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習慣讓你有成就(上篇)
10/11/2011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從企業界到教育界,已有呼吁回歸人性根本的呼聲,他們相信塑造一個人的良好品格后,技術和能力也會隨之而來。
透過《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的理念,讓我們看看從習慣塑造品格的方法,以及帶給企業和教育怎樣的衝擊!
已翻譯成38種語言和全球銷售約2000萬本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一書,明確指出品德成功論的基本信念,就是人類的效能都需要原則作指引,這是與物理學中的萬有引力法則一樣。
該書作者史蒂芬柯維(Stephen R.Covey)研究過去兩百多年東、西方文獻和傳記,分析得出古今中外杰出人士都普遍共存七個重要習慣。
他認為現代人類只注重技能,忘了回到根本,實際上,以良好習慣塑造品格,才能展現高效能。
現代人不注重發展品格,因為篤信價值觀而非原則。究竟,價值觀和原則有什么分別呢?
適時調整價值觀
大馬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推動者兼中文版課程協調員麥健喜,以一則故事指出箇中差異。
“有一艘船在夜間海上航行,水手向船長報告遠處有細微燈光,懷疑是另一艘船迎面而來。”
于是,船長向對方打訊號燈,要求對方改道,誰知對方也提出相同要求。
這激怒了頗有聲望的船長,以訊號燈向對方表示:“我是某某船長,請你改道!”。
未料,對方的回應竟然使船長改換航道,原來對方的回應是:“這裡是燈塔!”
麥健喜指出,船就是價值觀,燈塔就是原則,當價值觀不符合原則,就需要調整價值觀。
原則的定義就是指放諸四海皆準和不辯自明的自然法則,而且它是永恆不變和客觀存在,以及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他認為現在很多人不重視品格,而且先敬羅衣后敬人,迫不及待從外表做判斷。
美國加里福尼亞有一處的紅松樹超過30層樓高,即達到1500尺左右,站在樹下就能感受其雄偉,可想而知根部極深極廣,才能支撐起整棵樹,並且經得起地震和暴風吹襲。
7個習慣達到成功
麥健喜指出,史蒂芬柯維就用樹來貫穿《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的內容,樹的根部是指習慣一至習慣三,即“主動積極”、“以終為始”和“要事第一”,達到個人成功。
樹干則是習慣四至六的“雙贏思維”、“知彼解己”和“統合綜效”,並結合第七個習慣“不斷更新”達到大眾成功。
“許多人想取巧獲得成功,把品格放一邊,抄捷徑、隱瞞、做表面功夫,這可以讓你成功,但柯維老師強調其分別在于效率和效能,前者可很快用樓梯爬上高牆(成功),但那是不是你要的高牆呢?”
效能就像是伊索寓言中會下金蛋的鵝,效率是金蛋,如果殺鵝取卵,最終只會一無所得,“若不照顧生金蛋的鵝(自己),沒有照顧效能,就不會一直有金蛋。每個人都想追求快樂和幸福,但你想持久還是短暫?”
通過七個習慣塑造良好品格,懂得平衡效能和效率,不止對個人有利,同時也使工作或學業受益。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良好習慣產生的品格,像是武俠小說中習武者的內功,當他再學習其他拳腳刀劍功夫(技術和能力),可以藉內功(發揮品格力量)習得想要的功夫(成功)。
史蒂芬柯維再三強調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非他所創,而是整理自先賢的品格和成功軌跡。
麥健喜指出,七個習慣中的積極主動(選擇的權利)、以終為始(願景)、要事第一(誠實和執行)、雙贏思維(互利)、知彼解己(相互理解)、統合綜效(創造性地合作)和不斷更新等,皆是生活中人人皆懂的道理,關鍵在于有沒有去進行,或者應該怎么做。
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格,品格決定命運(也指高效能),每個部分環環相扣,又先后有序的互相影響。
然而,關鍵在于改變思維后,才能啟動七個習慣這個塑造品格的列車。
“大躍進的改變從思維開始,小改變是從行為開始,(后者可讓人)態度正面一點,但遇上冷言冷語又打回原形。”麥健喜強調改變思維的重要。
以習慣一的主動積極來說,如果某個人不相信生命自主可決定一切,那他為何要主動積極?如果覺得自己是環境的產物,生活有著種種極限,為何自己要主動積極,別人又可以不主動積極?
“有的人靠頓悟改變思維,有的人是遭遇一連串事件后才醒覺。
被動者可能是等待嚴重事情發生,例如被愛人拋棄、遭炒魷魚、身體患上嚴重疾病,思維才會改變。”
他表示,有些則通過學習,例如閱讀、旅行或結善緣,使人生出現另一種看法並帶來衝擊,就會改變思維。
假設你80歲生日時,誰會來為你祝賀?他們會對你說些什么?而你從前為他們所做的事都是他們想要的嗎?
這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習慣二──“以終為始”其中一個“作業”,讓自己清楚未來和現在所做的事情有何影響。
燕美華小老師麥麗梅上過這個課程后,在這個假設題上感受尤深,“80歲生日誰會來?我想到母親會對我說什么,我做的都會是她要的嗎?以前我以為每個月準時給母親家用就足夠,現在都會陪她去一些地方和進行活動,以前星期六、日要睡遲一點,現在會陪她去做她想做的東西。”
而且,“以終為始”這個習慣也注重個人使命宣言,麥麗梅原本認為自己是“happy go lucky”(樂天派,無憂無慮)的人,但在個人使命宣言上,發現自己可以有不一樣的人生使命。
“我不是蘋果教主喬布斯的粉絲,也沒用蘋果產品,但他說過的話──“每一天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幫到了我。”她表示,因為人生的最后一天什么事都對她有意義。
麥健喜指出,個人使命宣言是七個習慣特別強調的一環,設立使命宣言過程須符合效能和原則,不要脫離問題的根本。
品格也包括關懷和負責任,能夠清楚自己的目標和該做的事,比漫無目的的生活強得多。
許多時候一有衝突或對立,每個人都想守住自己的那一塊,不願尊重和聆聽對方的想法,嘗試找出第三替代方案。
也許那已是許多人的習慣,但七個習慣中的“知彼解己”和“統合綜效”,或是適當的處理方法。
燕美華小老師李彩虹與丈夫意見相左時,雙方都會想成為贏家,因此一有爭拗就會吵個不休。
“七個習慣中的知彼解己和統合綜教給我很大影響,我先生覺得我常像教孩子般教他,我說這是習慣。現在兩人會坐下來找第三個最好方法,感情變得更好。”
于是,她和丈夫一起運用七個習慣互相提醒,至今已有一段時間不再發生爭執。
麥健喜表示,遇上爭議時,一般人的慣性想法是如何解決和說服對方,但七個習慣是要人們學習尊重和聆聽。
“雙贏思維是態度,是一種換位思考,但對方是否已真正抒發感受,還是要通過技巧,即用同理心聆聽,讓感受釋放出來。”
他表示,同理心是通過允許對方說出感受和想法的技巧,才能使對方愿意進入統合綜效,尋找雙方都能認同的第三替代方案。
養成管理時間的習慣,不止是有利自己,也能加強他人的信任。
一般人對時間管理的認知是提高效率,在短時間內做更多事,以及有條不紊做事,並能好好規劃和善用時間。
麥健喜指出,在習慣三的“要事第一”要求的不止如此,而是要把時間用在人生使命宣言相關事情上,“不是要講效率,而是講效能,不是做重要和緊急的事,而是先處理重要不緊急的事。”
效能不是要人做很多事,而是做對的事,因為它與生命息息相關。
他說,例如想要當一名好父親或好丈夫,需要常回家陪伴家人,但是許多時候,同事難免會希望大伙放工后去happy hour,“一兩次可以去,日久后別人都以為你會去。”
因此,就會出現兩個選擇,朋友的要求是緊急的事,但回家卻是重要的事,究竟要選哪一個?
若是清楚知道當好丈夫和好父親是自己的使命,不緊急但很重要,就不難做出決定,選擇回家陪家人就是答案。
“史蒂芬柯維老師強調不要超現實,老板叫到是緊急重要,卻又不去做,並不能這樣。要管理好你的時間,不要疏于規劃、澄清、溝通等,造成你經常要面對重要又緊急的事。”麥健喜說。
校內實踐塑造品格(下篇)
11/11/2011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全球已有六百多間學校的學生,掌握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學生品格和學業表現,皆令人刮目相看。
今年,大馬也有一間華小和獨中加入這個行列,讓教職人員和學生學習七個習慣,把它融入學校生活中。
這兩間學校運用七個習慣成果有待檢驗,學生的品格會有怎樣的改變則令人期待……
“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吉隆坡燕美華小的學子們,已把七個習慣背得滾瓜爛熟,在今年慶祝兒童節當天,一起背給家長聽。
坐落在吉隆坡時代廣場旁的燕美華小,今年有著不一樣的兒童節慶祝方式,從歌曲到話劇的節目內容,近乎所有節目都圍繞七個習慣為主題。
該校校長劉秀鸞今年八月把七個習慣引進校內,經過兩個月的初步實踐后,教師和學生攜手把七個習慣融合在十月份的兒童節節目中。
全馬首間推行
由于籌備過程都是老師和學生負責,兒童節當天第一次看到表演的劉校長,難掩內心喜悅,因為老師和學生放了很多心思,可以看出過程中也利用機會教育指導學生運用七個習慣。
在兒童節表演節目,有一個節目是以時下流行的“憤怒鳥”(Angry Birds)遊戲改編,變成七個習慣之鳥(7 Habits Birds),學生化身七個習慣來打垮不好的習慣。
此外,另一齣以小豬、小馬、小狗、山羊等動物為主的話劇,也以主角小豬運用七個習慣后,從懶惰到主動積極的故事,逗樂全場觀眾。
“兒童節過后我有問一些家長,他們覺得不錯,期望孩子也能培養起七個習慣。”劉校長這么表示。
燕美小學是全馬首間推行七個習慣的華小,但要在短短兩個月看到大改變,是不可能的事,劉校長坦言師生的表現未有太明顯變化,但據她觀察,老師們學習七個習慣后更加積極,以及具有團隊精神。
學生背誦七個習慣已沒有問題,甚至連校內友族學生都可以朗朗上口。
早在2009年,劉校長已發現七個習慣有益自己,並且可以運用到教育領域。
于是,她在2010年向該校董家教建議引入七個習慣,並在董家教積極籌款下,讓全校老師得以在2011年完成“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課程。
她說:“上課回來后,大多數老師都有受益,也在校內聽到共同語言,如有人說出負面言語,就有人會提醒說要運用習慣一“主動積極(意即別說消極言語)”。
燕美華小未來招生活動會以七個習慣為重點,吸引家長把孩子送到該校。
孩子比較容易學習
大馬“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推動者麥健喜指出,讓孩童學習七個習慣較成年人容易,因為前者不用經過思維轉變的環節。
“成人思維已建立起來,並受到生活和教育的影響,孩子還是一張白紙,‘污染’程度不如成人。因此,當你告訴他們你是生命的主人,他們會相信,但成人經歷磨難和生活歷煉,未必能輕易跳出這個思維。”
好習慣有助一個人的成長和學習,往往我們只是知道道理卻不知如何去做。“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已歸納和整合的系統,能更有效的讓人循序漸進調整習慣,尤其是為孩子塑造良好的品格,或許可成為我國未來教育領域的一個參考方式。
鼓勵學生主動獨立
一名燕美華小的小男生在學校常作弄同學,已有9年教學經驗的李彩虹老師學習七個習慣后,就嘗試聆聽他的心聲。
原來,小男生的父親因工作關係,沒有太多時間與孩子相處,小男生感到孤單寂寞,就到學校四處作弄同學,以引起他人的關注。
“于是,我就讓他當代班長,當正副班長不在,他會把班上管理得很好,尤其是突發事件發生,他會第一個站出來解決。”李彩虹老師意外發現原來小男生有領導能力。
麥麗梅老師已在燕美華小執教7年,她利用學生撰寫科學報告的機會,訓練孩子的領導力。她讓學生分成數組,每個人負責一樣工作,例如計算時間、記錄過程,以及擔任小組組長。
“被選為組長者者擔心同學不聽他的指示,但我鼓勵先主動積極去做,結果他做得很好。”麥老師表示,最后沒有接到學生不聽組長的投訴。
在教育界已有10年時間的林煒蓮老師表示,她很欣賞高效能的人,“成績好不代表長大能當高效能的人,即擁有辦事能力和當領導者。教授七個習慣是希望他們成為很好的領導者,在家庭、事業和社交都是如此。”
領導力並不是指人人皆當領袖,而是讓學生知道如何發展自己的人生,通過培養學生掌握七個習慣,曉得領導原則是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有效與人合作,以及即使沒人在看也要堅持做對的事。
好品格提高學術成績
目前,全球有六百多間學校運用七個習慣,大多數不把它當成一項學科,而是在校內生活中進行機會教育。
從習慣塑造品格,好成績也自然有所提升,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寇姆斯小學(A.B. Combs Elementary)即是經典例子。
這所小學有不同種族的學生,也有一般學校面對的成績表現不理想、學生紀律問題等,但該校校長桑莫斯(Muriel Summers)上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課程后,向史蒂芬柯維尋求將它運用在教育領域的可能性,隨即就在1999年開始在小學內推行七個習慣。
寇姆斯學校最初推行這項概念時,每個年級指派一名老師進行實驗教學,當年期末測驗的學生及格比例從84%提升至87%。第二年全校推行時,一舉衝上94%,之后一度達到97%。
該校是美國其中一所磁性學校(Magnet School),這是美國一種學制上的變革,學校除了教導基本技能,也可加入特殊專長的學科,例如音樂、戲劇、法律、視覺藝術等。
原本該校在全國磁性學校排名末端,一度可能因表現不佳失去政府的撥款,但當全校師生掌握七個習慣,推行領導力教育后,學校整體表現優異,獲選為全美最佳磁性學校,校長也經常得到“年度最佳校長”獎。
自此,美國不少學校開始仿效寇姆斯學校,甚至全球各地一些學校,包括韓國、新加坡、印尼、危地馬拉等,也融入七個習慣教學,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
師長認同品格教育
雪蘭莪州巴生濱華獨中自去年開始,已嘗試推動七個習慣。今年年初正式落實,並且為了訓練學生的領導力,每周有一天讓學生上台呈現七個習慣的報告。
該校校長吳麗琪進行一項調查,讓家長和老師從二十多個選項中,選出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發現雙方首四個期待擇竟然不謀而合。
這四個期待分別是希望孩子具備在生活上有自我管理能力;懂得欣賞、體諒、包容、寬恕他人;懂得自我檢討、反思、修正,以及擁有明確人生目標。
至于家長的第五項期待是希望孩子懂得規劃自己的時間,老師則期待孩子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論是家長和教師共同關心的四個期待,或者是不同的第五個期待,它們基本上都屬于七個習慣範籌。
值得一提的是,雙方共識度最高的第一項,即具備在生活上的自我管理能力,也與領導力不謀而合。
吳麗琪校長指出,也有學生在生活中展現七個習慣的特質,只是未經整合和歸納,七個習慣使整個方向變得非常明確。
現有教育制度強調成績表現,在中學推行七個習慣后,會否影響學生的課業成績呢?副校長劉國寄很有信心的說:“習慣養成后就會主動積極做任何事,成績自然會好。”
吳校長表示,她和學校都非常強調品格教育,希望協助孩子為未來做好準備,因為人才需要品格才能做好更多事,品格決定一切。
“企業界挑選人才還是會以品格為主,當人才排成一行任你選,你要怎么挑?自然會關注他們的品格,品格才是根基!”
分享所學表現積極
今年下半年開始,濱華獨中推行學生晨讀七個習慣的書籍,同時挑選學生輪流在周會上呈現七個習慣報告。
輔導主任黃碧瑩老師指出,學生最初會害怕上台面對逾千名師生,對他們來說是不可能的事。
“老師就會告訴他們,只要懂得準備就可以的。他們表現也很積極,給他們事先綵排,以為他們會抗拒,誰知他們綵緋結束后,還要求留下來再練習。”
事實證明,學生能夠把所學的表達出來,不止自身受益,同時也展現領導力,向台下師生分享所學。
以下是數名學生對于七個習慣的看法,他們引用同學之間發生的事情當作七個習慣呈現報告,例如有同學腳受傷后不能跑步,但堅持不斷訓練后,終于能回到運動場上。
●邱于倫:
以前參加比賽時,因壓力大就會抱著媽媽哭,現在運用七個習慣后,她對各項活動都有規劃,情緒上也比較穩定。
●黃紫欣:
她覺得最大的影響是習慣一“主動積極”,她以前有問題不敢問老師或同學,現在會主動詢問,學東西也比較快。
●羅盛瀚:
她懂得把事情歸類為重要但不緊急來處理,才不會手忙腳亂。
●周智強:
七個習慣讓他從中反省還沒有做到的事,例如距離統考還有一年,他會規劃好複習的時間,不會被瑣碎的事情打亂。
●陳德陽:
七個習慣改變他的生活和上學態度,當面對困難的功課時會想放棄不去做,但學了七個習慣后會有效率的完成功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