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運動良藥


要活得長久非運動不可(上篇)

26 Feb 2013 

文:劉林李
 運動的好處,實在太多。不管身體哪個器官,都可以從運動中受益。  減肥要靠運動,你還可以靠運動預防心臟病、糖尿病、中風、肥胖症、癌症,甚至心智情緒方面的老人失智症或憂鬱症。
 反之,不運動的人容易發胖,增加罹患以上疾病幾率,也就是說,要活得健康和長久一點,非運動不可……
醫學界早就知道運動有種種好處,隨著科學進步,更多研究證實運動的各種好處,運動不只可以預防疾病,也是治療疾病的處方。
 英國《柳月刀》(The Lancet)醫學雜誌曾指除了戒煙以外,沒有任何行為像運動那樣,可以給人體帶來這么多好處。
 不管男女老少、高矮肥瘦、健康生病的人,只要動得了就需要運動。
不運動代價大
 從生理層面來說,運動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心肺耐力,適度運動可以降低多種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就算對于病人,運動也可以改善和緩解疾病症狀。
 從心理層面來看,運動過程會增加血清素濃度,讓心情變好,並消耗掉體內讓人感到壓力的物質,如腎上腺素。所以我們在運動以后,心情通常會比較輕鬆,睡眠品質也比較高。
 換言之,不運動代價大。
 一項針對美國肥胖青少年所做的壽命預測研究,發現美國現代孩童因為肥胖引發的慢性疾病,使他們的壽命比父輩縮短5年。
 這項研究結果于2005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一度引起醫學界關注。
 《柳月刀》發表的另一項研究估計,2008年全球有530萬人死于不運動,不運動對健康的衝擊,跟抽煙不相上下。
 越來越多專家主張,應該把不運動跟抽煙一樣,視為健康殺手。
 所有慢性疾病像心血管疾症、糖尿病、肥胖症都是以不運動的人為目標,而這些慢性疾病已經成為現代人早死的主要原因。
 因此可以這么說,不運動是現代人面對的嚴重健康問題,不運動已經導致全球大部分國家,必須承坦昂貴公共醫療費用。
每週5天運動30分鐘
 全球估計有三分之一成年人跟超過五分之四年齡介于13~15歲沒有達到建議的運動量。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日常最低運動量是,每週5天做30分鐘中等強度的身體鍛煉。
 也許政府跟私營界,要像學校一樣安排體育課,像管學生一樣,督促公眾和員工每週達到合理運動量。
有助控制體重
 體重是一個人的健康指標,你所知道的大部分慢性疾病,幾乎都跟肥胖、過重有關。
 個人體重和心肺耐力也有關系,多數人因為少運動,才會肥胖超重,心肺耐力自然也較低。
 運動是控制體重不可或缺的,就算因為基因或其他特殊因素體重無法達標的人,也一樣要養成運動習慣,至少可以控制體重,避免繼續加重,以及提高心肺耐力。
增強心肺耐力
 經常運動的人,心肺耐力比較高,這證明運動可以增強人體心肺耐力。
 心肺指人體肺臟和心臟,心肺耐力包括心臟、呼吸系統、骨骼肌肉功能、血液輸送功能。
 心肺耐力公認和健康有直接關系,過去的研究顯示,心肺耐力低的人比起心肺力中等和較高的人,死亡率更高,他們的各種疾病發病率,特別是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尤其高。
 如何測定一個人的心肺耐力,舉個簡單的例子,說爬樓梯就好了。有的人爬上5樓覺得很輕鬆,有的人卻會氣喘如牛。
 這跟心肺耐力有關,前者的心肺耐力水平較高,后者較低。
 然而通過運動,可以明顯改善心肺耐力,這點我們自己就可以做個實驗。
 只要每週運動三天,每次持續30分鐘,一段時期以后,上樓梯肯定沒有這么吃力。
 通過運動提高心肺耐力,不只可以降低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就算患病時,治瘉和存活的機會也比較高。
減緩心智疾病
記憶力:
 美國國家老年疾病研究院研究小組曾經發現,在轉輪里跑步的老鼠,海馬體內會長出新的神經元。
 研究人員發現,受試老鼠每天在轉輪里跑步,一個月以后神經元就增加一倍到兩倍。神經元越多神經迴路會越緊密,思考能力會越強。
 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一項針對120位長者腦成像的研究發現,運動可以讓河馬體體積增加大約2%,提高他們的記憶。
 海馬體是協助我們處理學習及記憶聲光、味覺等事件的大腦區域,阿茲海默症患者通常都有海馬體受損症狀。
 不管孩童或老人,都可以靠運動增大海馬體,增強學習能力和記憶力。
每周半句鐘奏效
抗憂鬱症:
 美國預防醫學期刊過去刊載的一項研究顯示,有氧運動可以改善輕度到中度憂鬱症。
 共有80位輕度到中度憂鬱症的成年人參與了這項研究,年齡介于20到45歲,他們都沒有接受其他治療。
 受試者在研究進行之前大部分不太運動,運動每週少過3次,每次不超過20分鐘。
 在為期12週的研究時間里,他們被分配到5個不同的運動組別里。
 其中兩組的測試者,使用跑步機或腳踏車機進行中度有氧運動,不過一組每週做3天,另一組每週做5天。
 另有兩組每週做輕度有氧運動,每週3到5天;最后一組只是做些柔軟運動比如伸腰,每週3次,每次15到20分鐘。
 做了12週運動后,受試者再次接受憂鬱症評估,結果顯示42%患者已經沒有憂慮症症狀。
 靠運動改善憂鬱症,重點在于運動的強度和時間,每週做3到5次中度有氧運動,每次運動持續30分鐘到35分鐘,對改善憂鬱症狀況最有效。
減低患癌幾率
 將近兩百項大型研究顯示,日常有規律做運動的人,比較少得癌症,缺少運動的人得癌症幾率比較高。
 目前許多醫學報告都顯示,運動可以預防癌症,尤其是乳癌、結腸癌、肺癌。
 癌症誘因非常複雜,運動如何達到預防癌症效果,原因尚未有定論,但許多醫學研究都能為這項學說加分。
 美國醫學界于1989年、1993年、1994年先后發表的3份報告顯示,適當單次運動,可以增強“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的活性。這種細胞會摧毀殺死陌生細胞,部分醫學研究相信它能控制腫瘤。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一項研究發現,運動可以燃燒體內不需要的垃圾,可能包括那些會引發癌症的突變細胞。



要活得長久非運動不可(下篇)

文:劉林李
 眾所皆知,要減肥就要運動,要身體健康也要運動。  可是為何許多人做運動還是瘦不下來?經常做運動身體還是有許多毛病?
 關鍵在于你做哪種運動,進行運動的時間和次數。
不管出發點是減肥、控制體重,還是保健,關鍵都是運動。
 一般而言,能夠長期維持標準體重,就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風險,達到保健效果。
 長肉、增磅、肥胖的主要原因是“攝取的熱量多于消耗的熱量”,隨著年齡增長,新陳代謝下降,就算維持一樣的飲食習慣,攝取同樣的熱量,體重還是會增加,因此,運動不可或缺。
 至于如何達到標準體重,重點在于燃燒脂肪,並非偶爾心血來潮,隨便做些什么運動,就能夠燃燒脂肪。
有氧運動燃燒脂肪
 只有科學的運動方式,才能有效燃燒脂肪,其中有氧運動公認對燃燒脂肪最有效。除了燃燒脂肪,有氧運動還可以適度刺激心臟,提高心肺和血管功能。
 同一種運動,可以是有氧也可以是無氧。
 能夠長時間、持續進行的運動,都算有氧,比如持續30分鐘的快走、騎腳踏車、爬山、划船等。
 但是,100米短跑、快速騎腳踏車沖刺,則屬無氧運動。
 只有當我們長時間進行一項運動,身體才會攝取較多的氧氣,提供運動所需熱能,故稱有氧。一般而言,瞬間爆發,活動時間短,速度快的運動,都不可能長時間進行。
 我們開始運動的首20分鐘,身體是以水分和糖分為燃料,所以,消耗的只是水分和糖分。
 身體需要持續大約20分鐘運動,才會增加身體攝氧量,完全燃燒脂肪。
 此外,攝氧量提高,意味著啟動氧氣輸送系統,從而達到刺激心肺功能,有助強化心肺、維持體力及身體各機能健康。
依能力決定運動量
 運動也許不難,難得是能否養成規律習慣,持之以恆?
 每週運動的次數,每次運動的時間,運動量是否足夠,對控制體重和保健都有決定性作用。
 美國運動協會近年建議的運動標準為每週5次,每次運動應該達到30分鐘。就沒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運動時心跳率一般要求達到身體負荷最大心跳的70%。
 要知道自己身體能負荷的最大心跳率,目前普遍採用的計算公式為220減去自己的年齡,所得數字的70%。
 例如,年齡50歲的人,能負荷的最大心跳率為220減50,所得數字170的70%,也就是119下(〈220-50〉x70%=119)。
 因此,年齡50歲的人運動強度,要達到的心跳每分鐘119下。
 儘管如此,不需要一邊運動一邊量脈搏,最簡單的測量方法是,觀察運動時喘氣的程度。感覺有點喘,但還可以交談,就是適當的運動強度,如果已經喘到說不出話,表示超出心臟負荷範圍,需要馬上降低運動量。
 每次30分鐘以上的運動,可分階段進行,但每個階段要持續10分鐘,開始運動的人,必須循序漸進,逐漸加長運動時間。
 要注意每個人體能狀況不一樣,必須依照自己的能力,漸進增加運動時間和次數。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應按照專家指示進行運動。
適當運動降癌死亡率
 很多人以為生病就不適合做運動,只要多躺在床上休息就可以,尤其是癌症病人,因為身體虛弱不適,往往會放棄運動。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運動對癌症病人是安全的,而且有許多好處。
 運動可以降低癌症病人的骨骼疏鬆症,尤其是停經婦女或長期接受抑制雄性素藥物的攝護腺癌病人,降低他們因為骨質流失導致骨折的風險。
 運動還可以改善癌症病人的心肺功能、增進體力、促進新陳代謝,並降低他們的焦慮感及疲勞感。
 乳癌病人進行適當運動,死亡率可以下降50%;大腸癌病患死亡率可以下降39%到59%。
 澳洲墨爾赤貝克醫學研究所臨床醫學研究所一項研究顯示,每週3次有氧運動,每次半小時,有助輕度高血壓患者降低血壓。
 但是患者必須持之以恆,一旦停止運動,效果就前功盡棄,血壓會恢復原來高度。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也一樣需要靠有氧運動增強他們的心肺功能、控制體重跟血糖,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然而還是要強調,癌症病人及其他慢性疾病病人,進行運動之前,必須接受醫藥評估,諮詢臨床醫生,做好合適的運動規劃。
關于運動的迷思:
*靠運動控制體重,一旦停止鍛煉,肌肉鬆馳以后會變成脂肪?
 許多人以為,運動會把脂肪轉換成肌肉,同樣的,只要停止鍛煉,肌肉就會變回脂肪。
 其實沒有這么神奇的事,肌肉跟脂肪是兩種不同組織,根本就不會互相轉換。
 經常運動的人肌肉會變得發達,脂肪或者我們所說的肥肉比例會變少,許多人誤以為是肥肉變成肌肉。
 長期運動肌肉會發達,主要是激素和神經調節產生反應使蛋白質合成增多,使肌肉體積膨脹。與此同時,運動會燃燒脂肪,讓肥肉體積變小。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停止運動,每天只是吃吃喝喝,肌肉會收縮,過剩的能量會轉換成脂肪取代肌肉。
 肥肉無法練成肌肉,肌肉也不會變回肥肉,大家可以放心運動,再說,運動是一輩子的事,只要身體一天能動我們就需要運動,不應該在達到減肥目的以后就停止運動。
*勞動等于運動?
 運動會消耗卡路里,勞動也會消耗卡路里。
 美國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梅奧診療中心的研究人員做過一項實驗,他們在20人身上裝上運動傳感器,記錄他們在10天里的活動情況。
 20人當中,有10人身材苗條,10人體重超標。傳感器記錄顯示,體重超標的人,經常都坐著。
 苗條的人每天至少兩小時是站著或四處走動,就算只是這樣,他們每天也消耗了不少的卡路里。
 這是為何他們比較苗條,而經常坐著的那組人比較胖。
 基本上,只要有活動或勞動,就會消耗卡路里,多動的人身材怎樣都會比只坐著的人理想。
 儘管如此,運動跟勞動還是有差別,至少在心境上就有很多差別。
 一般上,運動需要在合適地點,穿上運動服和運動鞋,做好熱身準備,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
 我們會勞動,通常是因為工作或責任,可能伴有壓力,而且勞動時應用的只是部分肌肉,很容易造成肌肉傷痛。
 所以就算經常勞動的人,也需要適度做運動,增加心肺力量、肌肉力量、柔軟度、協調能力等。
*腦力勞動可以減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用腦多的時候,覺得特別容易飢餓?
 這並非心理作用,腦力激盪確實會消耗能量,但消耗的是葡萄糖,而不是脂肪,所以,“用腦”工作的人未必會瘦,反而容易“過勞肥”。
 當我們過度用腦時,大腦會大量燃燒血糖,血糖降低到一定程度,我們就會產生飢餓感,產生吃甜食或澱粉類食物的欲望。
 要是以為腦力勞動反正可以消耗掉甜食和澱粉類的葡萄糖,而在這時大量進食,麻煩就來了。
 就算吃力的腦力活動會消耗比較高的能量,我們也不可能時時刻刻進行最耗能量的腦力活動,跟我們每天攝取的卡路里總量相比,我們用腦消耗掉的能量,不過是九牛一毛。
 如果經常用腦而增加攝取甜食和澱粉質食物,又沒有通過運動把過量攝取的糖分消耗掉,這些糖分就會合成脂肪,變成身體的肥肉。
 所以很多腦力勞動的工作狂,身材還是很有“份量”。有一些用腦過度的人確實會變瘦,專家指那是因為壓力大、沒有好好休息、胃口不好引致。
*性愛是運動嗎?
 性愛有益身心健康,這是醫學界公認的。
 規律的性生活可以刺激血液循環、促進性激素分泌、調節內分泌、改善精神狀態、提高免疫能力等。
 性愛肢體活動範圍通常包括臀部、腰部、背部、四肢等,算是一種相當全面的“運動”。
 美國賓夕法尼亞醫學院的研究顯示,每星期性交三次,一年內可燃燒7500卡路里,相等于慢跑120公里。
 不過這點視乎個人性生活習慣、使用的姿勢、時間長短等,不能一概而論。
 正常性生活肯定有諸多好處,但是說到燃燒脂肪減肥,還是乖乖跑步、游泳比較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