”
 當下,如何繼續培養這一批超過18歲,但仍未夠格進入國家成年隊的球員,是籃總必須解決的挑戰。
 “如果我們有國家甲隊和乙隊,就可以容納這個年齡層的球員。多一支國青隊,一年要多36萬令吉。如果多一支國家隊是唯一的解決途徑,大馬籃總也只能接受。”他說。
心態更勝身體條件
 今年正式加入大馬籃總大家庭的男國青教練楊傔安,和其他教練一樣,最擔心球員的心態。
 “相比前輩球員,現代球員的身體條件,我不敢說更好或更壞?但肯定的是,現代球員的心理條件,比如打球的使命感,肯定輸給前輩球員。”
 “籃球技術,可以后天鍛煉。如果國青球員只是想要一個‘國手’的光環,沒有為國爭光的抱負,那么,他們就欠缺使命感去刻苦鍛煉。”
 目前,楊傔安不抱著想要改變球員球技的企圖,“我想幫助國青球員,設定更高的理念和抱負。”具體來說,就是讓球員有一個可以達到的夢想在前頭:打贏東南亞晉級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