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一手科學,一手信仰


科學是宗教臨床證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科學與宗教給人的印象是:火星撞地球,水火不相容。

 但是,對梁斐生這位曾在加拿大國防部主持國防太空、通訊衛星、反飛彈防禦及核子輻射研究與發展工作的軍事專家來說,一手科學拿資料,一手拿宗教經典,反而助他理解更多科學與國際時局的變動。

 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宗教和科學之間,也許前者是代表開始和結束,后者則是過程,同時是宗教的臨床證明。


梁斐生博士畢業于加拿大亞伯達省大學電機工程博士,並且在該國國防部擔任要職,1991年獲得國防部特殊貢獻獎,1996年曾以出色表現獲得北大西洋公約(NATO)特殊貢獻獎。

 當年,華裔能夠加入西方國家的國防部已是異數,何況獲得重用主持通訊衛星、反飛彈防禦及核子輻射研究和發展,梁斐生博士表示那是他的殊榮。

 他的工作和國家軍事有關,他的生活卻與宗教信仰緊密結合,前者強調科學思維,后者則是精神支柱,兩者會否不咬弦,著實耐人尋味。

一手資料,一手聖經

 對于梁斐生博士來說,他的工作反而是一個使他驗證自身信仰的機會,一手拿著資料,一邊對照聖經,使他成為非一般的國際時事觀察家。

 科學與信仰之間,如何能不衝突呢?他引用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創始人澤斯杜魯(Robert Jastrow)寫過的一段話,詮釋科學與宗教看似衝突,實則互補的角色。

 澤斯杜魯這樣寫道:“對于一個靠理性的力量而生活的科學家而言,這故事的結局像是惡夢。他一直在攀登無知的山,並且快要到達巔峰。他攀上最后一塊石頭時,竟受到一群神學家的歡迎,他們已在那裡恭候無數個世紀了。”

 梁斐生博士在他的作品《從聖經揭開動蕩世代的奧秘》提及偉大的科學家牛頓,這位發明微積分、光學、發現萬有引力和運動三定律的科學家,一生的科學著作佔所有著作的10%,86%以上是神學作品。

 以上兩個例子,也許無法完全證明科學與宗教互補的關係,但至少說明兩者也非完全對立。

並非事事都能驗證結果

 科學研究著重臨床證明,以過程驗證結果,然而並非事事都能如此,有時要承認自己的無知和無能,才能相信某些事。

 “這世界有月亮嗎?有沒有?真的嗎?你怎么認定?若你是天生的瞎子,(你相信)有沒有月亮?”梁斐生博士指出,失明人士因為眼睛的局限,以及不具備這樣的認識,或會要求他人不要瞎說天空有月亮。

 當失明人士走入畫廊,別人告訴他蒙娜麗莎的畫像多么傑出,畫家多么偉大,但失明人士可能會直斥:我都看不見,不要瞎說有偉大的畫家!

“我的無能反而局限了我對月亮的認識,除非認識我的無能,沒有辦法認識真理的事實。”梁博士指出其中的關鍵。

 認定有或沒有,前者看來更加容易,例如要知道一間房子有沒有一隻貓,只要最終能在屋內找到貓,不管是之前已在裡面或半途被人放了一隻貓進屋,就可以證明有一隻貓在屋內的事實。

 科學與宗教也存在有或沒有、看見或看不見的問題,如果只是想證明某些事物,分清兩者的定位,說不定科學或真的會是宗教的“臨床證明”。

梁斐生博士簡介:

──畢業于加拿大亞伯達省大學電機工程博士。
──曾任職于加國國防部,主持國防太空,通訊衛星,反飛彈防禦,及核子輻射研究與發展工作。
──1991年曾榮獲加拿大國防部特殊貢獻獎。
──1996年榮獲北大西洋公約(NATO)航太諮詢委員會貢獻獎。
──曾以加國首席代表身分參加國防太空科技發展委員會, 西方國家高科技產品管制(COCOM)委員會,以及北大西洋公約國四個科技發展委員會的工作。

氣候暖化非人為結果?

 日本環境物理化學家伊藤博士(Kiminori)參與起草聯合國氣候報告,曾發表這樣的言論:“人為變暖的趨勢是歷史上最糟糕的科學丑聞!”

 換句話說,他並不認為人類行為會對環境造成太大的破壞。

“天氣暖化是事實,但是把天氣暖化認為是人類行為的結果,我就不認同。”梁斐生博士與這名日本環境物理化學家的觀點一致。

 他指出,自然界有熱力學第二定律,即指凡事會越來越混亂。例如,一輛車放在原處不動,一百年或一千年后,就會越來越壞。

“所以這個定律也告訴我們,自然界的東西會越來越壞。”他表示,這也如聖經其中一段章節所說,“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嘆息勞苦,直到如今。”

 因此,他認為不管科學或宗教角度來看,氣候暖化並不是由于人類的行為,人類只是加速它的破壞而已。

“我們要做環保的工作,但火山爆發的破壞力很大,產生二氧化碳,增加溫室效應。而且,內有二氧化硫,形成化學反應后就會破壞臭氣層。”

 他舉例,1991年的菲律賓賓那突坡火山(Pinatubo)爆發,造成7公里高和含有50億立方米的灰柱,火山灰噴發的高峰期達到30公里的高度。

“這個需要做多少次環保,才抵得過它的破壞呢?從聖經角度來看,上帝允許自然界落在嘆息勞苦的詛咒中,怎么做也沒辦法。”

聖經預示國家分裂合併?

 梁斐生博士從聖經看國際時勢,雖不斷然忍為完全正確,但作為國防太空專家,他有一套自己的見解。

 當年,他從聖經中一段有關“尼布甲尼撒王夢見人像”的章節,對照上世紀80和90年代的國際局勢發展,發現分裂的國家再合併的現像。

 聖經其中一段章節是:“ 一半是泥 ,一半是鐵,你既見像的腳和腳指頭,一半是窯匠的泥,一半是鐵,那國將來也必分開。你既見鐵與泥攙雜,那國也必有鐵的力量。那腳指頭,既是半鐵半泥,那國也必半強半弱。”

 在梁斐生博士來看,泥是指民主與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鐵是指極權和集中計劃經濟體係,兩者攙雜的個案,就如當年的東德與西德、北越與南越,后來皆合併成一國。

 現在可能半泥半鐵“攙雜”的國家和地區則是朝鮮和韓國,以及中國和台灣地區。

 他觀察南北韓雙方的現有局勢,朝鮮自去年12月發表“ 基于核遏制力的朝鮮式的正義的聖戰”政治立場,以及韓國為統一備戰銀彈,盼籌百億美元,雙方確有“泥鐵攙雜”的可能。

 至于中國和台灣地區,以前許多人相信只有中國才能救社會主義,但現在越來越多人相信,只有中國才能救資本主義,因此他不排除雙方也正在走上泥鐵混合之路。

科學並非萬能?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曾多次在‘美與物理”的演講中說到:“物理學研究到了盡頭就是哲學,哲學研究到了盡頭就是宗教。物理學研究到深處是越研究越混沌,到了最后物理學家都要瘋了。”

 梁斐生博士認為,理性和科學是可以證實或者證偽的東西,它們不怕進行理性的自由討論,只有非理性的東西,或者是錯誤的理性,才害怕批評和討論。

 因此,科學萬能與否,宗教是否不科學,都可以通過自由討論而獲得深入的瞭解,言論如“一切現象都可被自然科學解釋”或“宗教只是無知的產物”,都有待商榷。

“中世紀的天主教實行思想專制反對科學研究,是錯誤的。當時的天主教徒不准看聖經,因為認定教皇無誤。中世紀的基督教和當代的馬列主義,不幸被專制主義者變成信仰,變成不準批評的東西。”梁博士指出,宗教在某個時期確實面對問題和缺陷。

 然而,他也指出科學的限制,即科學只能發現自然律,卻不能創造或改變自然律;其次,對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定律,如質量守恆定律,科學家只能知其然(HOW),而不知其所以然 (WHY)。

“自然科學只能研究分析可被重複的現象,那些不可重複的事件和現象就超脫了自然科學的範圍了。”他說。

科學家對宗教更虔誠?

 科學家不止“信仰”科學,原來也有不少科學家擁有宗教信仰。科學成就越大,例如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宗教信仰者反而不在少數。

 箇中原因如何不得而知,但至少說明科學與宗教之間,似乎有著一些未能理解的吻合之處。

 梁斐生博士從《The Who Who of Nobel Prize Winners 1901-2000》一書中,舉出一些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的數據,或可作為參考。

1901~200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共計161人,其中有明確宗教信仰者116人,占72%。

極可能或可能有宗教信仰者20人,占12.4%;

無宗教信仰者5人(無神論者1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