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放生真義


放出去真的能生嗎?(上篇)


報導/攝影:何潤霞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放生”原本就是一件美麗的善行。

 可惜,有些人急于落實“放生”這樁善事,選擇走捷徑,花錢購買放生鳥放生,卻沒深入瞭解鳥兒被捕抓的過程與背后故事…

 我們可曾想過:被放出去的鳥能夠認路回巢嗎?它們能適應新環境嗎?在陌生的地方可以繼續活下去嗎?我們“放”出去的,真的能“生”嗎?

 如果大家有留意,不難發現剛被放生的鳥兒,氣很喘,甚至目無表情,一臉茫然;也許,它們正對孩子牽腸掛肚,或者,它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為了杜絕放生鳥買賣,避免鳥兒不必要的犧牲,從這期開始,我們一起來討論“放生”課題……

為了拯救“放生鳥”,愛鳥之人劉漢文,近期有感而發的在其面子書發表個人意見,並揭開捕抓小鳥的真相;結果,大部分朋友不敢給予支持,他們認為這課題牽涉到宗教,敏感啊!

 沒料到,反而得到陌生人的認同。

“我敢講,是因為我知道真相。我從小就在森林進出玩耍,對鳥兒的習性瞭如指掌,單是聽到鳥叫聲,我就知道那是什么鳥。”劉漢文說。

 “我不反對放生。只是,我想告訴大家,鳥兒被捕抓的整個過程,以避免鳥兒不必要的犧牲。”

 司空見慣的“網鳥”過程,雖然是在童年時期所見,但,至今仍一幕幕浮現在劉漢文的腦海裡……

一兩千隻小鳥被一網打盡

 下午時分,捕鳥者先在森林內布下“喇叭網”,網中央置放一盞大光燈,直到太陽下山,鳥兒都回巢休息時,捕鳥者點亮大光燈后,即在森林中大力敲打手上的鐵片或木板,鳥群因此受驚嚇而到處亂飛。

 這時,在漆黑一片的森林裡,所有的鳥兒都湧向大光燈飛去,少則數百,多則一兩千隻小鳥就這么被一網打盡,此際,第一波的死傷鳥為數不少。

 往往,在小鳥被捕的第二天早上,劉漢文走進森林時,都會聽到許許多多“一夜間成為孤兒”的雛鳥,驚慌地吱吱叫。

 “見到這一幕時,我真是心酸啊!可惜,我不知道它們要吃什么?我愛莫能助,完全沒辦法幫助它們!”

 “另一方面,我相信,被捕的鳥爸爸鳥媽媽,也會在另一方牽掛著窩裡的孩子……瞧!因為人們急于落實‘放生’這樁善事,選擇走捷徑,花錢購買放生鳥放生,卻沒深一層去思考其他細節問題。”

 “如果大家有留意,不難發現剛被放生的鳥兒,氣很喘,甚至目無表情,一臉茫然;也許,它們正對孩子牽腸掛肚,或者,它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他說,很多人貪圖方便,花費一點點錢購買放生鳥,然后選擇在家門口、寬廣的公園或自己喜歡的地點“放生”,但,我們可曾想過:被放出去的鳥能夠認路回巢嗎?它們能適應新環境嗎?在陌生的地方可以繼續活下去嗎?我們“放”出去的,真的能“生”嗎?

鳥兒不一定找到回家路

 “除了白鴿,其他鳥兒不一定能找到回家之路哦!例如麻雀,天色稍暗,它們就認不得路回家了,所以,有時我們會見到一些誤時的麻雀,被迫在屋簷下過夜。”

 尤其,在鋼骨水泥的城市,鳥兒連棲身之所都難覓,更別說要找食物,再加上城市的空氣污染、水源污染、食物污染……甚至聲音污染和燈光污染,鳥兒能存活多久?

 原本生活在森林的鳥兒,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旦它們被“放”到城市“生”活,飛在燈光燦爛的天空下,它們知道是晚上嗎?

 “我經常在晚間,看到一些鳥兒還在覓食,可憐呢!它們若夜以繼日地無眠無休,相信,最終將勞累而死。”

 他誠心希望大家站在鳥兒的立場,作多方面考量,從今以后不再購買放生鳥。

持素就是最大放生

 “放生是一件很美麗的事情,可惜,很少人能領悟其真正意義。”劉漢文非常鼓勵放生,但,他強調,要用對方法。

 “我個人認為,持素才是最大的放生。不殺就是很好的放生,不抓一隻小鳥,就等于拯救了一隻小鳥,我們無時無刻關注一切眾生,那也是無形的放生,若刻意放生,反而助長捕抓風氣,畢竟,有需求,才有人去捕抓。”

 他認為,當我們見到一些即將被砍頭或要下熱油鍋的魚蝦時,當下就把它買下放生,這放生才有意義。

 數年前,有位友族同胞抓了一條大蟒蛇,到處找買家,劉漢文很想將它買下然后放生,但因為他怕蛇,不敢親自將大蟒蛇載到森林放生,而有所猶豫。

 沒料到,正當他與太太商討如何將大蟒蛇放生之際,對方接到餐館老闆來電,大蟒蛇交易就在數秒內成交。

 “這才是真正的放生,可惜我卻錯過了。”

 他坦言,以前年少無知,他殺生不少。自從接觸正信佛教,瞭解因果,他后悔不已,目前的他盡量做些利人利己的善事。

 “少做一件惡事就等如做了一件善事。”

不致傷亡才有意義

 “放生其實是非常有意義的,可惜,現代人用的方法不對。”

 鄭友強讚歎《白蛇傳》裡的許仙,當他見到人們玩弄一條白蛇時,毅然將它買下放生,這才是最恰當的放生方式,整個過程,完全沒引起動物的傷亡。

 “這雖然是民間傳說故事,卻帶出放生的真正意義。我認為,人們不應牽強地放生。”

 “對于瑜伽修行者而言,放生並非宗教儀式,我們只在不違反自然規律及適當情況下才放生,例如,在巴剎見到野生動物即將被殺,而自己又有經濟能力的話,我們就會將它買下,然后選擇一個適合有關動物生存的環境去放生。”

鳥兒被捕死亡率高

 擅長畫鳥的我國著名畫家鄭友強指出,顧名思義,“放生鳥”正是為迎合“放生”市場而有,其中包括織布鳥和禾芭鳥。

 “由于這兩種鳥其貌不揚及太普遍,從來都沒人願意將它當著觀賞鳥飼養在家中,因此,早期的寵物店並沒售賣這類小鳥。”

 “隨著‘放生’風氣的盛行,許多小鳥因此被捕抓,每次所捕抓的數量不是十隻八隻,而是百隻、千隻的一網打盡,然后分配到各寵物店出售,導致目前織布鳥的數量驟降。”

 根據研究報告,野生動物貿易往往會導致高達50%至80%死亡率。從捕抓鳥兒的過程,到運輸和寄放在寵物店待售期間,都不斷有鳥兒死亡。

 試想想,鳥兒原本生活在山明水秀的大自然,自由自在;卻很不幸的,突然被關進籠子裡,被迫與數以百或千計的其它小鳥,在擁擠的籠子裡等待出售,它們的生活環境是多么的糟透啊!

 “期間,萬一當中出現帶菌鳥,其余小鳥必將難逃被感染的厄運,尤其當小鳥面對壓力時,最是容易受病菌感染。”

 “即使這些小鳥被放生,最終飛回原來的生活環境,它們也會很快的死于病毒感染;許許多多的小鳥正因為‘放生’這儀式,而提早結束生命。”

 “放生小鳥,其實等于是給小鳥一條死路!很多人不明白,或貪圖方便,未經深思熟慮,就在寵物店購買小鳥來了自己的‘放生願’,尤其當家人生病或自己事業不順遂時,就選擇‘放生’,祈求消災延壽、積福等等,無形中造就了鳥類買賣生意。”

動機正確才是善行

 但,他認為,我們沒必要放生人工培養的牛、羊和雞鴨等,因為,問題關鍵在于,這都是為了滿足人的口欲而繁殖的,如果沒有人吃牛肉、羊肉和雞肉、鴨肉的話,自然就不需要繁殖。

 他說,在飲食方面,人類其實是有選擇的,我們應該培養持素的習慣,以避免殺害其它生命。

 “口味是后天的,如果一個人自出娘胎以來都沒吃過肉的話,他是不會喜歡肉的味道。”

 “無可否認,‘放生’是一項善行,但,主要看用意與動機正確與否;瑜伽修行者認為,隨緣放生的舉動,能提升個人的心靈素質,畢竟,萬物同宗,每一種生物都有生存的權利,而人類又是萬物之尊,最應該保護其它動物。”

 “除非某種動物威脅到人類的性命,那就另當別論,例如,為了防止鼠疫及黑斑蚊症,我們在城市裡消滅老鼠及蚊子不算是壞行為;但,我們不可以到森林去殺鼠滅蚊。”




盲目放生好心做壞事(下篇)

01/11/2011

報導/攝影:何潤霞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我們瞭解動物的感受嗎?它們願意讓我們先把它們抓起來,然後再“放生”嗎?

 如果我們是抱持佛教無私大愛的精神,以及站在眾生立場而放生,無疑這是好事一樁;可惜,有些人顛倒了放生的意義,總是為求長壽、求健康或事業順遂等而放生,那就本末倒置了。

 佛經雖有云:不殺生得長壽,但,並不等于公告大眾:如果要長壽就去放生,大家千萬別誤解哦!

放生活動是由佛教開創的嗎?華聯金剛禪寺宗宏法師受詢時表示:雖然,佛陀勸導大家護生,但,佛陀時代其實是沒有放生活動,放生是由中國人開始的。其中,淨土宗第八代祖師蓮池大師就致力提倡放生。

 “華人傳統概念一般都喜歡長壽,生物則愛命。人們融合佛教精神,站在慈悲的立場,想救護生命,于是就有了放生這活動。”

 “如果我們是抱持佛教無私大愛的精神,以及站在眾生立場而放生,無疑是好事一樁;可惜,有些人顛倒了放生的意義,總是為求長壽、求健康或事業順遂等而放生,甚至出現本末倒置現象,特地預先訂購百隻、千隻小鳥等,以圓滿放生儀式,這是很不健康的做法。”

 “那豈不是在愚弄生命嗎?或許,小鳥也感到莫名其妙:怎么有人把我抓起來,之后又有人把我‘放生’,我該何去何從啊?”

 我們瞭解動物的感受?它們願意讓我們先把它們抓起來,然后再“放生”嗎?

 “放生本意是好,但,要注意多項細節,以免衍生其它問題。”

 “例如,放生地點若不適宜,將導致有關動物無法適應而提早死亡,或者,把在寵物店感染到的病毒傳播出去,引起生態污染,甚至滅絕其它同類,結果,變成好心做壞事。”

理性與有智慧的放生

 “我們要做的是,理性與有智慧的放生。除了要兼顧生態問題外,我們也要注意放生的整個過程,及瞭解有關動物的特性,不應將動物放到不該放的地點;假設,我們把蛇放到村子裡的話,那肯定會對村民造成干擾,妨礙他們的日常生活,並引起恐慌。”

 “盲目放生可能會破壞生態平衡,引起某些物種的滅絕。”

 “放生宗旨在于讓一個生命得以延續。我們因不忍見世間苦,才做救護的動作,在愛護生命、保護生命的意義裡,我們放生是為了要感恩一切眾生,佛說:一切眾生皆平等。每個生命都有生存的權利。”

 “因此,一旦遇有眾生受苦,作為高等動物的我們是有必要去救護它們的,這樣的放生才最有意義。”

 而站在自己的立場,有所求的放生,是沒什么意義可言的,只會讓自己落入迷信當中。

持素護生更有意義

 另一方面,宗宏法師也不贊成設立放生園。

 “那將會浪費很多財力與人力資源。大自然的動物,就讓它們回歸大自然不是更好嗎?”

 “被關起來養的動物,將會失去生存本能,這反而害了它們呢!”

 宗宏法師透露,過去,曾經有佛教團體呼籲大家減少放生活動,鼓勵大家改以“持素護生”,大家可以嘗試先從每星期持素一兩天開始,慢慢養成持素的習慣,這是另一種戒殺放生的方式,比購買動物放生更具意義。

何時何地都可放生

 身為佛教徒的蘇振成也不贊成刻意放生。

 放生之目的主要是為了不殺生,或遇到有生命受威脅時而生起一念慈悲,將它購買放生,並非大張旗鼓做這事情才叫放生,那只不過是一個數目字而已。

 “其實,我們任何時刻都可以放生,例如,當我們在家中看到蚊子、蟑螂或螞蟻時,不去傷害它們,即使抓到老鼠也讓它回歸到空曠的地方,那也是一種放生,隨時隨地把放生落實到生活裡。”

 在這商業社會,沒錯,是有供就有求,刻意購買小鳥、魚類等動物放生,必然會製造機會讓人賺錢;但,如果完全不去救它們的話,它們肯定會在刀口下喪命。

 他說,他所參與的佛教組織,也曾提出這課題討論──假設沒有人購買“放生鳥”放生,或許就不再有供應,但,我們卻沒辦法影響大家不吃魚肉等。

 “結果,大家都贊成選擇折衷的方法,當要放生時,不預先通知魚販,寧願早點起床,到巴剎看看當天有那些即將被宰殺的魚類等,量力而為的把它們購買下來放生。”

 從理性的角度來看,我們及時將它買下放生,起碼先讓它不必承受被殺的恐懼,至于放生之后存活率不高,那又是另一個因緣了。這猶如有些人明知患上絕症,為什么還要歇盡所能去治療一樣。

 在此,他與大家一起探討動物被放生后所引起的死亡率問題:“其實,魚類被抓后,再被放回水裡生活,它們的存活率不可能達到100%;但,為什么我們還要‘多此一舉’去放生呢?”

 “在這方面,我們不用世間法來看。放生時,主要經過誦經念佛,讓有關動物有很好的機會皈依佛法僧,祝福它們在下一期的生命不再墮入畜牲道。先聽聞佛法,死亡意義就不一樣。”

 再者,每一個生命都是害怕死亡的,動物在刀口下死亡,肯定是充滿恐懼,甚至生起嗔恨心;但,如果它們在放生之后,因無法適應環境而死亡,這死亡是較為平靜的。

 “當然,放生后,有關動物能存活是最好,不能存活的話,起碼跟它們做了三皈依,種下一個學佛的種子。”

核心目的長養慈悲心

 他感恩愛護小鳥者轉告“放生鳥”,從被捕抓到輸送到寵物店整個過程中的死亡數據,以及被放生后的存活率。

 “其實,不只小鳥,一切動物都會劃清界限,各有本身的‘地盤’,因此,想要放生的人,放生之前一定要好好籌劃每一個細節才去進行。”

 放生的真正意義是,不為放生而放生,因此,想放生的人必須對放生理念完全瞭解才去放生,以免造成惡性循環。

 “我們可以把放生視為教育,希望透過這動作,把佛教強調的慈悲心帶出來,佛教有很多表法,長養慈悲心才是放生的核心目的。”

 “佛教鼓勵如法放生,重要目的是教育群眾愛護一切生命。”

 總之,刻意放生不好,完全不放生也不行,因此,選擇中道;關鍵是,明白放生背后理念,如法的做就好。

 “無可否認,有些人是帶著求長壽、消災除病的心態而放生,這就乖離了放生之意義,那是有私心、有目的來做這事情,證明他們還未透徹了解放生的真正意義。

 “抱持求長壽之目的而放生,在整個過程中若不小心傷害生命的話,按因果論計算,這筆賬該由誰來償還?一定是算到當事人頭上的,變成‘好心做壞事’呢!所以,我們放生時要小心謹慎哦!”

不存目的才是善念

 佛經雖有云:不殺生得長壽,但,並不等于是公告大眾:如果要長壽就去放生,大家千萬別誤解哦!

 在此,蘇振成與大家分享一則佛教故事。

 老和尚預知小和尚壽命將至,于是就安排小和尚回俗家見父母最后一面。

 在回家途中,小和尚見到一群螞蟻在水中掙扎,很自然的生起一念慈悲心,悉心地以一片葉子將螞蟻一一救上岸。

 當小和尚回到寺院時,老和尚對小和尚依然能夠活著回來而感到驚訝不已,就詢問小和尚路途上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

 原來,不知自己壽命將至的小和尚,純粹以慈悲心救護螞蟻,這種無為而為,完全沒帶任何目的與私心去做善事,反而可以獲得無量功德。

 相對的,如果我們抱持想要“累積功德”的目的去放生,那可能就沒功德可得。

動物也有悲喜感覺

 或許,有人會質疑: 到底,鳥兒等動物會有憂悲情緒和“感覺”嗎?

 且看劉漢文跟大家分享的真實鳥故事…

 在吉隆坡一理髮店露台,住著一隻“殘障”織布鳥,它天生缺少一隻翅膀,失去飛的本能,無法自行覓食;數年來,鳥爸爸鳥媽媽每天都是風雨不改地將食物送到“殘障鳥”嘴邊。

 每當天空烏雲密佈,即將下雨之際,鳥爸爸和鳥媽媽也會及時趕回來,不斷吱吱叫個不停,以提醒理髮店東主:快將掛在露台的鳥巢移到室內,以免“殘障鳥”被雨淋濕。

 “如果鳥兒沒有‘感覺’的話,鳥爸爸鳥媽媽不可能到今天還一直照顧殘障鳥,更不可能在天色稍微轉暗的時候,就牽掛孩子的安危而急忙飛趕回巢。”

 “由這真實故事推想,那些無辜被人捕抓的小鳥,會是多么牽掛嗷嗷待哺的孩子啊!我再次衷心呼籲大家別再購買放生鳥來放生了!”

 “數年來,理髮店東主雖然和鳥爸爸鳥媽媽一起照顧‘殘障鳥’,但她從來沒給它餵過任何食物,因為,人類是不知道鳥兒要吃什么食物的,唯有鳥爸爸鳥媽媽才懂得它們的孩子要吃什么才能長大。”

 真的,請求大家給雛鳥一個完整的“童年生活”,讓它們能在爸爸媽媽呵護下長大,好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