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過年看戲

11 Feb 2013

戲院黃金年代 新年電影從頭說…(第1篇)

特約:亞蘿夏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曾幾何時,過年看賀歲片已經像辦年貨、吃團圓飯那樣,成為新年的一部分。
 一年又一年,我們去戲院,我們在電視機前,一部又一部的賀歲片,陪我們走過多少新的一年。
 本系列邀請影評人、影視人、電影發燒友一起分享他們的賀歲片回憶……
賀歲片?以前沒這個“名詞”。這是廿世紀末香港電影商掄觀眾的一個噱頭。
 上個世紀50到70年代,是電影也是戲院的黃金年代。
 現在的年輕觀眾大概不能想像以前一座戲院,就像一間商場那麼大。首輪戲院規模最大,通常都擁有800到1000個座位,分為底層與樓上特別位。當一部電影滿座時,散場的觀眾與下一場等著進戲院的觀眾擠在一起,2000個人頭湧湧也夠壯觀的了。
 現在的新人類更不能想像以前的“票房”是怎樣的。觀眾排隊買票的票房與一個鐵籠差不多。它是大約六七尺長的一個長方形鐵籠子,很窄,僅容一個人身 通過,就在裡面買票,鐵籠盡頭有看守員監督著。這是變相的“囚禁”,你一進去,如果前后都有人排隊買票,你沒有辦法中途出來,但這絕對有必要。
 現代年輕人難于想像那時候,當一部熱門片上映時,人們爭先恐后買票的情況,與暴動差不多,打架之事常有。
賣票像暴動
 如果以為已經在鐵籠子裡面而且是最先幾個,就能買到最佳位置的座位,那又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了。
 鐵籠前面一開,要開始賣票了,就有大批年輕力壯的黃牛黨擠進去,連鐵籠子外面都有人伸手進去購票。
 如果沒有鐵籠子的票房,就更像暴動,人山人海,人疊人,時常戲院要請警方人員來維持秩序。這群黃牛黨給人的印象是與私會黨徒差不多,普通人都敢怒不敢言,不會惹他們。
 如果你不年輕又不強壯,在好電影上映時候,最好自量,不要排隊買票,免得手臂胳膊被折斷或者擠在其中,肋骨被壓傷。
 在這種情況,女性觀眾根本不可能排隊買票。那等于自動送上門給登徒子非禮,她們只能光顧黃牛票。黃牛票利潤頗高,通常對半賺。
 普通日子戲院一天上映四場,大約是下午一時、三時、傍晚七時與九時;週末加半夜場十一時;星期天上午十點,有廉價早場放映舊片。愈夜愈熱鬧,七時與九時電影最多觀眾。半夜場通常都要先訂票,臨場只好光顧黃牛黨。 
大牌紅星新年電影吃香
 那個生活樸實的年代,娛樂少,電影是大部分人最好也最便宜的消遣。戲院生意都很好,晚上兩場都會有許多觀眾,如果是週末與星期天,更場場滿。如果是大明星如林黛主演的片子,或者是大片如《江山美人》、《梁山伯與祝英台》,那更是天天場場滿座,黃牛黨賺到笑。
 那個年代如果是電影的黃金年代,那么農曆新年更是戲院的黃金月,也是黃牛黨的黃金歲月。
 票房的盛況不必說,通常是上午就幾乎預售賣完所有的戲票了,觀眾向黃牛黨買票。平日一天上映四場,新年期間就變成一天七場;早場十點到半夜場十二 點,場場滿座。散場與進場的觀眾同時擠著進出,戲院充滿了“人氣”薰人欲昏,滿地垃圾;戲院分秒必爭上映電影,很多觀眾摸黑入場。
 新年看電影像找罪受!但人們就喜歡湊這個熱鬧,那時不看電影不像過年。
新年看戲人山人海
 那個時候,看電影是人們最喜愛的娛樂節目。農曆新年,看電影更是年輕人最重要的節目,約會往往就是在戲院見。
 那個時候因為沒有翻版VCD、DVD的威脅與打擊,戲院可以先收著一些好電影,特別等著在新年上映。小時候還對大人說:“新年不管上映什么爛片都 會有人看,為什么不上映不好看的電影,把好片等著平時映。”答案也許是:以前的人包括戲院商都厚道,有不少節儉的人只有新年才看電影,當然要讓他們能看到 好電影。通常都是大牌紅星主演的片子。
 戲院都有一把鐵算盤,懂得如何爭取最多觀眾。雖然大馬的戲院大部分都是邵氏與國泰旗下的,但新年裡這些戲院未必都上映公司的出品。
 那時候香港左派長城與鳳凰電影公司的電影,都很受年輕人歡迎,尤其是學生。所以,新年裡,戲院也會上映長鳳新的電影滿足年輕觀眾。
 最記得一年上映《錦上添花》,這其實是長城公司一個遊藝晚會的記錄片,再加一點劇情由石慧穿針引線,就成了一部劇情片了。很賣座,整部電影裡有很多舞蹈歌唱。
 記得在新年裡看過的左派電影還有《有女懷春》(英國小說“傲慢與偏見”改編),《情竇初開》、《脂粉小霸王》與《小月亮》,都是喜劇。
半夜場凌晨才劇終
 印象深刻的還有兩部電懋電影,是在新年看的。因為那是與父母兄弟一同到戲院看的,戲票是姐姐先訂購的。一部是《青春兒女》,葛蘭與林翠主演,大學 生喜劇。裡面的主題曲動聽,也考唱功。其實,原是葛蘭成名作《曼波女郎》的一首插曲。還有一部是林翠婚后復出第一部電影《愛的教育》。林翠當年的綽號是 “學生情人”,可想她如何受年輕學生歡迎。父親就是新年才看電影的人,因為他不愛看電影,是新年裡被家人所“逼”才看的。
 邵氏在新年通常會推出當家花旦林黛的電影,好像《千嬌百媚》、《花團錦簇》。
 樂蒂的《萬花迎春》,都是適合新年看的歌舞片;電懋就是尤敏的《香港之夜》與《香港之星》。
 少年時代已經行動自由,記得一年除夕看台灣瓊瑤電影《幾度夕陽紅》,電影延遲上映片子又長,散場回到家已經是初一凌晨三點。好在是新年,家長不會責備。
 然后紅星換了一批人,不再是林黛、李麗華、尤敏、夏夢,是凌波、鄭佩佩、李菁、何莉莉、秦萍崛起了。記得一年看的就是《三美釣金龜》,還有《菁菁》(由林黛舊作“金鳳”改編)。記得它是因為先一年片裡的第二女主角李婷自殺。
嘉禾掀賀歲片熱潮
 “賀歲片”這個名詞其實是一種宣傳伎倆。企圖引誘觀眾買票入場。就像新年除夕一家必然會團聚一齊吃團圓一般。賀歲片就是要讓觀眾認為--過年要看這部片,因為它是賀歲片。
 對真正喜歡電影的觀眾來說,冠上賀歲片的電影往往另一層意義是不看完全無損失的電影。
 印象中,賀歲片是嘉禾電影公司先掀起的熱潮。但那時還沒有正式叫賀歲片。那時新年裡,一定是成龍的諧趣打鬥片,還有許冠文與許冠傑兄弟的喜劇。成 龍自“蛇形刁手”走紅后,第二年就有“醉拳”開始成為賀歲片了。進入嘉禾后就正式每部新片都在新春上映了。許氏兄弟是“半斤八兩”。這部喜劇更令香港粵語 片東山再起。之后每個新年都有新片上映。諧趣與喜劇都非常適合新春觀賞。但成龍與許氏兄弟的電影,都是耗時耗財的大片,不是后來急就章搶錢的賀歲片。
洪金寶打破鬼禁忌
 以前,農曆新年是絕對不會上映鬼片的,但這個“迷信風俗”讓洪金寶的電影“鬼打鬼”破除了。新年看鬼片不再是不成文的禁忌。不過,這些鬼片仍然保持著喜劇的特色,以“好笑”為主。
 然后就有什么四喜八喜,以及什么富貴為題的電影,都被冠以“賀歲片”名稱上映。當然,“賀歲片”是一個上好的宣傳手法。電影的素質就人見人智了。
 中國以前也有拍過年的電影,但題材可是相當沉重的。有一部就叫“回家過年”在戲院公映過,由那時還是新人的李冰冰飾演一位女公安,押送一位女囚犯 回家過年。意義是有的,但不是一般人心目中的喜劇賀歲片。還有一部就叫《過年》,著名演員李保田主演,一對老夫婦在除夕等遠方的兒女回來過年,最后不歡而 散。結果是變相被父親驅逐的小女兒與女婿最有孝心。還未成名的葛優演另一名油滑女婿。
 現在香港一些賀歲片,以內容形式看是一次過賺錢的胡鬧電影。會有觀眾想看第二次嗎?時間久一點,人們連這些所謂賀歲片的名字都記不起了。


賀歲片始祖香港 創造新春看戲習慣(第2篇)

報導:涂素燕
攝影:張文輝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賀歲片的概念,源自東方造夢工廠香港。
 早年香港人為了看賀歲片,大年初一日曬雨淋排長龍買票,本來是因為過年除了看戲很難找到其他活動,后來則是不看賀歲片不像過年。
 賀歲片早年在香港出現,不只製造一種娛樂神話,某種程度也“創造”華人過年的一種新方式……
除非你絕不看港片,或者你太年輕,不屬于香港賀歲片皇朝時代,否則你的過年回憶中,一定少不了香港賀歲片。
 不管你認不認同香港電影,香港電影在好萊塢最大的情形之下,依然支配香港及其他華人世界電影市場。
 香港早年配合新年推出的賀歲電影,更是改變港人,甚至香港地區以外華人過年方式,許多人到今天還有過年必看賀歲片的指定動作,過年不看賀歲片,總覺得缺了什麼。
店家都關門停業
 香港是一個一年三百多天都繁忙喧嘩的城市,來自香港的資深影視人袁再顯說,早年只有新年期間,香港所有店家會關門停業,整座城市的腳步會突然停頓下來。
 作為一個華人地區,家家戶戶都很注重農曆新年,多數商業活動、公務等都會暫時停止,大家就留在家中陪家人共度春節。
 他表示,這時候的香港就像個冰封的城市,所以有些人會到華人以外的地方旅游“避年”,打發時間。
 “年初一清晨年宵花市結束,所有店家就不做生意,連當值的警察都比平日少,想吃一碗雲吞面,可能要走幾條街才找到一檔有營業,而且價格一定特別貴,德士司機也多數休息,想要乘搭德士都很難。”
排隊買票人龍長
 這時只有戲院是燈火通明永不打烊,而人們就像飛蛾看到燈火,全往戲院撲。
 早年香港戲院跟我們以前的戲院一樣,都是獨棟式或跟一般店屋毗鄰,並不是設在商場里。
 “大家排隊買票時,人龍一圈又一圈,都會排到戲院範圍以外去,新年期間時常會下雨,大家會不斷向前擠,或者放棄排隊避雨去。”
 他說,如果不怕淋雨的話,下雨時反而更容易買到戲票。
 “每年新年看戲都要排幾個小時隊,一早就去排隊,買不到兩點場就買四點場,買不到四點場就買六點場或晚上場,一票難求。”
 他回憶那個年代,要是在影視圈工作,認識影視業的高層,新年期間有人送票給你看電影,就覺得是一件非常光榮有面子的事。
網羅所有家庭觀眾
 袁再顯回憶,以前香港人過年,平日辛勞工作的大人,都會乘機在家休息,打打牌、吃吃喝喝的,小孩就在家鬧、玩,其他活動是一家大小到親戚家拜年,還有就是看戲。
 因為就算新年期間,戲院還是會照常營業,所以大家拿了紅包錢,就湧到戲院去消費。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並沒有所謂賀歲片的概念,戲院上的是當時流行的電影片種,不一定配合春節氣氛,他說一些打打殺殺的電影,好像黃羽的《獨臂刀》也會在春節上映。
 一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摩登保鑣》、《最佳拍檔》系列,這類搞笑、適合合家觀賞的影片在新春期間上映,票房大賣,才正式拉開香港電影賀歲檔爭霸戰序幕。
 賀歲片其實沒有一個官方說法,就字面意思可以解讀成新春檔期上映的電影,也可以詮釋成為春節量身訂做的電影片種,比如群星雲集喜慶團圓的喜劇。
 他說,當時片商發現合家歡、老少咸宜的電影題材在新春檔大受歡迎,開始搶攻這類電影。
 他指,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打著賀歲片旗號的電影,票房一般比平常檔期上映的電影亮眼,高約30%,基本上很少有虧錢的賀歲片。
 “香港人平時看戲,多數是一兩個人,或三兩好友,但新年期間看戲的有些是一家十多口,有些人一年都不上一次戲院,新年期間卻會跟親朋戚友去看戲。”
 這些家庭觀眾,都是片商希望爭取的,而以家庭關系為主調、歡樂喜劇,最適合網羅家庭觀眾,一家大小“通殺”。
賀歲片帶旺小販
 香港賀歲片年年大賣,不只帶旺電影產業,也讓一些小販商家搭上這行列車大發新年財。
 過年時戲院擠滿人潮,大家排隊時間長,不只無聊而且可能又渴又餓。
 袁再顯說:“有生意頭腦的人開始在戲院旁邊擺一些小檔口,賣點吃的喝的,賺的錢比平日還多,等過了十五才休息。”
 戲院也因為觀眾多,在不同時段加開特別場,增加午夜場,乘新年期間分秒必爭,大撈一筆。
 以前香港沒有什麼大商場,過年時商店全關門無法逛街購物,戲院反而成為吃喝玩樂盡有的休閒場所,大人小孩都喜歡在新年時上戲院,不只為看戲,也為了感受那里獨有的熱鬧氣氛。
 現在的大型商場,每逢過年過節就會裝飾佈置一番,只要走進商場,喜慶氣氛就撲面而來,他說,早年的香港,戲院才是春節最有年味最吸睛的地方。
好片爛片看細節
 袁再顯投身影視圈17年,工作離不開電影和電視,娛樂和生活也離不開看戲,他說自己基本上已經分不出工作娛樂和生活了。
 不管賀歲片還是任何電影,他都看得很多,好片爛片他看的不只是劇情、演員的表現,經常也會看影片背后的製作心思、台前幕后人馬的付出等。
 他是一位感性的人,看電影時常會流淚,經常會為電影里一些小情節、小細節而感動,觸動淚腺。
 對他來說,很多賀歲片都是經典之作,比如周潤發和劉德華主演的《賭神》。他說,《賭神》雖是賭片,講的是千術,卻反映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系、人性貪婪的一面,除了娛樂以外,也帶給我們一些人生的啟示。
 他至今仍未拍過任何賀歲電影,但他說如果有一天自己拍賀歲片,不會拍典型的賀歲片,也就是那種搞笑喜劇,反而希望拍一些另類的賀歲片,比如逆向思考的,希望以新鮮題材,打開另一扇門,給觀眾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戲院排隊不复見
 隨著時代變遷,今天不管香港還是我國的戲院都附設在大型商場,而且售票方式也改變了,香港人新年期間,已經不需要頂著太陽冒著風雨在戲院排長龍買票看電影。
 袁再顯笑說:“現代人買票都是網上訂票,或通過App訂票選位,戲院都是在商場里,一走進去就有冷氣,可以舒舒服服進場看電影。”
 他記得以前排隊買票,每年都會發生一些小風波,比如有人插隊,有人不滿吵了起來,成為大家飯后茶余的話題,現在根本不會發生這些事了。
 這個年頭,就算過年期間,主要大型商場還是會照常營業,而且也會安排連串豐富節目,大家新年期間多數都會逛商場,而不是全擠在戲院排隊了。



張吉安童年記憶 初三全家出動看賀歲片(第3篇)

報導:涂素燕
攝影:練國偉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文化藝術工作者張吉安家里有個初三必上戲院看賀歲片的“傳統”。
 他是電影發燒友,愛看電影也愛收藏影音光碟、電影海報等,這次他搬出一堆珍藏和大家分享,除了多部跟過年主題有關的電影,沒想到還有黑膠賀歲電影原聲帶、黑膠賀歲廣播劇……
張吉安最早的賀歲片回憶不是看來的,而是聽來的。
 在他阿嬤的黑膠唱片中,有一張“彩鳳喜迎春”電影原聲片,一張“大財神”和一張“呆佬拜壽”廣播劇。
 他也說不上這些唱片是阿嬤收藏了多少年的東西,從他有記憶以來,這三張唱片就已在他家了。
 “小時候阿嬤偶爾會放來聽,我也跟著一起聽”,阿嬤過世后,這些唱片成了他的珍貴收藏品。
阿嬤特別買電影原聲帶
 《彩鳳喜迎春》是一部1958年上映的黑白粵語片,主角是粵劇文武生任劍輝。
 故事講男女主角原是指腹為婚的未婚夫妻,因誤會重重好夢難圓,在鬼計多端婢女協助之下,才子佳人有情人終成眷屬。
 “這是一部新年期間上映的電影,以前沒有影音光碟,但是已經開始發行電影原聲帶了,可見那時的影視業已經有整個配套的銷售宣傳方式。”
 年輕一代的人不認識任劍輝,一聽這個名字會以為是男性,她其實是個女文武生。
 她在粵劇、粵語片中反串生角,文質彬彬、一派儒雅,大受女戲迷女影迷歡迎,基本上,很多時候,連知道她性別的觀眾,其實也會忘了她本是女兒身。
 吉安的阿嬤就是任劍輝的影迷,他猜想可能因為很喜歡任劍輝,才會在那個經濟不寬裕的年代,還特別買了電影原聲帶收藏吧!
70年代廣播劇有過節氣氛
 《大財神》、《呆佬拜壽》則是上世紀70年代的廣播劇,“這是配合新春佳節,電台播放的廣播劇,故事都是典型那種風趣可愛、枝節橫生、憑空想像、有過節氣氛的喜劇。”
 他印象中第一部看的賀歲電影,是許氏兄弟的《半斤八兩》,這是一部1976年上映的電影,比他還老了兩歲。
 以前的戲院會重播舊片,沒有記錯的話,他應該是在7歲那年看這部電影。
 影片情節他早就忘了,不過主打歌《八斤八兩》、電影插曲《浪子心聲》這兩首街知巷聞的歌卻是印象深刻。
不愛成龍星爺賀歲片
 過去,張吉安家中有個年初三上戲院看賀歲片的“傳統”,每年初三時,全家大小就會穿上新衣新鞋,一年一度全家人去看電影。
 張家到現在還會遵守華人新年禮俗,初一向親友拜年,初二外嫁女回母親娘家,初三不外出拜年。
 “所以年初三全家人就會留在家里,一直到晚上才一家大小去戲院看賀歲片。”
 他小時候看電影,一就是跟阿嬤一起去,不然就自己偷偷去,只有新年期間,家人才會帶他去看電影,可以“名正言順”進戲院。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的賀歲電影,他幾乎都沒有錯過,像《最佳拍檔》系列,《富貴逼人》系列、還有成龍到周星馳年代的賀歲片,他都看了不少。
 他悄悄地說,成龍、周星馳其實不是他那杯茶,他只是“應節”陪家人去看這些電影。
 “如果要我選,我比較喜歡董驃、沈殿霞演的《富貴逼人》,因為故事情節比較完整,就算搞笑也‘有文有路’,而成龍的電影就只有打鬥,我本身不喜歡看打鬥電影。”
 張家初三上戲院看電影的習慣,一直維持到九十七、九十八年吉安到吉隆坡升學后,“那個時期正好戲院受到翻版影音光碟衝擊,家鄉的戲院也倒閉、拆除了”。
 “現在父母年紀大了,到戲院看電影太刺激視覺和聽覺,所以過年時初三多數會留在家里,也不會想去看電影。”
專挑有反思空間電影
 長大以后,隨著時代變遷,初三看賀歲片已經成為張吉安跟家人的回憶了。
 現在的吉安,幾乎每個星期都會去看電影,也沒有什麼“門禁”之類的東西了,不需要暪著家人自己偷偷去看電影,或限定只在新年期間看電影,所以反而不太看賀歲片了。
 小時候看賀歲片是為了配合家人在新春期間的家庭活動,不管好戲爛片喜歡或不喜歡的賀歲片,他都照看。
 他自己喜歡的賀歲片或跟過年有關的電影,反而都是在他長大后才看的,這些電影未必是喜劇,而且多數是很沉重的電影。
 雖然過年大家都喜歡喜氣洋洋、輕輕鬆鬆的,但他覺得過年也是一個自省的機會,把過去一些需要告別的事情放下,展開新的一年,所以就算看賀歲片,他也會挑一些有反思空間的電影。
張吉安心水賀歲片
 如果要說讓張吉安印象最深刻的賀歲片,或讓他推荐幾部值得看的賀歲片,他會選擇以下幾部:
《壓歲錢》
 這是一部1937年播放的中國經典老電影,吉安相信很多人應該不懂這部電影。
 影片故事是講在一個除夕夜,有戶大富人家的祖父把一塊貼上紅喜字的銀元作為壓歲錢放在孫女的枕頭下。
 第二天孫女用這一塊錢去紙煙店買鞭炮,煙店老板把錢找給買東西的女僕,女僕把錢送人,錢后來又傳到小孩、醫生、女騙子等手上。
 這一塊錢不斷轉到不同人的手上,通過這一塊錢的流轉,可以看到上海各階層人士的生活,並揭示隱藏在金錢后面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互動。
 吉安覺得最有趣的是,影片最后,一年過去又到除夕夜,何老先生照例在孫女枕下放壓歲錢,但已不是銀元,而是一張一元的法幣了。
 這意味著當時法租界年代開始,影片透過種種隱喻,讓我們看到那個時代五光十色的上海都市社會。
《甲方乙方》
 賀歲片本來流行于香港,1997年中國導演馮小剛拍了他生平第一部賀歲喜劇電影,也是中國的第一部賀歲電影。
 故事敘述4位朋友開辦一家“好夢一日遊”事務所,幫助客戶實現他們的夢想。
 來找他們圓夢的人包括想上前線當將軍的書店老板、想過普通人生活的歌星、討不到媳婦的青年等,而這些人后來重新發現生活的意義。
《過年回家》
 中國導演張元1999年執導的一部電影,在國際上大受好評,導演張元更是憑這部電影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
 雖然是以過年為主題的電影,可是講的卻是家庭衝突的沉重故事。
 雖說華人過年重視一團和氣、喜氣洋洋的氣氛,但是過年也是有情感矛盾的家人必須面對彼此的時候,這時候大家會選擇彼此寬恕,還是繼續存著芥蒂?
 故事講一對再婚夫婦,各自帶了女兒于小琴和陶蘭。一次因為一個誤會,陶蘭失手打死于小琴。
 17年后,在監獄服刑的陶蘭表現良好,被允許回家過年,但是她的父母已經搬家,她在監獄女警陳潔陪伴下,費盡周折才找到新家。
 吉安說:“這部電影當年也紅了李冰冰,她在戲里演帶女主角回家的女警官。










林德榮難忘舊時 一家五口擠兩個位(第4篇)

報導:涂素燕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今天在本土賀歲片擔大旗的林德榮,小時候只有新年期間,父母才會帶他跟兩位弟弟上戲院看電影。  童年看賀歲片的情景,到今天仍深印在他腦海里,不管是電影劇情和對白,還是戲院的氛圍,他如數家珍,畫面仿佛重現在眼前……
林德榮在吉隆坡長大,小時候最常跟家人去的戲院,是金河廣場的戲院或那帶附近的總統戲院。
 年輕一代可能不知道,金河廣場樓上以前有一家戲院,已經關閉十多年,是老吉隆坡人的集體回憶。
 “金河戲院多數播中文片,總統戲院就播西片,所以那時看中文片就去金河,看西片就去總統。”
 以前的戲院分成樓上和樓下座位,隨便就是那種容納六七百觀眾的規模,不像現在已經分成多間播放廳。
樂趣不減
 那個年代的戲院,沒有嚴格規定小孩需要買票,父母帶著他們三兄弟,一家五口只買兩張票,所以三個小孩是沒有位子可坐的。
 他帶著兩個弟弟,在戲院里到處亂竄,哪里有空位就坐哪,有人來了就換到另一排去,“坐第一排通常就沒錯,因為這排通常沒有人買。”
 但新年期間看戲的人很多,有時候滿座連第一排都坐滿人,他們就必須回到父母的位子,一家五口擠在兩個座位上。
 雖然不能舒舒服服坐在屬于自己的座位,但他看戲樂趣不減。
 林德榮其實喜歡坐在父親腿上看戲,他感性地說:“每次父親看到好笑的情節大笑時,都可以感覺到他胸口腹部的起伏”,父子難得靠得這麼近,感覺彼此是相連的。
 “現在我帶兒子看電影,他也喜歡坐在我腿上,親密地靠在一起。”
過往看戲趣事多
 林德榮小時候看電影,除了享受大螢幕和音響的視聽覺感官效果,更是喜歡戲院里的氣氛,享受在戲院里的時光。
 那時的戲院,旁邊有很多小吃檔,有賣魷魚的、賣零食的、賣水果的,不像現在只能在戲院販賣部買爆米花、汽水、香腸等。
 他最喜歡水果檔了,“水果選擇很多,水翁、人參果、芒果、木爪等,有機會得到一包木瓜酸,就非常高興了。”
 當時看戲,觀眾人數很多,電影放映前二三十分鐘前就要入場,散場時六七百位觀眾擠著離場,要是沒跟父母坐在一起,他會帶著兩個弟弟,在戲院門口跟父母會合。
 他感嘆:“那時治安好,有時我們早離場,就在戲院門口等父母,要是換成現在,三個小孩在戲院門口,早就給人拐掉了。”
邊看戲邊討論劇情
 今天的戲院銀幕畫質音響設備環境都大大提升,可是外面的世界卻越來越不安分,我們的生活素質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
 以前在戲院看戲非常熱鬧,大螢幕里的演員在演,台下的觀眾也上演街市鬧景。
 戲院早年沒禁煙,他說:“每次燈一熄,就可看到整間戲院,到處火光此起彼落,很多人在點煙、抽煙。”
 他笑說:“整個戲院都聽到‘辟、辟、辟’的聲音,因為大家在嗑瓜子。”
 好氣又好笑的是,大家會一邊看戲一邊討論劇情,“看到胡搞的情節會聽到有人說‘他傻的’,旁邊的人竟然還會應‘他不傻的啊!’,或者看到一些性感的畫面,大家就會‘嘩’、‘切,沒東西看’。”說到這里他忍不住笑出來。
 他跟家人也一樣會一邊看戲一邊說話,“怎么會不說,全戲院的人都在說啊,以前的戲院哪像現在大家都靜默專注看戲的?”
 早年戲院的廁所是在大銀幕兩側,一邊是男廁一邊是女廁,“不管誰去上廁所,全戲院的人都可以看到。”
 以前的戲院都設有舞台,當時很多人騎摩哆去看戲,他覺得最有趣的是,大家都會把頭盔擺在戲院的台前,“所以戲院台前一定是整排頭盔,你只要問年紀大一點的人,他們一定會有印象。”
 這段屬于某個時代人的青春軌跡,走過以后就回不去了,卻在記憶中成為永恆。
由觀眾變成主角
 林德榮記得自己第一部看的賀歲片是《最佳拍檔》,那年他7歲。
 他說自己今年38歲,看了31年賀歲片,我國近兩三年終于有屬于自己的賀歲片,感覺好不容易。
 小時候依偎在父母身旁看賀歲片的他,后來成為本土賀歲片男主角,主演的賀歲片《阿炳心想事成》更是以累積票房700多萬令吉刷新大馬中文電影票房紀錄。
 現在他新年進戲院,不再只看別人的賀歲片,也看自己的片子,而且看得非常勤,“去年我跟我太太從初一到十五都在看自己的賀歲片。”
 從雪隆一帶的戲院一直看到怡保和檳城,主要是做市場調查,觀察觀眾反應,有時候散場,他會突然出現在觀眾面前,跟大家打招呼,許多觀眾看到他都很驚喜。
賀歲片應賣喜樂
 林德榮說,自己走進戲院看自己的片子,是了解觀眾取向、他們對電影觀感的最好機會。
 “看電影是很主觀的事,你覺得好笑的東西,有的人覺得不好笑,你不喜歡的別人卻很喜歡,所以,如果是邀請親友、影評人等來看電影,他們的意見可能是很個人的。”
 他認為,只有走進戲院,跟一般觀眾一起觀賞,觀眾喜不喜歡電影的笑料,覺得電影好不好,在戲院里就一目了然。
 對他來說,賀歲片始終要歡樂溫情才應節,但他強調不能為了搞怪而一味胡鬧。
 他表示,過年過節,大家都想開開心心地過,喜劇畢竟比較討好。
 他以去年的賀歲片《逆戰》為例,這部片子在我國取景,是一部好片子,宣傳也鋪天蓋地,但是票房卻失利,他認為主要是片種問題,這部片子要是在平常檔上映,票房應該會更理想。
四代同堂超感動
 去年初四午夜11點40分,他走進怡保一家戲院觀賞自己的《阿炳心想事成》時,看到一位老婆婆跟著家人也來看戲。
 他很好奇年紀這么大的婆婆,為何這么夜了還來看戲,他趨前跟老婆婆打招呼:“婆婆你好!”
 老婆婆問他:“你是誰?”他答道:“我是阿炳啊!”
 婆婆很驚喜,他問婆婆為何這么夜還來看戲,婆婆指著身邊的兒子說:“都是我兒子啦,我一直叫他買票來看,他不早訂票,結果只能買到今天這么晚的票。”
 他問記者:“你知道婆婆幾歲了嗎?”他興奮地自答:“97歲啊!”
 知道婆婆是跟著孩子、孫子、曾孫一家四代同堂來看他的戲,讓他非常感動,但也開始緊張婆婆會喜歡他的戲嗎?自己會讓婆婆失望嗎?
 散場后他又遇到婆婆,便問婆婆好看嗎?婆婆直說好看好笑,那一刻讓他覺得自己做的一切是值得的。

池家慶懷念看戲氛圍 二三十人出動(完結篇)

報導:涂素燕
攝影:陳梓健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就算是家人,每個人看電影口味不一,一年里有多少日子,我們會跟家人一起看一部電影? 賀歲片往往能讓全家人闔府同樂,不管是闔家傾巢而出上戲院,還是圍在電視機前看重播的賀歲片。
時代變遷,今天的孩子用電腦看戲、通過平板電腦、手機隨身看戲,
多少人還有闔家看賀歲片的情意結?
年輕導演池家慶,希望借賀歲片讓大家可以跟家人重新圍在電視機前度歲……
池家慶來自瓜拉雪蘭莪巴西布南邦新村,也就是他執導的2011年賀歲電視電影《媒人幫》拍攝地點。
 這個純樸的小漁村沒有戲院,要看電影必須去到巴生,所以,看戲對小時候的池導來說,是非常難得的事。
 他甚至記得自己生平第一次上戲院看的電影是《侏羅記公園》,那時候他還是個小學生。
 他童年時看的賀歲片多數是一些電視重播的舊片,許多是一播再播的,印象比較深刻的都是周星馳作品。
 “那時都是電視播什麼就看什麼,有時看著電視有人上門拜年就關掉電視招待客人,客人走后又繼續看。”
 到了中學時期,才有機會正式上戲院看賀歲片,那是上世紀90年代后期了,那個年代賀歲檔上的電影不一定是群星薈萃、喜氣洋洋那類喜劇,反而是成龍玩命的動作片。
對電影劇情沒印象
 “父母喜歡看成龍的電影,而且只有在新年期間,父親休假才有時間帶我們去巴生看電影,那時候看的是《紅番區》、《一個好人》等。”
 他回憶那時候跟家人看電影,每年都很大陣仗,二三十人一起出動,浩浩蕩蕩到巴生,“只是我家就有五兄弟姐妹,加上其他表兄弟姐妹等,非常熱鬧。”
 現在仔細回想,他對那些電影的劇情並沒有什麼印象,倒是很懷念那種新年期間跟家人一起上戲院的感覺。
 “其實以前看賀歲片不是在于戲好不好看,只是期待一家人一起去戲院開開心心看戲,看完戲一堆人去吃KFC的那種氛圍。”
 現在他自己在城市居住,新年期間要是有時間,就會反過來安排家人一起到雪隆一帶看電影,看完電影帶家人一起去吃頓飯。
享受闔家觀賞樂趣
 賀歲片,看的是戲,也是一種情意結。
 年年都看賀歲片,片子的情節也許早就忘了,但是跟家人一起看賀歲片的回憶,卻是忘不了。
 池家慶觀察現代的小孩,發現他們很多已經不再跟家人一起看賀歲片了,因為現代小孩看戲的管道已經不一樣了。
 以前要看賀歲片,一是上戲院,不然看電視重播,所以大家通常會跟親友上戲院或一家人圍在電視機前觀賞。
 現在不只是有翻版,他說,只要上網,隨時就可以下載一部新的或舊的戲。
 以前經常會發生家人搶看電視的小風波,而現在的小孩都是在房里對著電腦,或隨身攜帶平板電腦看戲,不一定要上戲院或跟家人一起看電視。
 那種全家圍在電視機前,一起看戲,為有趣的情節一起笑,為感人的故事一起流淚的情景,已不復存在。
 他跟電視台合作拍攝電視電影,選擇新年期間在電視首播,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在新年期間把觀眾闔家拉回電視機前,享受闔家觀賞賀歲電影的樂趣。
記錄一個時代背景
 2011年農曆新年初一,他家鄉巴西布南邦新村的一群鄉親父老,一早就守在電視前,期待《媒人幫》這部本土賀歲電視電影播出。
 他說:“《媒人幫》播出后,村里很多人討論,戲里的場景是村里的哪個地方,許多人都說我們把甘榜拍得很美。”這對他是一種意外收獲,有一種很大的成就感。
 他喜歡拍電影,就是因為喜歡通過電影記錄這個時代,是人與人之間關系互動的一種好工具。
 他認為,每部電影其實都是一個時代背景,我們看一部現代電影,對里面的背景可能不以為意,但隨時間流逝,城市面貌轉變,電影依然可以清晰還原城市的老面貌。
 他希望日后有機會全馬跑透透,到我國各地風光好的地方拍電影,記錄我國的風景,以及人與事。
劇情好演員佳最吸晴
 池家慶小時候看賀歲片,享受的是全家樂融融一起看電影的氣氛,不管戲好不好看,只要跟家人一起就開心了。
 但是從事影視這行以后,加上本身也在拍賀歲片,他對賀歲片的要求標準已經不一樣。
 他認為,不只是他自己,本地觀眾對賀歲片題材也有更高的要求,不再會想看一些純粹胡鬧的電影。
 早年許冠文、黃百鳴時期的賀歲片,多數是為添加春節喜氣量身訂做,喜劇色彩強烈、合家共賞老少皆宜,少不了大團圓結局。
 但是近年這類電影已經很難在劇情、呈現手法方面找到突破,池家慶認為拍好電影,比為了迎合過節氣氛重要。
 對他來說,沒有所謂典型的賀歲片,賀歲檔電影不一定要有喜氣元素或恭喜發財之類的。
 他表示,賀歲檔可以上驚悚片、奇幻電影、愛情電影,只要是有誠意的好電影,一定會有人看,不管在什麼檔期,觀眾要看的都是好電影。
 “好像前年的《新少林寺》,並不是喜劇,但在本地票房賣得很好。”
 新年期間可能假期多,大家心情比較放鬆,進戲院看戲的觀眾會增加,但還是要有好的劇情,故事扎實,演員出色,才能吸引觀眾入場。
劇情強調本土元素
 近年來,本土賀歲電影平地一聲雷,打破長久以來港片壟斷我國賀歲檔的局面,不管好看或不好看,我們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賀歲片。
 池家慶說:“本土賀歲電影,還是要面向本地觀眾,發掘本地故事,觀眾會覺得比較親切有共鳴。”
 如果是觀眾想看的只是喜劇,他們可能會選擇周星馳或好萊塢電影,而未必是本地電影。
 他從面子書的回應,看到許多馬來同胞也看《媒人幫》和去年的《哈比全家福》,並給他們很正面的回饋,讓他覺得非常驚喜。“因為是拍本地的故事,馬來同胞也很感興趣。”
 他指出,早年許冠傑的賀歲電影,是以香港社會為題材,講的是香港小市民心聲,容易觸動港人的心,我們的電影則應該講我們的故事,比如雅絲敏阿末(Yasmin Ahmad)生前的電影,帶出我國社會的獨特性和多元化,是他非常欣賞的。
池家慶
‧導演、監製
‧作品:《媒人幫》、《哈比全家福》、《聚寶盆》、《奪命遊戲》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