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屋子動起來(上篇)
24 Feb 2013文: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居者有其屋,不一定要豪華建築,能夠住在一間帶著走的微型屋,或也是未來的一種趨勢!
有一瓦遮頭,睡個好覺,比什麼都重要;但是全球房價都在上揚,又遇上經濟不景和天災連連,一般人想購買一間夢想屋,似乎變得遙不可及。
小小一個家,不需要太奢華,小而美,簡單而溫暖,又可以隨時遷移的房子,成了想要有家者的新希望。
近年,全球吹起微型屋觀念,且讓我們看看人類向蝸牛看齊,將房子帶著走的生活方式!
一個念頭稍微轉一轉,就有不一樣的結果。在屋價高企的年代,與其望屋興嘆,不如換一個想法,也許就能和現年18歲的奧斯汀哈爾(Austin Hay)一樣,找到另一個解決“房事”的方式。小小一個家,不需要太奢華,小而美,簡單而溫暖,又可以隨時遷移的房子,成了想要有家者的新希望。
近年,全球吹起微型屋觀念,且讓我們看看人類向蝸牛看齊,將房子帶著走的生活方式!
住在美國加州聖羅莎的哈爾,15歲時就有一個他認為很“酷”的主意:為自己打造一間樹上屋子!
年輕的心,總會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思想,它不代表不能成功,付諸行動與否才是關鍵。哈爾對于住在樹上,有著強烈的渴望,他堅信自己可以做到。
就在他決定動手之前,他想到了一點:如果離開了中學,需要到他處升學,建在樹上的屋子可無法跟著走,那為什么要做一個不能帶著走的東西呢?
屋子越小越好
在他腦海中,他建起來的屋子,就是他心愛的成品,不和它一起生活,不住在里面享受自己的成果,將會非常遺憾。
于是,他開始留意有關流動屋子的消息,從一些新聞中,他發現有人已能這么做,這類屋子越小越好,只要達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條件即可。
他在網絡向傑夏福(Jay Shafer)取經,夏福是“小屋協會”(Small House Society)創辦人之一,也是《小屋的書》(The Small House Book)作者。夏福資助哈爾一套微型屋制作指導藍圖,條件是哈爾建成小屋后,必須在部落格分享制作過程和心得。
這個要求,對一個在網上活躍的年輕人而言,根本不是難事,而且夏福的公司一直在推廣微型屋觀念,雙方一拍即合。
建造一間“迷你屋”,雖不比普通屋子困難,但也非易事,何況哈爾當年才15歲;對一般青少年來說,讓他們建一間微型屋可能是一件苦差,但哈爾對建屋可是有著一定的經驗,這與他小時家中曾經歷一場火災有關。
在他六年級時,一場大火幾乎摧毀了他的屋子,他的父親決定親自動手重建家園,哈爾就隨著父親工作,掌握了一些木工和建築技術,這段經驗可在建築小屋時派上用,可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裝輪子方便移動
從尋找適合的工具、材料,到搜尋各種用具,例如在小屋內裝上日用品,哈爾都親力親為,他給自己三年的時間,一步一腳印把小屋建起來。
最近,他的小屋正式完工,配合裝在屋子下可以移動的輪子,他想要把小屋移動到哪都行。小房子現在就放在哈爾老家的屋后,等待他高中畢業后,到外地上大學時就可以跟著他搬走。
哈爾的流動小屋,只是房子能夠帶著走的一個個案,但在這背后反映出來的意義,不只是一間屋子而已,反而是彰顯人們需要一間屋子的真正目的:居者有其屋,不必在乎大小。
住在富麗堂皇的大屋,或是小而實用的可移動微型屋,全在于個人選擇;在全球經濟下滑和各種天災頻頻出現,破壞原有房屋,使得人們連住都可能成問題的當兒,流動小屋正是人們找瓦遮頭,對抗屋價的另類選擇。
是車也是屋到處走
汽車結合屋子,除了可以住,也能駕著到處走,這對美國的“窮人”來說,可是最方便的生活方式。
貧窮的美國人並不貧窮,美國政府對于貧窮的定義是:扣除各種開銷,如家用、租屋、食品、雜費后,如果沒有多余的錢去做休閒活動和旅行,即是貧窮。
按照這樣的情況,美國人民沒錢買貴屋,就買個車屋,沒錢時就乖乖呆在一個地方生活,有一些錢時就駕著車屋去旅行。
這種流動的車屋,羡煞不少其它國家的人,雖然大聲喊窮但還到處旅行,而且是整個家帶著走,不需要煩惱行李。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美國人這種把車屋當家的方式,也算樂天知命,不求大屋可住,一間屋子加上輪子,就能發揮車子和屋子的雙重功能,一舉兩得。
當然,過著這類生活的人,大前提是不把住大屋當成第一選擇,才能快樂過日子。
電影鼓吹未來需求
讓屋子“動起來”,在現實生活中,是一種需求,因為金錢和環境因素,使得人們開始想要擁有能夠移動的房子。
在動畫電影中,早就實現了這個想法,而且藉此反映人類過度發展環境,以及厭惡戰爭的訴求。
美國好萊塢2009年的動畫電影《飛屋環遊記》(Up!),以及日本2004年宮崎駿動畫電影《霍爾的移動城堡》,分別就以可移動的屋子為主題,把房子帶著走的理念,用另一種方式呈現出來。
《飛屋環遊記》講述一名老人對抗屋業發展商強硬要他遷出老屋,以發展商業大廈時,最終被迫把屋子綁上許多汽球,使屋子騰空而起,飄向南美洲的“仙境瀑布”,實現他和已逝世老伴的夢想。
《霍爾的移動城堡》以19世紀末的歐洲為背景,作者設定當時是魔法與科技相容的戰亂世界,出現了一個會自行走動的城堡,傳說指其主人是會偷走女生心臟的可怕巫師。
女主角因為遭一個女巫師施法,從19歲變成近90歲的老婆婆,為了不要牽累親人,她選擇離家,途中遇上了移動城堡,開始一段魔法旅程。
以上兩部動畫電影賦予屋子移動的可能,不僅讓人反思屋子和科技結合后,能夠移動的可能,這或也是未來人類對于屋子的另一種要求。
伸縮空間成為優勢
人口增加,不夠錢擴建屋子,可移動微型屋解決問題!
今年65歲的美國加州建築承包商史蒂芬馬歇爾(Stephen Marshall),在這個行業浸淫了30年,5年前看見微型屋有利可圖,轉投入其中。
他在加州佩塔盧馬市(Petaluma)開了 “拖車小屋”(Little House On The Trailer)公司,專門售賣流動微型屋。
在他看來,微型屋的市場不俗,除了由于價錢低于一般屋子,甚至比在美國擴建屋子的成本來得低,價格介于2萬美元至5萬美元(6萬令吉至15萬令吉),其可移動的“獨立”能力,獲得不少年輕人的青睞。
一些家庭使用微型屋當成老人的居所,如果家庭成員增多,也可購買微型屋擴大居住空間;當有一天,家庭成員外移,這些微型屋還可轉售,不用擔心空間過剩。
微型屋不只在價格上具有優勢,也由于有變通和伸縮的空間,或會成為產業市場上的奇兵。
創意臨時屋分杯羹
臨時屋大翻身,組合及可移動的功能,變成創意兼平價新居所!
許多建築大工程進行時,臨時房屋就派上用場,成為臨時住所或辦公室,甚至可當成天災或意外發生后,災民的臨時棲身之所。
隨著社會形態轉變,小家庭越來越多,屋價也趨高,臨時屋的模式加上設計師的巧思,開始在產業市場上出現。
今年一月下旬,紐約市長彭博公佈的微型公寓設計比賽獲獎作品,構思就和臨時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該得獎公寓設計樓高10層,只有55間屋子,每間大小介于23至25平方米,屬于一座“鞋盒公寓”,將會建在曼哈頓市中心。
它像鞋盒一樣,可以層疊擺放,所有集裝箱式的屋子都是各別做好后,像積木般由吊車一層一層裝上。
這座公寓預計于2015年投入使用,整棟公寓可容納70至100人,適合兩人至三人的小家庭居住,而且只租不賣。
千萬別小覷它的內在功能,不少屋內設計皆可兩用,舉例:白天是飯廳晚上卻是睡房、房間晚上休息,白天成了陽台,只要推開落地玻璃窗,就可倚著圍欄眺望窗外景色。
這類仿照臨時房屋而建的組合及可移動屋子,適合現代小家庭的需求,或有機會在未來產業市場分一杯羹。
防天災組裝屋解困(下篇)
文: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窮則變,變則通,天災激發人類創意。兼具環保、創新和實用功能的可流動及組合屋,設計概念紛紛出爐!
天災讓人類陷入艱難和痛苦,許多災民流離失所,如果能有更多設計簡單、組合和流動的房子出現,將可協助解決不少住處問題。
可移動微型屋強調經濟和實用,加上環保方面的附加價值,令人期待!
近年的大地震和海嘯,如2010年的海地大地震、2011年日本因地震引起的大海嘯,讓人見識到大自然發怒的力量。可移動微型屋強調經濟和實用,加上環保方面的附加價值,令人期待!
面對天災,人類並非無計可施,至少能做出一些預防,設計一些天災時發生時,可以靈活和迅速應對的工具。
2010年的海地大地震,傷亡慘重,全人類同聲一哭,巴黎建築師文森卡樂巴特(Vincent Callebaut)也非常感慨,他決定運用其專業,研究海地的生態環境后,提出了“珊瑚礁生態村計劃”(Coral Reef)。
屋子可以隨波逐流
這個計劃的概念源自珊瑚礁與水流,將生態村建在地樁深至加勒比海中的人造碼頭上,配以波浪式的屋子排列設計,1000間屋子以矩陣式交錯呈現,搭建兩條流水般的立體社區,社區間的公供社區還可以種植蔬果。
卡樂巴特提出這項設計概念的另一個目的,是防止地震和海嘯帶來的傷害。因此,這個社區最下層的地下室設有防震系統,輔以社區如流水般的蜿延設計,能把地震的震動影響減至低點。
一旦地震引發大海嘯,可解除社區底下串連的系統,讓原本個別獨立的房子隨波逐流,降低居民因海嘯而引起的傷亡率。
以水流動的形態作為房子相連的基礎,再札根于海中,這種以大自然運作的道理,防範大自然的衝擊,頗有“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理念。
卡樂巴特並非受災人,卻憑著悲天憫人之心,為受災者提出能夠防災的設想,雖然它還未真正實現,但其創新和環保的概念已難能可貴。
其實,早有受災者憑著個人的苦痛經歷,設計出些簡單但可移動的房子,使災民可以暫時有屋可住,不必流離失所。
靠太陽能組合屋
台灣人郭帆昇和李孟達,前者是1999年921大地震受災人,后者是2009年台灣八八大水災災民,前后十年分別經驗了不同的天災,目睹災民慘況,無家可歸,埋下兩人后來合作研發“依立方”智慧組合屋的種子。
這個組合屋不像一般集裝箱或帳棚,需要至少數天的時間裝置,它是利用太陽能催動感應油壓器,經壓縮至10公分的房子塑膠骨架,在5分鐘內“長成”150公斤,體積是三立方公尺的組合屋。
換言之,就像哆拉A夢漫畫中的澆花房間一樣,一經澆水(感應到太陽能),就會形成一間屋子。
因為經歷了天災的苦痛,郭李兩位大學生以所學創造了易于組合的智慧組合屋,讓救災或政府單位可以給予災民即時的支援。
災難啟發了人類的創意,從苦難中學習和成長,創造可靈活使用的屋子,從積極角度來看,不失為一件好事。
流動微型屋合法與否?
可移動微型屋,理念上來說,屬于創新和簡單的生活方式,但法律上合法與否,還有其爭議之處。
如果把微型屋停放在自家后院或土地,執法單位不會找上門,但停放在公共地方,或者是他人的土地上,執法單位如警方或市政局就會干預。
微型屋在陸地上有土地使用權問題,到了海上也不能倖免,今年22歲的美國大學生威廉伍布里(William Woodbridge)即面對這個問題。
這名大學生一直向往在海上有一個家,從河或海上看陸地上的風景,仰望藍天白雲,啜著飲料,簡直是人間一大樂事。
于是,他花了數百美元,做了一個木筏,在上面加個帳棚,把家裡的迷你儲物櫃搬上木筏,完成他的可移動屋子的夢想。
就在他一個人徜徉在水上,享受天空和海水的美好,執法單位卻向他發出通牒,指稱基于安全和合法問題,要求他移走水上流動房屋。
擁有一間屋子面對土地擁有權的問題,流動微型屋方便移動,如果四處停放,干擾他人的生活,無疑也是一個問題,因此,如何讓可移動房屋停在適合的地方,也是擁有者的重要考量。
環保組裝屋可延伸空間
高屋價壓力下,擔心購買環保組裝屋也會使錢包“一貧如洗”?其實,這些可組建或折散的組裝屋,好處就是可以再重組!
最初,可以是一個簡單的微型屋,隨后再添加一些需要的部分,例如原本的廚房較小,經濟能力許可時,再添加一些部分;或者,發現不適合需要折除,也無不可。
能夠組合的微型屋,除了可移動,還能夠根據自身需求增加或拆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因為可以減輕使用者的經濟負擔。
短時間居住適合度假
微型屋的可移動功能,除了適合想要簡單生活的人居住,也在度假市場上佔有一席位!
經濟能力稍佳的人,想到一些特別的地方度假,較為精緻設計的度假屋就可派上用場,只要一通電話通知有關公司,就會派人到指定地點架起度假用的微型屋。
奧地利一家建築公司提供一種供兩人住宿的小屋,外表設計時尚,內附水電供應,還有雙人床、浴室、廁所等,一應俱全。
這類度假微型屋適合短時間居住,三五天不成問題,太久就會面對水電供應不足的問題,而且租借價格相當高,數天的租借從數千至數萬美元不等,非一般人所能負擔。
印度組裝屋環保經濟
數年前,印度塔塔集團以迷你廉價汽車在印度獲得好評,甚至全球各地都驚嘆他們的創意和價格,近兩三年,該集團再推出低價迷你組裝屋,為無法購買一般屋子的印度國民,解決了無屋子可住的煩惱。
這套20平方米的組裝屋,只需一周的安裝時間,價格僅是500歐元(2056令吉),而且還具有太陽能設備,環保與廉價兼具。
迷你組裝屋的主要配件取自當地生產的椰子纖維和黃麻,等同為當地這些農產品提供另一個銷售管道,這個組裝屋不只環保,同時也帶動了農產品的經濟發展。
千萬別小看這種迷你屋的使用期限,以為只能用個幾年就要丟棄,事實上根據該集團研究團隊估計,用上20年不是問題,能以2000令吉住上20年,平均每年才付出100令吉,每個月不足10令吉,簡直是物超所值。
在印度,塔塔集團的迷你屋概念贏得許多人的口碑,他們認為這原本該是政府做的事,反而是該集團先行一步,滿足了印度平民的需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